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啟蒙運動的政治:開明專制
18世紀的歐洲政治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歐洲各國君主願意脫下神聖的外衣,站在開明無私和造福人群的立場上來進行統治。所謂「開明專制」,大致包含以下幾點:1.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國際性及本土性的政治實體,特別是在財政及行政的改革上。國家的權力被擴大,立法者需要完全的力量去為人民謀取更多幸福。 2.提出新的意識形態上的體制,強調用理性及自然法則去取代神權的思想。這可包括以下的改變: a. 宗教的信仰自由及拒絕排他的宗教狂熱。 b. 控制教會的力量,將教會世俗化。 c. 反對用嚴苛的懲罰,特別是主張革除拷問及少用死刑。 3.提倡發展藝術、科學及教育。4.鼓勵工業、貿易和農業的發展。5.法律上的改革及照顧大眾的利益,認為自己只是人民的僕人。6.限制檢察制度。 此一時代的君權觀念發生了若干變化,例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II the Great)曾著書立說指出:君主應自知其並非最重要者,他的地位和權力實由於他能貫徹其天職,他只是國家的「第一公僕」。他的行為應以公正、智慧和無私為準繩。當時開明專制的幾位代表君王有: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俄羅斯的凱薩琳二世等。腓特烈二世一般稱之為腓特烈大帝。他是改革派的忠實信徒,也是十八世紀開明專制君主的領導人物。腓特烈大帝於1712年1月24日出生在柏林,他是普魯士第二代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之第四子,由於長兄及次兄的夭折,所以由他繼承王位。腓特烈威廉一世對王子求好心切,因此他以父王的權威,強制他那個自幼即愛好文學音樂的繼嗣腓特烈,也能變成與他自己同樣的「軍人國王」。腓特烈大帝晚年回憶其父對他的教育時曾說:「他想把我視同捏粉一樣,把我捏成像他完全一樣。」可是大帝的意向與愛好根本與他父王完全不同,以致父子間感情極為惡劣,他終於不堪父王日益加重的壓抑,就在18歲那年(1730年),決心逃亡到母后的故鄉英國。不幸事洩被捕,經審判後被囚禁於丘斯特林要塞,另將參與計畫協助其出奔的同謀者卡泰中尉判處死刑,且要王子於執行卡泰斬首的現場陪刑,稱為精神的死刑,這對王子來說,真是情何以堪!王子目擊為自己盡力的親信,卻為自己而慘遭死刑,心裏萬分不忍,竟在執刑還沒有完畢前,當場暈倒。但經過這一次可怕的體驗後,觸發了王子天賦的強韌素質,他的性格漸漸堅強起來,一反過去文弱的意態。當時王子才18歲。自這次事件後,父王對他的管教更為嚴格,都不容許他有自由活動的餘地。1732年被任為步兵團長,1734年隨父王短期出征,參加實戰,有機會體察戰場實際狀況,且結交很多兵學名流,在兵學修養上,頗多進益。其後在風景優美的萊茵斯堡山莊住了一段很長時間,直到1840年即位為止。 居住萊茵斯堡山莊的這一段生活,對他最有意義,他一方面仍舊擔任團長職務,另一方面利用工作餘暇,努力研究戰史,探索歷史上名將用兵的奧秘,而且他為徹底研究起見,特別指定12位優秀軍官組成「戰史研究委員會」。此外,他的修學範圍,更擴及文學和哲學,私交當時名滿全歐的法國文豪伏爾泰,深受其自由思想的感化。同時,他還喜愛音樂。期間,對他父王為國慘澹經營的苦心,也逐漸瞭解,且深受感動,益以在父王不斷嚴格的訓練,以及自己努力的鑽研下,對軍事上的一切,也漸多領悟。嗣於1740年5月11日繼承王位,年僅28歲。大帝即位時宣稱:「我所最關心的,乃是如何增進國家的安寧,使全國人民都能愉快幸福。深信國家的利益,高於個人的利益。」於是他一反以往君主們專以自己利慾為中心,而忽視人民利益的態度,明示願為普魯士而犧牲一切的決心。大帝於即位後,勵精圖治,整軍經武的精神,較其父王更為積極。為擴張普魯士領土,增加普魯士的聲威,不惜發動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擊敗奧地利與撒克遜軍,迫使奧地利承認普魯士領有西里西亞地區。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後,從1745年迄1755年之間,保持了十年的和平時期,在這十年中,他苦心經營,銳意改革政治及軍事,以充實戰後的國力。1756年爆發了「七年戰爭」,在強敵環伺的狀況下,他以寡擊眾,以一小國力敵數大國,發揮了他在政治及軍事上的天才,各個擊敗了奧、法、俄等強大敵國,不僅使當時的普魯士躋身強國之林,且奠下了日後普魯士統一全德的穩固基礎,這是他對普魯士最大的貢獻。七年戰爭結束後,他又在位23年,對普魯士的治理,採取兩大方針:對內以促進農業生產,兼顧工業發展為主;對外則以維持和平為主旨。其一生,好像是為振興普魯士而生,在精神上及行為上,把自己的生命作最大限的發揮。當他在73歲的高齡時,還馳騁在馬上,親自統裁大演習。翌年(1786年)8月17日,在無憂宮裡的安樂椅上,欣賞軍樂而永眠,享年74歲。凱薩琳二世1729年出生於普魯士斯德丁,1745年8月與俄皇彼得三世結婚,1762年因俄皇被刺殺,於是繼之為俄國女皇,直至1796年去世。即位之前,凱薩琳已熟讀伏爾泰、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即位後四年(1766年)頒布「上諭」,文長五百餘節,措詞優美,充滿仁慈博愛的精神,部分內容係抄自孟德斯鳩之《法意》及義大利思想家貝卡里亞(Beccaria)的著作,但涉及實際問題時,卻又故意規避,故內容空洞,令人有理不勝詞之感。在內政上,凱薩琳二世雖有開明之名,卻無開明之實,反不如普、奧、法等國之進步。她的重要政治措施有以下幾點:.加強對中央政府參政院(senate)的權限。.另設國務會議(Council of State)為施政顧問機關。.對邊區及新近征服領域,加強俄化政策。.取消烏克蘭等地哥薩克的自治權利。.加強農奴制度的推行,使農奴問題更加嚴重。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所有制度都只是專制君主向人民的一些妥協。雖然開明專制君主都避免談及關於絕對專制的事,但基本上,開明專制君主有絕對的權力去拒絕做任何事,且國家的控制權在君主一人手中,人民沒有權力參與管理國家。各個標榜開明專制的君王在現實的統治下,往往沒有落實這些政治理想。例如:他們讚美孟德斯鳩,卻無分權制衡的心意;表揚伏爾泰的宗教寬容,其目的亦不在實行信仰自由而在削弱教會的力量;主張改革,但認為改革必須是由上而下的。這種態度再加上遇上阻力,很難有長久的效果。不過,他們接受了時代思潮且主動革新,亦不無建樹。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299
下載數:28
點讚數:1
分享數: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088.zip (37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