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戰後通貨膨脹的原因
造成戰後期間台灣通貨膨脹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幾點: ㄧ、戰時盟軍空襲使台灣經濟受到嚴重的損害。多數工廠被全毀或半毀,交通運輸體系被破壞,勞動與原料的供給中斷,未毀於空襲的生產設備亦未能妥善維護。因此在光復時,台灣的工業產量不及光復前最高紀錄的三分之ㄧ。由於農村勞動缺乏,肥料供應不足以及水利荒廢,農業生產亦銳減。商品供給不足,成為引起通貨膨脹的ㄧ個重要因素。 二、雖然在台灣實施地區性貨幣,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匯率亦時常調整,然而以上海─台北兩地間物價水準作比較,大多數時期中國大陸貨幣被高估,結果有大量資金從中國大陸流向台灣。實際上就是中國大陸的惡性通貨膨脹,已經連帶波及台灣的金融體系。貨幣供給過量,成為引起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三、民國三十五年國共內戰擴大,國民黨政府動員台灣的物資支援國共內戰,使得市場上的物資嚴重缺乏,加深了供給不足的困境。 四、國民黨政府在接收台灣時,雖然接收過程尚稱順利,但是官員貪污現象嚴重,一方面造成物資供應不順暢,一方面則是民眾對於行政長官公署施政日漸失去信心。表現在貨幣上,即是對於貨幣流通的不信任感,終至貨幣發行額日增,惡性通貨膨脹之勢不能阻止。 五、從民國三十八初開始,有大量中國大陸人口隨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包括很多公務員及軍人,人數約在五十萬左右。為了維持軍公教人員的生活,加重了政府的負擔。只能持續發鈔供應,造成貨幣供給增加,使得貨幣市場雪上加霜。 六、除了上述無生產性的支出以外,政府軍政方面的支出亦相當龐大,造成政府赤字大增,為了彌補預算赤字,主要是依靠兼具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性質的台灣銀行進行融通,而且是以增加貨幣發行來彌補。此種以增加貨幣供給額來支應資金缺口的政策,持續惡化了台灣的通貨膨脹現象。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566
下載數:1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26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