web辛亥革命
在革命起事的後期,革命黨雖將主力放在新軍方面,但在策動新軍參與革命起事的過程中,會黨則發揮了相當大的影響力。如貴州自治學社領導人張百齡為運動新軍參與革命,便派胡剛利用哥老會的關係和新軍士兵定期聚飲、宣傳革命,並鼓吹起事。胡剛則透過新軍中同屬自治學社社員的楊樹清等人,分批約新軍士兵,發揮內外雙層拉攏的作用;儘管他們在新軍中的職位皆不高,但之所以具有號召力量,正是因為哥老會成員的身分。新軍正是在革命黨苦心經營和強力宣導下,革命之思日益強烈,又因軍隊中多為會黨分子,透過會黨的居中聯繫和策動,新軍遂成為同盟會後期革命起事的主要力量。會黨與革命運動的結合,可由以下幾方面看出其在革命時所發揮的作用:一、革命風潮之拓展。早期加入革命組織,並以實際行動支持革命的便是會黨,對於革命風氣之開展、革命力量之整合有莫大影響。二、武力之提供,使得革命能夠化為實際的力量。三、新軍之策動。當清廷還在猶豫該如何處置會黨滲入新軍的同時,新軍卻在革命黨的苦心經營和強力宣傳下,革命之思日益強烈;又因軍隊中多為會黨份子,透過會黨的居中聯絡和策動,新軍遂成為同盟會後期革命起事的主要力量。四、經費的籌措。同盟會時期的革命經費來源,大多來自海外華僑的捐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海外洪門的慷慨助餉。五、削弱清廷的地方控制。隨著保皇黨與革命黨相繼聯絡且運動會黨,不僅吸引了更多不同階層與身分的人加入會黨,同時也使得會黨的勢力更廣泛地擴張,威脅到清廷對地方秩序的掌控。儘管革命黨人在連結會黨的過程中,努力使會黨成員認知會黨的淵源是明末遺老所建立的「反清復明組織」,使會黨了解到其與革命黨同站在「反清」立場;但是,有些會黨組織還是以自己的生存利益為重,並不是真的在乎「反清」,他們之所以「反清」其實是要改變現有的生存窘境。除了部分會黨首領了解「革命」的性質外,大部分的會黨群眾仍將「革命」視作「改朝換代」的同義詞,以為只要會黨首領能坐上統治者的位子,那麼為會黨首領盡心盡力的結拜兄弟們自然也能獲得好處。可見會黨在與革命黨接觸合作的過程中,並非全然是被動的、附屬的,仍有其自主性,不是完全地響應革命黨的策畫與命令。會黨雖然在辛亥革命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會黨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和完整的政治綱領,亦不了解革命黨所鼓吹的民主共和理念。對會黨大多數成員來說,民國政府只不過是改朝換代的新政府,與之前任何一個專制君主體制的朝代無甚差別。所以會黨在地方上的角色變動並不大,依舊是擾亂社會秩序的負面力量,糾眾對抗官府或劫掠維生,甚至居功自傲、爭權奪利。在這種情況下,革命派與會黨份子的關係趨於惡化,終於走向破裂。為了鞏固革命成果,維護新政權的統治基礎,無論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於是作出鎮壓及取締會黨的決定,或斷然進行武力鎮壓,或通過遣散、改編和武力鎮壓相結合的方式來削弱會黨力量。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38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30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