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興女學運動的浪潮中,對於傳統女子教育的檢討,也開始有突破原先傳統的理念出現。鄭觀應開始批判「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明確地提出女子應接受新式的正規教育;康有為則從女性資質有其就學的優勢著眼,認為「婦女之中,奇才甚多,且性靜質沉,尤善深思,孰有過此」。梁啟超則是第一個為中國女學擬定較為詳細的辦學章程的人,他看到教會學校的好處,也深深為中國人對女子教育事宜的無動於衷感到羞愧。由梁氏心目中的中國女學,既不同於教會女學,也不同於傳統女學,而是一個「採泰西之美制,儀先聖之明訓,急保種之遠謀」的女學學制。除了透過興辦女學外,伴隨清末以來的留學風潮,女子外出留學的機會也開始逐漸增加。最早出國留學的女學生,大多是因個人際遇,被教會學校收養後,輾轉帶出國外。在甲午戰爭後,由於留日風氣日盛,於是女子亦漸有留學日本者。雖然在1905年清廷勾結日本簽訂〈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後,留日熱潮降溫,加上1908年美國國會做出以部分庚子賠款在華興學,培養中國留學生的決定之後,中國青年的留學熱潮開始轉向美國。但相較於日本,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女子赴美者還是鳳毛麟角,主要是當時風氣未開,一般中國女子視遠涉重洋為畏途。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