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日宣戰之後,兩國皆在朝鮮積極部署戰備,形成南北對峙之局。八月十五日(陽曆9月14日),日軍開始北上進攻平壤,經過數日血戰,清軍死傷二千餘人,高州鎮總兵左寶貴陣亡,葉志超於八月十七日(陽曆9月16日)率清軍殘部撤離平壤,向北退回清國境內。另一方面,八月十八日(陽曆9月17日),爆發了黃海大東溝海戰,北洋艦隊在提督丁汝昌的率領之下,迎戰日本聯合艦隊。此戰中,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為鄧世昌)在重創之餘,衝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意圖與吉野號同歸於盡,但終為日本艦隊之砲火所擊沉,鄧世昌壯烈殉國。黃海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揚威、超勇、致遠、經遠等四艘軍艦被日本艦隊擊沉,日本軍艦雖有相當受創,卻無一沈沒者。九月二十五日(陽曆10月23日),日本第一軍在司令官山縣有朋的率領之下,渡過鴨綠江攻入奉天。九月二十七日(10月25日),日本第二軍在司令官大山巖的率領之下,登陸遼東半島之花園口,直襲金州、大連,於十月二十四日(11月21日)攻佔旅順,並在當地進行大屠殺,清國方面估計被害者近兩萬人。但日本方面對旅順屠殺的死亡數字有不同說法,學者有賀長雄記載:當時散布在市街上的屍體總數約2000,其中包含約500具非戰鬥員。(『日清戰役國際法論』,陸軍大學校,1896年)福澤諭吉甚至在『時事新報』發表「旅順殺戮乃無稽流言」的文章。十二月二十五日(陽曆1895年1月20日),日軍登陸山東榮城灣,並與日本海軍夾擊威海衛軍港內的北洋艦隊。至光緒二十一年正月二十日(陽曆2月14日),北洋艦隊降,提督丁汝昌、總兵劉步蟾等多名將校自殺。隨後,日本海軍南下,攻佔澎湖。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