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新世界交響曲—德弗札克
德弗札克在美國生活很長一段時間,美國與歐洲有很大的不同,在南北戰爭(1860-1865)後,迅速發展的美洲新大陸,擁有擋不住的向上動力,經濟快速成長,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到處車水馬龍、人潮洶湧。這和德弗札克家鄉悠閒的田園生活差別很大。除此之外,德弗札克還被純樸的美國民謠與黑人靈魂樂深深打動,影響到他後來的音樂風格。安東寧?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1814-1904)出生在波西米亞的伏爾塔瓦(Vltava)的偏僻小山村。他從小對音樂很感興趣,特別喜歡家鄉的民歌。9歲開始他就在小樂隊裡拉提琴,長大後偶遇音樂家李曼,成為德弗札克音樂生活的開端。據說德弗札克對自己的每件作品都相當苛刻,態度認真嚴肅,一絲不苟。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古典樂派風格比較濃,尚未達到創作的成熟期,不過他那時創作的8部交響曲、許多室內樂曲、管弦樂、鋼琴曲、歌劇都已揚名海外。之後,德弗札克創作高峰期到來,他是繼柴可夫斯基後第二個度過大西洋的人。1892年,他接受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的擔任院長的邀請,開始他終生難忘的旅美生活。他在美國受到許多衝擊,甚至影響到他後來的音樂創作。1901年德弗札克回到捷克,擔任捷克布拉格音樂學院的院長,1903年德弗札克完成歌劇《亞美達》(Armida)後,卻突然中風,不久逝世。德弗札克到美國受到民謠、黑人靈魂樂的影響,在擔任音樂學院院長時,不帶偏見地,主動去和黑人學生接近,之後根據對美國黑人民歌的瞭解,在1893年寫下舉世聞名之作《E小調第9交響曲》,又名《新世界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E minor 「From the New World」)。聽眾的反應相當好,報紙的樂評說:「平靜的美國人一下子瘋狂了,像世界上最愛興奮的義大利人那樣喝采。」德弗札克也因此在美國聲名大噪。他幫助美國這個移民國家找到他們民族的風格,《新世界交響曲》就是將黑人靈魂樂與印第安民謠作為主要素材,但並非是對新大陸風光的音樂描寫,而是把這首交響曲當作一封思鄉的書信,從美國遙寄到故鄉波西米亞,所以,能在其中嗅到新大陸的泥土香氣,以及德弗札克式美國民謠的味道。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921
下載數:1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4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