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晉室南遷之後,門第階層分化成幾個集團。由北方逃難而來的士族,我們稱之為「僑姓」,其中以王、謝、袁、蕭幾個姓氏為代表;而原本就居於江南一帶的土著士族,則稱之為「吳姓」,朱、張、顧、陸四姓為最大。由於很多「僑姓」家族都是西晉中央統治階層的後裔,玄學與玄風就是由這個集團帶到南方的;而「僑姓」也是東晉南北朝初期在整個中國具有最高地位的士族集團。司馬睿還在北方為琅邪王時,就和王導素相親善;王導是王衍的族弟、王敦的從弟,王氏在琅邪是第一大姓。東晉政權能夠在江南地區建立起來,進一步能穩定國本,琅邪王氏的推戴之力,居功不少,當時王導任宰輔,王敦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軍事,居上游重鎮,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不是一句憑空捏造的話,是符合當時實情的。胡族在中原黃河流域一帶建立政權,因為他們沒有統治大批農業民族的經驗,因此胡族必需借助北方士族的力量來協助統治,所以胡人君主通常都會籠絡、巴結士族,北方的士族並沒有因戰爭而衰落,例如前秦苻堅因受漢人王猛的影響,對漢文化的熱誠很大,他信任王猛,將他比喻為太公望、管仲、諸葛亮三者混合化身,重用士族,並免他們的賦稅,在苻堅和士族的合作之下,完成了一段小康之治。北方的漢人士族不願意和胡人相混,因為後來胡人都改為漢姓,為了區別胡、漢,他們都在自己的姓氏上面加上地方的名字(郡名)號為「郡姓」,例范陽盧氏、清河及博陵崔氏……。北魏孝文帝改胡姓之後,賜了很多姓,名為「國姓」,例如鮮卑的元氏、長孫氏、宇文氏等。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2010-05-27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分享您的想法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