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迦牟尼雖然傳教四十五年,但一般都是針對具體的人、具體的事說法,或應弟子及其他人的要求就某一具體事情發表觀點,沒有留下成文的專著。公元前485年,釋迦牟尼死時身邊只有少數幾個弟子,不少弟子聽到釋迦牟尼逝世的消息都忍不住失聲痛哭。但這時有一個比丘說:那有什麼可悲傷的?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規矩太多了,現在他死了我們可就自由了。迦葉聽到這話十分生氣,認為釋迦牟尼雖然「逝世」,但他生前的教導不能拋棄,萌發了把釋迦牟尼的教導彙編起來的想法。第二年夏天,迦葉便把大家召集起來舉行集會,彙編釋迦牟尼的遺教。具體的方法是由一人將他所聽到的釋迦牟尼教誨複述出來,複述時必須先說明釋迦牟尼的這一段教誨是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情況下,當著哪些人講的。然後由參加集會的其他弟子們共同審定真偽,大家共同認可的,便作為釋迦牟尼的遺教正式確定下來。由迦葉主持的這次集會在佛教史上被稱作「第一結集」。所謂「結集」就是弟子們在一起會誦經典的意思。最初的佛經雖然從第一結集時就產生了,但是,當時只是口口相傳,沒有紀錄為文字。這樣在傳播的過程中,難免發生訛誤和理解的不同,這也是後來佛教分裂為許多派部的原因之一。至於把佛經寫為文字,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早期到中國來傳教的西域僧人,一般都不是攜帶佛經前來,而是把他們記憶的佛經背誦出來譯為中文,反映了古印度佛經流通的傳統。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佛經最早是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的。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國派了一個名叫伊存的使者出使中國。當時佛教大約已經傳到大月氏國,而這個伊存是個佛教徒。到了中國之後,他向漢朝的博士弟子景盧傳授了佛經。據史料記載,最早傳入中國的這部佛經名叫《浮屠經》。「浮屠」是梵文Buddha的音譯,後世也譯作「佛陀」,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佛」。所以,所謂《浮屠經》實際就是《佛經》。這部經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的故事,也講了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義。伊存向景盧傳授《浮屠經》時採用的是口授的方式,因為當時印度師徒相授時一般都是口授。但景盧卻依照中國人的習慣把這部經筆錄下來了。後來這部佛經傳得很廣,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抄本,各抄本之間往往互有差異。據學者考證,一直到西晉時,這部《浮屠經》還在流傳,但東晉道安編寫的《綜理眾經目錄》中沒有著錄它,以後的經錄中也未再見過它的名字。因此它很可能亡佚於西晉、東晉之交的戰亂當中。《浮屠經》是最早傳入中國的佛經,也是第一部被譯成漢文的佛經。它說明佛經的傳播與佛教的傳播在中國最初是同步進行的。後來,西域僧眾東來傳教,中國僧眾西行求法,佛經陸續譯出,中華佛教撰述也不斷湧現。佛教在中國由附庸到獨立,最終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與這一過程相呼應,漢文佛典也逐漸發展、成長,最後形成一部龐大的漢文大藏經。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