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美國逐漸調整孤立主義的外交思維。美國此時雖然保持中立狀態,法國的迅速淪陷,使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驚覺戰爭態勢的嚴重,遂於國內大力推動《徵兵法》的通過,在對外關係上,羅斯福也決議採行「除參戰外」的援英政策。1941年《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通過,直接給予英國近70億美元各項援助,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對此稱許是「歷史上一個國家所能做出最無私的舉動」。《租借法案》的施行即是先歐後亞的外交體現,透過該法案,歐洲國家(主要為英國)方得以繼續維持對德的抵抗,此法案後來亦適用於蘇聯與中國。1942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美國遠東海軍基地─珍珠港,促使美國正式參戰。珍珠港事件的發生,其實在於美國軍方的誤判,認為日本若是派出一支龐大艦隊前往珍珠港是不可能不被發現的,以及迷信珍珠港的堅固不可摧毀的防禦能力。固然珍珠港事件對美國而言是相當沉痛的,但對於世界的局勢,卻產生了劇烈的變化。邱吉爾看待美國的參戰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美國的加入勢必給予英國莫大的鼓舞;憂的是擔心美國將針對日本的偷襲進行反擊,而無暇顧及歐洲的戰事。為此,他立刻與羅斯福聯繫,並請求允許他帶領三軍參謀首長前來美國會商,雙方就戰爭的戰略進行意見的交換與討論,羅斯福允諾邱吉爾未來美國將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原則,儘管日本對美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但在美國的認知上,德國仍是主要的敵人,打敗德國將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關鍵。所謂「先歐後亞」原則的核心共有兩點:第一,在打敗德國前,美軍在太平洋地區採取防禦態勢;第二,美國應先把人力、物力集中到大西洋戰區,待擊敗德國後,再來對付日本。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