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傳統技藝-屏東縣魯凱族手紋縮圖
傳統技藝-屏東縣魯凱族手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魯凱族傳統社會中,階級制度與文化規範嚴謹,並透過具體的生活實踐予以維繫與傳承。紋手便是一種深具文化意涵的社會階序表現,藉由圖紋彰顯個人的社會地位、家族背景與象徵性意義。雖無明確文獻記載其起源,但日治時期的民族學研究與部落耆老口述提供了寶貴資料,顯示紋手曾廣泛存在於魯凱族社會,男性主要刺於胸背與手臂,象徵貴族地位與勇武精神;女性則刺於手背與手臂,象徵美麗、成長與社會承認。相傳紋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為勇士紀念戰功,另一為姊妹追尋失聯叔父所留下的奇幻印記,均強調紋手的象徵與神聖性。1931年起,總督府頒令禁止手紋習俗,使此文化漸趨式微。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延伸閱讀 02 基隆大沙灣海游泳教室口述歷史縮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縮圖
文化保存-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太武新村建於民國53年,為紀念八二三砲戰而建,由軍方變賣落彈籌資興建,為桃園罕見的美式眷村建築。其仿自美軍顧問團宿舍,每戶獨門獨院、雙層磚造,配給曾駐防金門、參與砲戰的陸軍將校眷屬。民國9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09年修復開放部分眷舍,設有八二三砲戰故事館,從軍旅與家屬生活視角,呈現近代戰爭記憶。園區位於大溪河西,鄰近慈湖與大溪老街,結合藝術入村,和平發聲理念,透過特展、市集、講座等形式,傳遞歷史、凝聚社區記憶,也讓眷村文化成為引發對和平反思的公共空間。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羅紹和縮圖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羅紹和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羅紹和將軍 安得烈食物銀行執行長 曾處理1996台海危機至2016年蘇迪勒颱風多項危機事件,被譽為國防部最強發言人 2016年提早退伍,轉入安得烈為每年5千多位以上的受助兒少謀溫飽 從濟貧到到扶貧,將自己受助的經歷轉為回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客家圓樓縮圖
文化保存-客家圓樓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文化觀光局
位於苗栗高鐵站旁、北勢溪親水廊道精華區段的客家圓樓,以中國大陸原鄉土樓為藍本,融合在地客家元素,是苗栗縣政府結合高鐵門戶與親水景觀打造的重要地標。佔地1,385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地下一層,呈環形結構,設有觀景平台、環池步道及親水棧道,展現休閒與文化兼具的多元魅力。客家圓樓現已依促參法委外經營,轉型為台灣客家八音戲曲推廣中心,致力推廣客家傳統表演藝術。館內定期舉辦戲曲展演、主題講座、示範與教學等活動,成為民眾親近客家文化的重要據點。融合自然景觀與藝文活動,客家圓樓不僅是苗栗的觀光亮點,更是傳承客家精神與藝術的現代文化舞台。
國小3-4年級
跨領域數位課程-歷史的審判-慈禧太后縮圖
跨領域數位課程-歷史的審判-慈禧太后
王姿婷、吳羿臻/新北市立鷺江國民中學
社會領域/歷史 藝術領域/表藝
國中7-9年級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縮圖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馬祖新村建於民國46年,因當時蔣中正夫人宋美齡赴馬祖勞軍後關切官兵眷屬安置需求而興建,並非居民來自馬祖。作為桃園首座眷村,村內以棋盤式道路、魚骨式建築設計,營造獨門獨戶的軍眷社區,曾獲全國模範社區殊榮。隨居民遷出,桃園市文化局著手保存活化,馬祖新村於民國9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全台第二個依文化資產法保存的眷村。現轉型為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基地,融合影視與藝文推廣,設有桃園光影電影館、文創市集與懷舊展演空間,保留眷村人情味,重現過往左鄰右舍串門子的溫馨場景,使原本被遺忘的眷村,成為歷史與創意交織的文化地景。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水金九地質特色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水金九地質特色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金瓜石與九份,曾被譽為東亞第一貴金屬礦山,埋藏於地底下的不只有金礦與銅礦,更有種類繁多的礦物與岩石。全台灣擁有300多種礦物,在水金九地區就能找到110多種,如此得天獨厚的地質環境,如何形成的呢? 金瓜石與九份的古老岩層為一千萬年以上的沉積岩,有含媒頁岩及含有海相化石的砂岩,三百萬年前造山運動使地層傾斜折曲,一百萬年前琉球海槽張裂,使地層多處發生正斷層活動 。 在大金瓜、 小金瓜、 茶壺山、 第一長仁、 牛伏、燦光寮山等地,形成我們所看到多變且美麗的礦物族群,由於受矽化作用的岩石與火成岩,較一般岩體堅硬 經常年的風化作用逐漸裸露於地表,鍛造出今日金瓜石地區獨一無二的礦石山峰。 水金九(相似於閩南語讀音「美很久」) 位在台灣新北市瑞芳區的三個地區,「水湳洞」、「金瓜石」與「九份」。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縮圖
傳統技藝-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Puljetji佳興部落位於屏東縣泰武鄉,屬於排灣族,其手紋文化,以傳統領袖家族為核心,展現排灣族社會的階序制度與倫理脈絡。手紋不僅是裝飾,更是社會地位、家族系譜與文化價值的具體呈現,體現了排灣族人對於天命、生命、組織、儀禮與社會秩序的整體觀。雖無明確文獻記載其起源,早期清朝時期即已記錄排灣族根據階級而進行不同紋身圖樣的制度,反映尊卑分明的社會結構。然而日治時期因殖民政府實施文化同化政策,全面禁止原民紋身與相關傳統儀式,使得佳興部落的手紋文化日益凋零。直到近年來,在部落耆老與文化推動者的努力下,手紋作為傳統文化象徵逐漸重獲重視,族人透過身體實踐、紋樣復原與文化教育,積極推動其復振。佳興部落所傳承的手紋圖騰如蛇紋、蜘蛛紋、河川、太陽與人形等,除具有美學意義,更是階級與家族認同的重要符碼。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部落帶來祝福的人~排灣族靈媒~縮圖
DOC在地課程-部落帶來祝福的人~排灣族靈媒~
牡丹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立牡丹國中
學校位在牡丹鄉石門部落,雖然學生居住在部落,卻少有機會認識族群的靈媒文化,為了讓學生學習相關傳統,特別拍攝這支影片,配合靈媒課程播放,希望藉此讓學校師生初步了解靈媒文化,傳承部落傳統文化,進而透過學生傳播,讓更多人重視原住民族群的文化。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渭水驛站縮圖
文化保存-渭水驛站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日治時期,蔣渭水從大安醫院出發,以文化與社會改革為志,開啟了臺灣史上思想最奔放的新文化運動。渭水驛站位於大稻埕,鄰近蔣渭水創立的大安醫院舊址。大安醫院不僅是蔣渭水行醫之地,也是推動臺灣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據點。渭水驛站展出蔣渭水生平、臺灣民報與臺灣文化協會會報等珍貴史料,並透過4DViews蔣渭水影片與大安醫院袖珍模型等不同的展現方式,忠實呈現蔣渭水奮鬥歷程與生平故事。蔣渭水爭取民主與政治權益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們傳承與致敬。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縮圖
文化保存-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媽祖信仰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台灣民間供奉媽祖的廟宇、神壇、民宅和舟船數量眾多,而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不可計數。關於媽祖的身世,自宋代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民間大致採信明僧昭乘所著《天妃顯聖錄》之說,有關媽祖身世的說詞才日趨一致,然而《天妃顯聖錄》屬神話小說,是否足以作為媽祖身世的依據,實有待商榷。關於媽祖的誕辰,台灣民間皆認定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其實在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誕辰;明代之後才訂為三月廿三日。按李獻璋所撰〈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考證,乃因明代船舶多於三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之故。 北港朝天宮三月迎媽祖,歷時久遠,為媽祖香期重要活動之一。由於媽祖是民間相當重要的信仰,信仰圈遍及全台,地方廟宇為穩固其信仰圈,紛紛自各地媽祖廟採分香形式,以添廟神靈威,故逢媽祖誕辰前夕,各分靈廟宇皆須回祖廟謁祖割火,甚至非分靈廟宇,亦會前往進香交香,促成宮廟間聯誼與交流。也因此造成媽祖香期參與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紀錄,故清代便將媽祖盛會納入方志記載。北港朝天宮是台灣媽祖廟分靈最多之祖廟,從新年之始即為媽祖香期開端,至三月期間人數暴增,香客人數冠為全台之最,可視為「三月瘋媽祖」典型表徵。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美力台灣3D縮圖
傳統技藝-美力台灣3D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立政治大學
榮獲美國舊金山第二十九屆SD A(Stereoscopic Displays and Applications)最佳3D影片The Best-of-Show Live-Action Category大獎,當年度紀錄片票房冠軍。10 個瀕臨消失的台灣美景,100 個將被遺忘的傳統匠師,全靠 1 個半聾半盲的傻瓜導演,用 10 年去記錄,讓我們不至於忘記,台灣最美的樣子。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 - 記憶魚笱縮圖
傳統技藝 - 記憶魚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光小林部落工藝師,當地手工勞作的過程,採集製作魚笱植物,包括:砍樹、製作漁具、收割作物等。紀錄過程中了解採集黃藤(用於製魚笱)需要先整理環境,先清除黃藤外殼之刺;採藤時,除了拉取外亦須解開植物間的糾纏;採集笱頭藤(多花油柑)作為魚笱開口之材料;採集山棕,用於製作笱頭之材料等器具製作和使用漁具的細節。於高雄甲仙埔仔溪找笱位,尋找河床有高低落差的,放置魚笱所需: 笱頭、魚笱、鐵橇、藤皮,用石頭做記號,工藝師並示範如何操作器具。描述了過去的生活方式與現在的變化,讓現代不易看見的手工技藝、捕魚活動以及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生活,提供了對比和反思。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北管音樂(邱火榮)縮圖
文化保存-北管音樂(邱火榮)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北管音樂為臺灣傳統農業社會之重要民間藝術,亦為臺灣表演藝術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樂種之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重返歷史 扛茨走溪流縮圖
傳統技藝-重返歷史 扛茨走溪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台南安南區和台港的歷史、文化、以及當地居民面對自然災害的經歷。它通過回憶大水災和歷史建築的重建,表達了當地居民對自己文化的珍視和對歷史的保存。許多村莊曾因為水災而被沖毀,居民曾在大風大雨中搬遷,經歷了艱難的生存環境。尤其提到的「竹籠房子」是當地的傳統建築形式,象徵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和人民的堅韌。 當地的文化和傳統,強調了透過文物館等方式,讓年輕一代認識和傳承這些過去的歷史和生活方式。儘管現代科技進步,但居民仍保留對歷史的重視,希望能將這些文化遺產保存並讓後代了解過去的艱難歲月,從而更珍惜當前的生活。
國小3-5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