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再造歷史現場-李騰芳古宅AR互動導覽縮圖
透過李騰芳造型人物和祥獸貫穿各場景與民眾互動,選單中包含「建築」、「歷史」、「生活」、「地圖導覽」等場景分類,讓使用者在體驗過程中能依據個人喜好來進行隨機導覽,在二十五個導覽點位的古蹟建築場景發展出歷史場景還原、歷史解說、蒐集祥獸集章集點、拍照框等互動內容,在故事線及動畫串連下也彰顯了趣味性。此外也透過LBS定位導覽功能及地理資訊服務應用,提供李騰芳古宅所在的月眉農區景點和周遭地標簡介,增加旅客雙向互流等效益。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中寮柴燒縮圖
DOC在地課程-中寮柴燒
中投數位機會中心/果樂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柴燒是一門精湛的技藝, 需長時間燒製,期間需不眠不休投柴, 除了要靠經驗,也要靠運氣, 投柴速度、方式、天候、空氣等等細微因素, 都會影響作品的完整。 最重要的還有體力以及精神的付出, 不同大小的作品該如何擺放、 火路位置合火候程度、 每個時段都要注意, 團隊都必須相當專注。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羅漢門迎佛祖縮圖
文化保存-羅漢門迎佛祖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羅漢門迎佛祖」,此項民俗活動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每年均擇期於觀音佛祖聖誕前幾日舉行,目前由內門紫竹寺(101-103年)及南海紫竹寺(104-106年)輪流辦理(連續各辦三年)。百年來觀音佛祖遶境路線遍及內門各庄頭,且信徒皆以徒步遶境及全程扛轎走山路,來表達對於觀音佛祖信仰的誠意,而自民國100年開始,遶境路線更擴及至旗山天后宮;遶境行程通常為四天,今年是自102年3月25日至3月28日,每天早上7時準時出巡,繞行約十個「敬」(庄頭敬桌集中的臨時場地),每天約走30公里路程,以3轎(土地公轎、紫雲宮大道公和龍潭天后宮媽祖合轎、內門紫竹寺佛祖大媽和三媽合轎)主巡,香境內各角頭及其文武陣頭皆參與遶境(小庄組文陣,大庄組武陣),反映該地民眾信仰生活,自古迄今改變不大,祭品亦保留傳統樣式,是該地最具在地色彩的信仰文化及最具生活價值的內在文化體系。此項民俗遶境隨行的文武藝陣,堪稱量多質精,至少超過30陣以上,其中以夏梅林宋江獅陣、金馬寮牛犁陣、番仔路太平清歌陣、虎頭山七里響陣等文武藝陣最具特色。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烏心石木小鏡臺櫃縮圖
傳統技藝-烏心石木小鏡臺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烏心石木小鏡臺櫃,鏡子兩側為車枳圓柱,前方為桌面,桌面四周裝飾有一周繩索紋。櫃子主體可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又可分為左中右三區,左右區為單拉門櫃,有金屬花籃拉把。中間區上端為二連抽屜,帶橢圓金屬拉把,附有鎖孔,下方則為單拉門櫃,金屬拉把呈現葫蘆形,並附有鎖孔。櫃子主體下方做束腰,束腰為四橫向稜紋裝飾,櫃腳則為車枳圓球。此櫃通體施以棕色漆,造型簡約,裝飾典雅。具有近代洋風繩索紋等裝飾,加以車枳製成的櫃腳,為日治時期之作品。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臺南碩果僅存的竹製家具店 信二竹店轉型不轉行 開創新未來刻下海貝的祝福 陳振芳重新定義螺鈿之美縮圖
信二竹店,這家百年老店的故事要從清末說起,第三代王壬煇的祖父王傳豹年輕時曾赴日本學習竹藝功夫,1970年返臺後開設福泰竹店,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竹製商品因堅固耐用、造價便宜,廣為民間所採用,並造就了臺灣竹製工藝的發達,日本為了學習這門工藝,還曾在二戰期間徵調臺灣竹藝師傅到日本,堪稱臺灣之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李秉圭)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李秉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縮圖
文化保存-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位於台鐵新竹站旁,原為日治時期昭和十六年(1941年)興建的老倉庫,當時用作鐵路貨物儲存。隨著鐵路運輸業務減少,倉庫經歷閒置並一度作為民間補習班使用。隨著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的啟動,這些閒置的倉庫被重新開發為藝術創作與展示空間,並成為新時代的文化地標。倉庫空間寬敞,提供大展場、小賣店、駐村工作室等設施,是結合歷史記憶與現代藝術的理想場所。藝術村每年不定期舉辦展覽、講座、工作坊等活動,並提供親子閱覽區與獨特的追火車月台,讓訪客能近距離欣賞火車的動感與音響。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緙絲(黃蘭葉)縮圖
文化保存-緙絲(黃蘭葉)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緙絲,最早起源於埃及和西亞地區的緙毛,而在西漢時期緙毛工藝經由絲路傳到現今的新疆地區,而後隨著中國的養蠶抽絲技術與各項絲織技術的逐漸成熟,由唐代開始以絲線代替毛線進行織造,而在宋朝此技術達到鼎盛。 臺灣的緙絲工藝主要是來自日本,日本的緙絲工藝則是在唐朝時期由中國傳至日本,並在日本發展成獨具日本特色的「爪搔本綴織」,後來在日治時期時臺灣開始出現由日本所開設之紡織廠,相關的緙絲技術開始慢慢的流向臺灣,也在此時與源自客家、閩南的紡織技術開始融合,1960年代開始臺日合作期間,屬於日本的爪搔本綴織正式傳向臺灣,並持續發展迄今。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 - 記憶魚笱縮圖
傳統技藝 - 記憶魚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光小林部落工藝師,當地手工勞作的過程,採集製作魚笱植物,包括:砍樹、製作漁具、收割作物等。紀錄過程中了解採集黃藤(用於製魚笱)需要先整理環境,先清除黃藤外殼之刺;採藤時,除了拉取外亦須解開植物間的糾纏;採集笱頭藤(多花油柑)作為魚笱開口之材料;採集山棕,用於製作笱頭之材料等器具製作和使用漁具的細節。於高雄甲仙埔仔溪找笱位,尋找河床有高低落差的,放置魚笱所需: 笱頭、魚笱、鐵橇、藤皮,用石頭做記號,工藝師並示範如何操作器具。描述了過去的生活方式與現在的變化,讓現代不易看見的手工技藝、捕魚活動以及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生活,提供了對比和反思。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鷄籠中元祭縮圖
文化保存-鷄籠中元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基隆中元祭,起緣於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八月之漳泉械鬥,雙方死傷眾多;挑釁報仇將發生的時候,漳泉地方人士出面調解,再次械鬥之衝突終於平息;取代以字姓輪值主普,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以血緣代替地域觀念,以賽陣頭來代替打破頭的陋習;達成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行之百年歷史悠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天然染色-藍染工藝縮圖
傳統技藝-天然染色-藍染工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臺灣藍染工藝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荷治時期,主要源自17世紀末清領時期,隨福建移民傳入製靛技術,並於19世紀達到產業高峰,藍草種植遍及台灣西部地區及淺山地帶,藍染布料廣受國內外市場青睞。日治時期技術更臻成熟,然而因德國合成藍與日本機械印花布的普及,導致藍染產業自20世紀初開始式微。直到1990年代,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今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展開藍染工藝復振行動,逐步重現傳統藍染風采。藍染技藝不僅融合多元族群特色,如客家藍衫,並以型糊染技法表現自然意象,具高度藝術與文化價值。今日南投因氣候地理優勢,成為臺灣主要藍草產地與藍染工藝重鎮,展現強烈的地方特色與歷史脈絡,為臺灣天然染色文化的重要象徵。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傳藝百家 布袋戲大師 陳錫煌 一動一靜兩堂課縮圖
對老藝人而言,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空有一身好手藝,卻無人欣賞。紀錄片導演楊力州,耗費十年拍攝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心路歷程,影像及故事令人動容, 更說出所有傳統藝師的心聲:「這麼好的東西,我一定不能讓他消失!」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車城老故事電子書-閱讀我的故鄉-田中,海口村篇縮圖
介紹屏東田中村及海口村。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縮圖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
將軍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將軍區漚汪國小
酸菜桶由檜木製成,桶高約7尺,平均每一桶約可容納一分地左右的青芥菜,約需灑入數十包粗鹽,每桶產量約可達一萬台斤。林家酸菜館是漚汪地區僅存的一家以古法醃製酸菜的工家。 每到冬至芥菜盛產期,林家就開始忙著醃漬芥菜,正常醃製時間下,一個月後芥菜就可醃製成酸菜,約三~四個月風味最佳, 每年醃製的酸菜可於酸菜桶內存放一年,隔年再製作下一年度的酸菜產量。 製作酸菜的過程看似簡單,卻需依賴熟練的人工作業。一開始先清洗木桶內部,因桶高約達一層樓,每每清洗木桶皆需耗費許多時間,還得以虹吸方式將汙水排除乾淨。新鮮芥菜收回後,以人力方式在木桶內鋪上一層芥菜,在芥菜上灑上粗鹽,再鋪上一層芥菜 重覆這樣的動作,還得配合腳力將每顆芥菜踏實,越疊越高之際,需以竹竿插於桶緣,將芥菜堆疊到超過木桶約三台尺高,配合腳踩再以石頭壓實,這樣的過程約需3~5天,直到芥菜下沉至木桶內緣,之後裹上芥菜葉或覆上塑膠布,再以石頭壓實,蓋上防水蓋。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芥菜就變身為酸菜。 林家主人表示,傳統醃漬芥菜主要選用新鮮芥菜與粗鹽,林家酸菜館捨棄成本較便宜的進口粗鹽,堅持以台灣粗鹽做為醃製原料,就是為了保留持醃製後的獨特酸菜風味 踩踏芥菜的過程也需要老手執行,才能醃漬出風味獨特的古早味酸菜,但是這個純手工的醃製法已經沒有要在做下去了,表示明年之後不會在做了,因為現在都是以機器代替人工為主,所以這傳統項產業也即將要告一個段落了。 「生產技術也應視為文化的一部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竹編工藝(黃塗山)縮圖
文化保存-竹編工藝(黃塗山)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竹編工藝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黃塗山先生之竹工技藝多元,影響台灣竹工藝文化與產業發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歌仔戲(王仁心)縮圖
文化保存-歌仔戲(王仁心)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歌仔戲為台灣民間目前最興盛的傳統戲曲,廖瓊枝女士更有歌仔戲界台灣第一苦旦之美譽,自12歲參加子弟班學戲迄今,廖老師投入歌仔戲藝術已有六十餘載,期間榮獲「民族藝師薪傳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獎項肯定,現更全心投入歌仔戲教學推廣。 除了個人的藝術成就,廖老師更在意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市場沒落與薪傳的斷層,為了貢獻自己的力量,廖老師在1999年成立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藉此平台整合社會各界關注歌仔戲的意見與資源,並著力保存歌仔戲史料文獻及重要劇本,廖老師儼然成為台灣歌仔戲最重要的代言人。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