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產量及出口狀況
戰後樟腦的產量,我們可以由生產樟腦的腦灶座數之變化而得知。戰後,由於戰爭期間的破壞,民國34年國民政府接收時,腦灶的座數僅遺留370座,雖然經過一番努力修復,可是就算是戰後最高峰期的腦灶數以及從事樟腦業的腦丁人口,和日治時期動輒數千座的腦造數量相比起來,不免差距良多。樟腦為出口物資,因此生產相關事宜便會有很大的部分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以戰後數年間為例,當時國際市場上出現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美國人造樟腦〞,再加上樟腦專賣局本身經營不得其法,造成銷售量大幅下跌,不但樟腦局的資金週轉不靈,連帶產生的影響就是樟腦製品必須減產,造成樟腦局因業務無法單獨維持而民41年被裁併。大約一直到民國68年,全世界的天然樟腦絕大部分仍是由台灣供應,但之後在國際市場上,漸漸出現了價格十分低廉的大陸樟腦,台灣本地的粗製樟腦業根本無法與之競爭,其原因不外忽以下兩點:第一、台灣本地的原始樟木林已被砍伐殆盡,原料缺乏;第二、台灣工資高漲,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與大陸樟腦相比,價格始終難以抗衡,因此國外的樟腦精煉廠逐漸減少向台灣本地購買,而改由大陸進口來代替;於是,台灣約從1985年後,由天然樟腦的主要輸出國變為進口國。由於菸酒公賣局所轄的精製樟腦廠難以維持營運,因而於民國56年政府將其裁撤,同時也一併取消樟腦的公賣制度,自此以後,樟腦業便完全開放民營。雖然公營的樟腦廠因經營不善而關門大吉,民營的樟腦業卻因為一特殊機緣而出現短暫欣欣向榮的現象,那就是因為天然樟腦在化學上獨有的右旋性質,為製造抗生素不可或缺的原料,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因需求量增加而大幅上漲,還有許多原為製造香茅油的蒸餾工廠亦加入粗製樟腦的行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10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954.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