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羅紹和縮圖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羅紹和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羅紹和將軍 安得烈食物銀行執行長 曾處理1996台海危機至2016年蘇迪勒颱風多項危機事件,被譽為國防部最強發言人 2016年提早退伍,轉入安得烈為每年5千多位以上的受助兒少謀溫飽 從濟貧到到扶貧,將自己受助的經歷轉為回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縮圖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馬祖新村建於民國46年,因當時蔣中正夫人宋美齡赴馬祖勞軍後關切官兵眷屬安置需求而興建,並非居民來自馬祖。作為桃園首座眷村,村內以棋盤式道路、魚骨式建築設計,營造獨門獨戶的軍眷社區,曾獲全國模範社區殊榮。隨居民遷出,桃園市文化局著手保存活化,馬祖新村於民國9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全台第二個依文化資產法保存的眷村。現轉型為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基地,融合影視與藝文推廣,設有桃園光影電影館、文創市集與懷舊展演空間,保留眷村人情味,重現過往左鄰右舍串門子的溫馨場景,使原本被遺忘的眷村,成為歷史與創意交織的文化地景。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西岸生活聚落及歷史空間縮圖
文化保存-西岸生活聚落及歷史空間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基隆市西岸地區,涵蓋中山區牛稠港至白米甕砲台,聚落依地形自然生長,是基隆歷史發展與生活記憶的重要場域。自清代以來,西岸即為天然灣澳、漁業與軍事活動交織的空間。日治時期更因築港工程與港防建設的推動,使西岸迅速轉型為殖民現代化計畫的核心地帶,仙洞成為官署宿舍聚落,高遠新村、仙洞町等亦反映不同時期政治與社會機能的集成。隨戰後國府接收,西岸逐漸轉變為工業輸出門戶及碼頭工人聚居區,太白庄一帶發展出以小香港為名的港口繁華生活景象。碼頭苦力、外省軍人、工人與船員共同塑造出一個多元、混合的社會面貌,酒吧、商店、宿舍與宗教場所交錯並存,呈現高度生活密度與在地文化厚度。今日,西岸雖仍保有部分歷史建築與聚落肌理,卻也面臨貨櫃港發展、交通需求與觀光商業化衝擊下的空間重構挑戰。透過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西岸將有機會重構文化地景。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曙 再現大基隆的精神與靈魂縮圖
文化保存-曙 再現大基隆的精神與靈魂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
擁有四百年歷史的基隆,是目前臺灣少數現存經歷鴉片戰爭、清法戰爭的重要歷史廠景,連結著臺灣與世界的故事。如同港口吞吐船隻,是貨真價實的臺灣頭,基隆本身的歷史從原住民到大航海時期,戰爭防衛到戰後移民,以及台灣經濟發展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並非僅是第一大港,也是世界重要戰略要點。 歷史,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該往何處去。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最重要就是從歷史文化價值出發,將其價值與生活空間重新整合,盼望下一代在城市中找回思維歷史。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不僅單做單棟單一的建築與文物保存,更重要的是希望將整個空間與場域重新找回。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諸聖教堂考古遺址縮圖
文化保存-諸聖教堂考古遺址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諸聖教堂遺址為西班牙人於1626至1642年統治北台灣時期,興建於聖薩爾瓦多城的附屬設施,主要用途為傳教、傳教士的住宿以及安葬逝者,位於今和平島平一路一帶。自2011年起,台灣與西班牙展開相關計畫,雙方團隊聯手展開多次考古調查,陸續出土十三行文化與圓山文化文物、清代與日治時期遺物,以及墓葬與建築基址。2018年起,在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支持下,進行大規模開挖,揭露出教堂後殿及部分內殿基址,保存狀況良好。遺址出土的歐式十字架、安平壺、克拉克瓷等物件,見證十七世紀基隆作為國際交流據點的重要地位。
國小5-6年級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縮圖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南庄事件發生於1902年,是賽夏族與泰雅族歷史中的重大事件,亦深刻影響南庄地區的族群發展與社會變遷。事件當日,在日本殖民政府舉行的歸順式上,泰雅族薛大佬遭設計槍殺、賽夏族日阿拐受傷逃逸,造成數十人犧牲。史蹟如南江水岸公園與南庄國小周邊地區,皆為事件現場與紀念空間。該事件留存大量日本文獻,經學者詮釋及地方耆老口述,事件脈絡清晰,具有極高歷史真實性與記憶價值。今日,族人與在地居民於萬善諸君之義塚舉辦慰靈活動,展現族群和解精神,使此地成為和平與反思的重要象徵。事件亦為賽夏族歷史的轉折點,其影響延續至語言、文化與社會制度等層面。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迪化街縮圖
文化保存-迪化街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大稻埕的經濟重心為迪化街,而迪化街一段155號是商店街靠近中北段的一處店屋,從早期販售南北貨到現今經營文創品牌,這看似平凡的店家卻是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的歷史建築。 迪化街一段155號,建築最早可溯至西元1850年代,1922年大正11年已有建物腹地之相關註記,表示對於建築有增建之規劃,爾後產權變遷依據記載1924年至1936年,為謝回春商行營運,主要經營石油、肥料、砂糖、香菇、豬油等商品,可以看出當時大稻埕的商業背景。 全省各地人都來這邊批東西,這裡是批發集散地。 當時迪化街有成立福壽同業商業公會,中南街、中北街都從事貿易、南北貨較大的批發進口商,頗具代表性。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鬥牛陣縮圖
傳統技藝-鬥牛陣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陣頭在民俗活動或廟會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鬥牛陣不同於一般的陣頭,表演的是結合農村生活、傳統工藝與「答啄鼓」的場景,故事是兩位牧童牽著兩隻牛相遇開始,進行一連串鬥嘴、打鬥的橋段,同時配合熱鬧的後場音樂,鑼、鈸、鼓的伴奏,為鬥牛的過程添增歡樂、緊張的氣氛。鬥牛陣源自於民間自創的陣頭,不但有平易近人的趣味性,也充分反映農民的生活寫照。 關於鬥牛陣的起源,並沒有文獻記載,一般認為是由農村發展出來的趣味性的表演。相傳臺灣的鬥牛陣最早開始於臺南市學甲區大灣里,又稱為「大灣牛」,目前鬥牛陣又分為「黃牛陣」和「水牛陣」兩種,其分布大多在臺南、屏東一帶。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聖薩爾瓦多城遺址縮圖
文化保存-聖薩爾瓦多城遺址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聖薩爾瓦多城為西班牙於1626至1642年間,由於當時北台灣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地區,在基隆和平島新建的石造堡壘,為遠東貿易擴展下的戰略據點,見證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勢力登陸台灣。雖然在荷蘭人退出台灣時遭到炸毀,以及鄭氏時期在該地址上築城,於清朝時期已經完全衰敗,今日甚至不見於地表,但經透地雷達與文獻比對,證實其遺跡深埋於台灣國際造船有限公司基隆廠區的地底。自2011年起,台灣與西班牙考古團隊展開多次調查與試掘,並於2018年納入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雖受限無法全面開挖廠區主堡,仍透過平一路修道院遺址的發掘,持續探索西班牙人與台灣在17世紀的歷史交會,揭示和平島跨時代的文化沉積。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修復過程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修復過程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
佳心Istasipal家屋位在玉山國家公園境內,自卓溪鄉瓦拉米步道登山口入山,徒步走約5公里路程即可抵達,「佳心舊社Istasipal家屋修復工作」委由臺東大學執行,邀請參與過地景修復試作計畫培訓的族人一同參與,在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這棟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修復前的家屋遺跡,僅餘3面傾圮的石牆、屋內2個三石灶、室內葬及幾塊鋪在地上的大石板等遺構。 布農族石板屋由一組完整木結構、屋頂鋪設石板及四面疊石牆所構成,屋內備有小米倉、三石灶和隔間的臥房等,屋外前庭則會鋪設石板,屋後和兩側建置排水系統等,每個工項都有精細的建築技法和相應的複雜知識系統,此次計畫不只修復石板屋,也整理家屋周邊的2塊耕地及採用生態工法和布農族人的方式手作步道,逐步再現佳心舊部落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地景,並同步紀錄相應的儀式和祭儀,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除是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文化與建築工法的新起點,更是具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自計畫起始日至今已執行了31次家屋維護工作紀錄,執行日期從2021年9月13日直到2022年11月15日共有62週,因此要執行31次的維護管理。 維護重點主要為視察屋內人字木結構水漬檢查、隔間木構建築蟲腐蝕檢查、家屋周遭環境清理與營地設施檢查。由固定工班進行兩週一次的維護工作,包括巡查及紀錄、室內煙燻木購屋架以及環境整理。若遇天災或人為破壞情形,進行緊急處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左鎮好聲音-八音來傳承縮圖
DOC在地課程-左鎮好聲音-八音來傳承
左鎮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左鎮區左鎮國小
所謂「八音」是一種音調或樂隊,八音大鼓鬧隊即八音隊與大鼓鬧隊,由8人用8種樂器的軍樂隊。這個樂團俗稱「鼓吹」,是一整班樂隊合奏樂曲及喇叭(或嗩吶)等樂器。因樂團成員大部分為西拉雅人,臺南地區當地人稱「番仔」,因此「八音」又稱為「番仔吹」。後來早期平埔族的基督徒引用在教會中的宗教儀式中,而音樂自此成為早期平埔教會在禮拜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之一。期望透過左鎮DOC及輔導團隊、資訊志工合作下,共同記錄左鎮八音。
國小3-6年級
傳統技藝-剪黏工藝師 許哲彥縮圖
傳統技藝-剪黏工藝師 許哲彥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廟宇的屋脊裝飾如剪黏、交趾陶、木雕、石雕和彩繪等,展示了傳統美學與忠孝精神。北港是臺灣媽祖信仰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民間藝術的熱點,擁有獨特的工藝文化。剪黏泥塑大師許哲彥是國內唯一師承國寶級大師江清露的弟子,專精於剪黏技術及相關工藝,並創出「不見灰」的剪黏手法。許大師從小熱愛廟宇藝術,經過近六十年的耕耘,曾在多個知名古廟及國外如日本橫濱的廟宇完成作品。他指出,剪黏藝術是廟宇建築的靈魂,臺灣廟宇的屋脊以色彩斑斕的剪黏藝術為特色,融合了陶藝、泥塑與雕刻,是獨特的民間工藝。
國小5-6年級
歷史-馬場町刑場縮圖
歷史-馬場町刑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馬場町刑場,目前改建為馬場町紀念公園,原址為日治時期日本陸軍設立之臺北練兵場,作為步兵操練與騎兵訓練的場所,後曾改為飛行場。1950年代民國初期,該地成為槍決政治犯的刑場,是白色恐怖期間執行死刑人數最多的地點之一,確切人數難以考證,推估於1954年停止使用。為紀念在此遭難者,2000年將原址改建為紀念公園,園內設有紀念丘與碑文,成為社會大眾追思與反思歷史的重要場所。公園象徵對人權與歷史記憶的尊重,也見證臺灣民主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轉折。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畚箕縮圖
傳統技藝-畚箕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竹製畚箕,以竹片彎撓成U形骨架,中間部分則為竹編的器身,以竹篾與骨架連接,無耳。畚箕是臺灣最常見的承物工具,農事、工程等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只隨處可見,用途也非常廣泛。畚箕最常見是以竹藤製作,承重又耐用,U形的器身,前方有開口,可用來掃入承裝物品。常見兩側或後端有做器耳,方便使力與搬運,也可連接繩索,用扁擔搬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車城老故事電子書-保力村說故事縮圖
DOC在地課程-車城老故事電子書-保力村說故事
車城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車城鄉公所
從不同觀點介紹屏東車城保力村。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嘉義市政府文化局107年度嘉義市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紀錄影片縮圖
嘉義市木業文化之資源盤點調查預計透過文獻蒐集,以分年、分區、分類進行檢索、整理論著、檔案、圖說資料,包含嘉義市日治時期製材木業、製材工廠、後端木材行家具行。與田野調查,包含製材木材行工廠基礎資料,重點為田野普查及訪談,包括攝影、測繪、以文字記錄使用現況、損壞及維修狀況、訪談進行背景調查,訪問建物所有人、管理人、附近居民、地方耆老及業者等,可能了解其歷史源起及過程者,補足文獻及現地清查之不足。最後,將其記錄建檔,包含製材建築全景、正面、後面、兩側及建築特色暨內部陳設等圖照,圖面說明包括地籍圖、建物範圍與使用配置圖、帄面圖,以及具有文化資產價值之建物損壞調查。 木業文化資源盤點調查可分為3個主要項目,分別為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重點工匠訪談影像紀錄觀點計畫與木業關聯體系系統化與木業軸帶建構。首先木業製材所清查,透過嘉義市轄內木產業上下游之產業結構資料彙整,並輔以田野調查、人物訪談、老照片蒐集、製作現有木業製材所清冊及其使用配置圖、編輯木業製材過程、機械儀器圖文說明,並辦理製材廠管理者之交流座談會。其次,重點工匠訪談影像紀錄觀點,以木業工匠清查計畫中,挑選拍攝重點木工匠師,其從事作品創作、修復、傳藝過程及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生命歷程作為主要論述,以影像方式記錄輔以口述訪談,加以說明其源由及理念並探討嘉義市木業的過去與未來可能;並舉辦記錄片發表會暨計畫文件展,宣傳該計畫之成果。最後,木業關聯體系系統化與木業軸帶建構,將木業關聯體系進行清查,對在地現有的產業進行盤查,並紀錄產業發展的歷史與影響因子。針對整體面貌取得更完整的理解後,系統性提出木都產業的發展綱要計畫,作為總體產業發展策略的指導與控制工具。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