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波斯人的合唱—葛利格
1380年挪威成為丹麥的附庸國,五百多年來都受其統治,1700年左右,他成為瑞典的附庸國,1814年維也納會議後,挪威又被當成酬勞送給忠於瑞典的國家。然而在隨後的90年裡,挪威人民忠於鼓起勇氣,再振雄風,藝術上也出現許多重要人物。1905年,挪威和瑞典達成協議,再次成為獨立國家。愛德華?葛利格(Edvard Grieg,1843-1907)出生於挪威的貝爾根(Bergen),是挪威歷史上最受愛戴、最馳名的作曲家,其父母是詩人與音樂家,家學淵源頗深,6歲跟隨母親學習鋼琴,但他對學校表現出強烈反感,不停地逃學,15歲離開貝爾根,到萊比錫(Leipzig)音樂學院就讀,卻在制式課程與沈重壓力下,1860年夏天,突然罹患胸膜炎,此後一生皆為呼吸系統疾病所苦。雖然挪威受瑞典統治,但真正對挪威的知識性、文化生活產生影響的是哥本哈根,1862年葛利格前往哥本哈根,度過了愉快的三年,丹麥著名作曲家J.P.E.哈特曼(J.P.E. Hartmann)對他十分熱情,也影響葛利格對北歐傳奇的興趣。回到挪威之後與其他音樂家共組「尤特皮」(Euterpe)音樂團體,是希臘神話中掌管音樂及抒情詩的女神,專門演奏當代斯堪地那維亞音樂。在好友諾德拉克過世之後,葛利格下定決心要靠自己開闢挪威音樂的未來,1866年10月他舉辦公開演奏會,全部演出挪威的曲目,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驚人之舉,音樂會大為成功,葛利格成為挪威樂壇的耀眼新星,1867年進入挪威音樂學院任教。1898年貝爾根舉行音樂節,由葛利格主持,獲得了偉大的勝利,亦是葛利格藝術生命的顛峰。但新世紀開始,葛利格的健康卻開始走下坡,1906年夏天他完成了絕筆之作《詩篇四首》(Four Psalms),這是他從民歌中汲取靈感完成的。1907年夏天,葛利格心臟病發作,在睡夢中溘然長逝。葛利格對小型曲式相當熟悉,在他為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1867年創作的劇本《皮爾金》(Peer Gynt)譜曲及表露無遺。最能表現出民族意識及對民族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的是他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是挪威浪漫主義的象徵,1867年他結婚後,最幸福的時光之中所完成的,1872年首演成功。成功之因在於音樂的通俗性易於接受,也引起國際音樂界的好評,並非其民族精神吸引人,甚至當時有些聽眾明確表示對民族主義的反感。在樂曲中,三連音為節奏加添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味道;挪威的情調也在樂團的演奏中出現,第三樂章使用挪威民間的哈林舞曲(Halling),是最富挪威民族特色的舞曲由鋼琴單獨奏出;最後長笛與三連音、哈林舞曲互相結合,可見挪威「霧中峽灣」的景色。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95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4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