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客家人與製腦業有密切關係。樟腦的製作與生產多在山區,這正是客家人分布的區域。客家人的內聚力相當強,他們在從事樟腦生產時,經由地緣與親緣的關係,發展出一套生產網絡,進而製腦這項專門技術的行業被客家人所壟斷,所以樟腦業幾乎成為台灣客家人所獨佔的一項產經活動。另外,大衛遜(Davidson)在《台灣島的過去與現在》一書中認為:「樟腦的代價就是人血(Price of camphor is blood)。」這句話便說明了樟腦開採過程中的艱辛。原本山林地帶為原住民居住之地,客家先民入山採樟,便威脅了原住民的居住地,進而經常發生衝突。清代台灣族群分布多呈現泉州人住海、漳州人住平原、客家人住丘陵的現象。客家村落多給人「粵莊多近山而貧」的印象,而一般來說清代客籍的社會地位也較平原的閩籍低落。一八六0年隨著台灣的開港及局勢的變遷,經濟作物由米、糖轉變成以茶和樟腦為主。然而,無論是在台灣東部或西部,樟腦的生產幾乎都是客家人所獨佔的產經活動,且樟腦產於山地,因而客家人聚集的桃、竹、苗等山區大舉開發,進而為客籍人士帶來許多財富,拉近與閩籍的貧富差距,提升客家的社會地位。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5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