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中國的學術傳出 - 曆法、數學、醫學
曆法:成吉思汗佔領撒馬爾罕以後,由於耶律楚材和回回學者,在那裡交流天文曆算知識,故而廣為中亞天文學家所熟知。當時中國天文學家在預測日月食、恆星觀測方面,因藉傳統的方法,取得許多合理的數據,故有較先進的知識。中國曆法是馬拉格天文臺編製《伊利汗天文表》的重要內容;那裡曾經匯集了一些中國、波斯和阿拉伯的天文學者,共同探討有關學術的問題。中國曆法在中亞細亞,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帖木兒的後代兀魯伯(西元1393-1449年)在西元1448年即位以前,非常熱衷天文觀測;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阿爾.卡西,是一位精通中國曆數的阿拉伯學者,曾主持撒馬爾罕天文臺,西元1437年編成了著名的《兀魯伯星表》四卷。第一卷便論述了中國曆法紀年置閏的原理,這部星表曾風行亞洲和歐洲各地,流傳極廣。數學:中國算術對印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從六世紀起,印度人便在佈滿沙土的盤中,利用位值制數碼進行運算。這種土盤算數的四則運算方法大致和中國籌算法相仿,分數的表示和四則運算也與中國分數算法相同。公元七世紀初婆羅門笈多和九世紀中葉摩訶吠羅的著作中的算術命題,也有借自中國《孫子算經》中的“物不知數”問題的一次同餘式問題。摩訶吠羅書中有一個不定方程問題,和五世紀的《張邱建算經》中的“百雞問題”體例相仿。印度算術中的十進位制記數法以及由此產生的四則運算法,分數的記法及其四則運算,三率法(比例算法)和“百雞問題”,之後都陸續傳入了伊斯蘭國家,但實際上都是脫胎於中國的數學知識。十世紀初,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巴塔尼,在印度傳述正弦、餘弦,並應用正切和餘切原理,也和中國的“重差術”很有關聯。醫學:旭烈兀西征時,常有隨侍的中國醫生醫治病痛;合贊汗患眼疾時,亦曾引用中國的熱炙療法。這也使得中國的醫術因而傳入伊朗,而中國醫學著作成為伊朗醫學的重要參考文獻。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在元代被譯成波斯文。西元1313年《史集》的作者拉施德丁,主編了一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題名為《伊利汗的中國科學寶藏》,書中涉及脈學、解剖學、胚胎學、婦科學和藥物學等多種科目。這部醫典中還記錄了晉代名醫王叔和(西元265-317年)及其著作《脈經》,書中並附有三個中國式的醫學圖片。一個圖中畫出八卦,將它畫成二十四等份,和晝夜相配,表示患者體溫的升降;第二個圖是內臟解剖圖,畫有心臟、橫隔膜、肝臟和腎臟;第三個圖畫出手掌和腕部,圖式脈經。附圖完全採自中國醫書,這部波斯文巨著,至今仍流傳。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41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684.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