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代傳入中國的西洋醫書中所論的血脈知識與脈的搏動源頭—心臟的生理,主要是依循英國醫生哈維(William Harvey1578—1657)的劃時代作品《動物心臟與血液的解剖探討》(On the Motion of the Heart and Blood in Animals,原本以拉丁文出版於1628年,書名為「De motu cordis」)一書而來。對哈維來說,細微的解剖與觀察,其價值在於將知識化為「視覺」證據的弁遄A哈維不但解剖過人類屍體,他更豐富的經驗來源是靠著解剖眾多活「畜生」(他如此稱那些動物,包括鹿、毒蛇、鴕鳥、昆蟲等),藉以認識到動物心臟的運作方式與功能可以不斷將血液推送並循環至體內。肉眼再怎麼精密的觀察與分析,也無法達到解剖學家搭配顯微鏡所發揮的功效,更足以呈現人體生理的規律與運作,這是西方科學革命帶給西醫學的遺產,也是西醫認為中醫望塵莫及的細微解剖學。哈維在發表心血循環論之後,西醫學家積極嶄開動物對人、人對人的輸血與治療疾病的研究,而人體的血液病學也逐漸在成形當中。所以,用精密的科學儀器,逐漸理解發現人體生理與細部構造,是西醫引以為傲的科學方法;透過顯微鏡的觀察,在十九世紀初西醫已將人體解剖與生理組織的認識推展到無法想像的範圍與精確程度。近代中國有人強調用眼睛看,甚至加上器具輔助,西醫也看不到中醫所說的經脈,因為就中醫理論而言,經脈是「看不見」的,而且除了血液外,還存有「氣」的一層身體運作內涵。因為中醫這種無法看見與實證的理論,故西醫認為中醫脈學理論的相關知識都是錯誤的,此為近代醫學史上中西醫爭論的焦點之一。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06-06-27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