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漢朝的對外擴張與中國基本領域形成
點閱數:368 次 下載次數:0 次
漢朝的對外擴張與中國基本領域形成
web
西域漢人匈奴玄菟西南夷漢族邊疆河西鮮卑烏桓

武力攻擊成功後,於當地設置郡縣收入版圖,成為中國領土擴張、民族融合最常見的方式。漢代在武功開拓上,首先有漢武帝派兵北擊匈奴,收河南地,設朔方郡,控有綏南;收河西地,設四郡,控有甘肅;東征朝鮮,設四郡,控有今朝鮮半島北部;南平南越,設九郡,遠及越南中部;又服西南夷,勢及川南、雲貴等地;更派張騫通西域,遠佈漢威。其次,如東漢明帝遣班超出使西域;和帝派竇憲大破北匈奴於燕然山;桓帝派段潁平羌亂,定西疆。於是,漢代將國土分為十三州、百餘郡、千數百縣,原諸夏地域已完全統一,並向邊疆擴展。而屯田移民,是領土擴張、民族融合的另一種方式。異族飄忽不定,邊疆又往往是百里荒漠,有戰事,每苦追捕,於是擇地墾殖,就地輸稅,以收實力抵拒。例如,漢武帝就曾利用規模甚大的屯田移民政策─尤其是朔方(綏遠南部)以南的廣大地區,徙山東水災貧民七十餘萬口,貸與產業使其定居。這批人民,四方雜錯,是內、外兩地人們接觸的先鋒,於民族與文化交流上,有很大的媒介作用。由上可知,自秦以來,華夏民族向邊疆遷徙,邊疆民族往內地遷徙,中國各民族大雜居的基本格局形成。華夏、匈奴族和羌族競相發展、蕃息,展開了長期的激烈競爭。以華夏為主體,聯合各民族擴大了中國的統一,匈奴、西域諸族、鮮卑、烏桓和羌大部分都在漢朝時臣服於中國,其文化與社會得到了發展與進步。而漢代國力強盛,文化發達,影響擴大,因此人們開始以朝代名稱作為族稱,用「漢人」的稱謂來稱呼華夏族,逐漸取代「華人」、「夏人」、「華夏」等稱謂。但是,「漢族」並非僅是華夏民族的簡單變化,而是名從實變,如前所述,華夏民族吸收了眾多的民族成分,擴大和發展了族體,其實際內容已發生很大變化。以漢族為主體,把眾多民族統一於一個國家──中國之內,結束了先秦以來各民族各自為政的分立局面。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