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西方哲學思想的流行
在清末,許多的西方哲學思想就已經在中國流傳,到了新文化運動期間,在「廣求知識於天下」的呼聲下,歐美學說更是大量被引進,尤其是受到美國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影響下衍生而成的新思潮,更是備受新知識分子的關注。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深具影響力的西方哲學,首推寫實主義和功利主義。陳獨秀在《新青年》的第一期,就為文介紹了穆勒和孔德的思想。他認為東西文化本質的不同,在於西方注重實際,東方則偏重形式,於是他認為應以寫實主義作為教育的原則,強調功利主義,學術的價值在於實際生活的應用,這些思想後來與實用主義的主張合流。廿世紀初,梁啟超就介紹過個人自由。陳獨秀在《新青年》第一期,強調個人自由,反對各種形式的奴役。第二期,他則翻譯山姆˙史密斯的〈亞美利加〉(即美國國歌),以及愛得蒙˙巴克在下議院支持美洲殖民地反抗的演說。當時新知識分子所認知的自由主義,主要汲取於盧梭的民意理論和英國的功利主義,推廣人權、出版與言論自由等觀念。個人主義亦相當受到重視。陳獨秀認為傳統的家庭或宗族的體系破壞了個人尊嚴,抹煞自由意志和獨立思考,剝奪法律下的人格平等,鼓勵人們依賴別人,因此主張以個人主義來取代家庭體制,以求個人自由的伸張。胡適則相當推崇易卜生,他認為易卜生的理想是「個人可以充分發展他的全部性向和才能」的生活。胡適受到易卜生的劇本-《傀儡家庭》、《人民公敵》等影響,注意到中國社會中婦女地位的低賤,所以鼓勵婦女抗議及爭取解放,以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也已被引進,有些知識分子認為只有人人平等,才有個人自由。不過,大多數的知識份子並未完全傾向於社會主義,他們只是提倡個人權利的平等,以及宣傳博愛與互助的理念,陳獨秀也認為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平等是現代歐洲文化的傾向,貧富差距只能由社會政策來平衡。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30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43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