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正式召開,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巨頭首先就德國問題進行討論。對於如何處理戰後的德國,三人均同意徹底根除法西斯主義,以防止德國軍國主義的復活,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並且撤除一切的軍事武裝。戰後的德國將被美、英、蘇三國分區佔領,德國的首都柏林亦是如此,邱吉爾並提出要求讓法國參與對德國的佔領,史達林對此不表贊同,羅斯福乃從中調解,最終法國不僅可以參與佔領,並參加了四國管制委員會,不過法佔領區是從美、英控制部份所畫出的。蘇聯在戰爭中遭受慘重損失,因此史達林要求給予戰爭的賠償,但邱吉爾考量到一次世界大戰因巨額賠款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而建議應具體評估德國所能負擔的能力,羅斯福同意史達林的動機,並允諾將大部分的賠款撥給蘇聯。關於東歐國家,三巨頭的意見出現分歧。在波蘭問題上,三方雖然對於德國的獨立與民主表達贊同,在領土的疆界上,史達林希望波蘭東部邊界以「奎松線」為基準,波蘭東界領土的損失,將從德國東部加以補償,羅斯福與邱吉爾原則上同意,但認為進一步的規劃仍待戰後的和會予以討論。在波蘭政府的組成上,產生極大的爭執,由於史達林扶持了一個親蘇的波蘭臨時政府,但邱吉爾與羅斯福均認為應重組一個包括各政黨的臨時政府,並且儘快舉行「自由選舉」,對此,史達林不願放棄對臨時政府的支持,最後美英在現實考量下,作出了妥協,同意在波蘭臨時政府現有的基礎上,進行更廣泛的改組,以容納國內外的波蘭民主領袖。巴爾幹半島長期以來是英國傳統的勢力範圍,1944年在蘇聯大軍進入之後,邱吉爾便積極與史達林針對巴爾幹半島與東歐進行利益的劃分,然而隨著蘇聯在東歐的戰情轉變下,蘇聯的勢力很快地擴張到南斯拉夫、匈牙利,這將是邱吉爾所不願見到的,因此在雅爾達會議上,邱吉爾極力爭取美國對此一態勢的重視,然而,在《解放歐洲宣言》中,美國的態度是透過民主的方式解決歐洲各國迫切的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這種想法毋寧是過於理想的,因為現實的情勢正反映出了「哪一國的軍隊佔領的那個地方,便是他的勢力範圍」。這無形中也給予蘇聯在歐洲很大的活動空間,以逐步鞏固其勢力範圍。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