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所開創,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精神,深遠影響著日後儒家的精神走向。春秋以來,宗教思想上有二個令人注目的焦點,一個是「天」與「人」的關係;另一個則是對「鬼神」問題的討論。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孔子不侈言天道,也不否認有天命,甚至對天命感到敬畏,這種「畏」是人自覺意識到的,並相信「天」是具有形上意義的實體。其次,面對世俗的鬼神之說,孔子採取一種不否認的態度,但他認為,人不可將生命活動的一切均交由不可知的鬼神,謹慎面對人世間的一切活動,才是人們合理的生活態度。孔子之後,儒家學者進一步闡釋孔子的宗教思想,例如孟子認為「天命」是存在的,上天會安排人們的生死富貴,所以君子當「知命」且「強力為善」,他並說:「天將降大人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這段話正可為孟子積極的人生觀和天命觀做最有力的註腳。然而,孟子跟孔子一樣,承認「天命」是一種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客觀存在,因此人應該以有限的生命,換取無限的精神價值(仁義)。至於孟子的鬼神觀念,與孔子相同,仍是採取存而不論的基本態度。至於荀子則和孔子、孟子持不同看法,他不只否定鬼神的存在,連所謂的「天」,也視為一自然性物質,因此「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成為他對天的看法。但荀子並不反對祭天、祭祖、占卜等宗教禮俗,他認為這些宗教禮俗雖不具有實質上的意義,但卻能用來規範人的社會行為,讓社會制度能順利的推行,這種思考方向,成為日後韓非法治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5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