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應仁之亂」的爆發與影響
儘管足利家在政治與經濟方面努力維持政權的存續,但是社會結構的變動仍然衝擊了足利幕府的統治。幕府在足利義滿時期實施軍事專制體制,強化了足利一家的政治實權,但是在本質上仍然是各守護大名的聯合政權,幕府將軍則是這一聯合政權的領袖。義滿之後,幕府將軍逐漸成為名義上的領袖。雖然足利一家沒有像鐮倉幕府一樣,大權旁落北條氏,三代即亡;但是由於關東管領的對抗,各守護大名之間的爭戰,使得足利幕府越來越不能控制地方。各國守護大名針對其領國的統治,也同樣不安定,他們所能直接支配的農民只有其原有領地,其他則委由各地的小名主,而這些小名主也逐漸侵蝕守護的支配權。就在幕府對守護支配動搖,守護對其領地支配動搖的社會背景下,應仁元年(1467)在京都爆發了武士集團的大會戰。應仁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將軍家的繼承問題發生爭執,當時武士集團分成兩個陣營,東軍以管領家細川勝元為首,挾天皇、將軍自重,擁兵十六萬;西軍則以當時四職的重鎮山名持豐與守護大名大內政弘為首,擁兵十一萬。在1467年到1477年這十年間,雙方在京都僵持不下;最後在勝元、持豐相繼病死,政弘返回自己的領國之後,雙方部隊才散。由於主戰場在京都,造成京都的殘破,公卿們被迫逃離京都,幕府權威完全掃地,諸國守護愈加獨立。從應仁之亂開始,有百年的時間群雄互相攻伐,擾攘不安,史家稱之為「戰國時代」。當時足利幕府仍在,但是已像天皇一樣,僅有政治號召的價值。像面對此一亂局的第八代將軍義政(1436?1490)即無意於政治,甚至在戰亂中,還於京都東山經營別墅「銀閣寺」。其後雖有將軍欲重整幕府威勢,但未成功。慈照寺,通稱為「銀閣寺」,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寺院創立者為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義政在寺內興建了觀音殿,被通稱為「銀閣」,因此,寺院全體被稱為「銀閣寺」,這一名稱與同在京都的「金閣寺」(正式名稱為鹿苑寺)相呼應。銀閣寺庭園冬天全景,是以錦鏡池為中心的池泉回游式庭園。在江戶時代,庭院被大規模改修,失去了原來的面貌。「銀沙灘」、「向月臺」等兩處沙礫造型,是在江戶時代後期成型的。1931年被發掘的枯山水庭園,位於東方山麓,據說保留了室町時代的風貌。銀閣寺牆垣-從慈照寺寺門到庭園的入口處道路兩邊,保存有圍牆遺跡,被稱為「銀閣寺垣」。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700
下載數:6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17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