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913
Poecilopsetta natalensis (奈脫瓦鰈)-資源代表圖
web Poecilopsetta natalensis (奈脫瓦鰈)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oecilopsetta natalensis(奈脫瓦鰈)俗名:南非瓦鰈、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棲息深度:250 - 45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側扁;兩眼均在右側,兩眼相接。吻短於眼徑。口小,傾斜;上頜達眼前緣之下方;齒成窄帶狀,上下頜齒2列,盲側下頜齒發達,眼側微小或無。鼻腔內具一短中軸,鼻嗅葉由此輻射伸出;眼眶上無鬚。眼側被強櫛鱗,盲側被圓鱗;僅眼側具側線,鱗數約70,盲側側線不發達。背鰭起點在上眼後緣上方,軟條數64;臀鰭軟條數54;兩側均具胸鰭,眼側者較盲側長;尾鰭尖圓形。眼側體灰褐色,具黑斑,背﹑臀鰭具不規則斑紋,尾鰭上下緣中央有對黑斑,胸鰭灰黑色;盲側灰白色。棲所生態:近海大陸棚砂質底床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可達450公尺。地理分佈:目前已知僅分布於西印度洋,臺灣標本採於東港漁市,其產地分布仍需求証。漁業利用:非常罕見之魚種,偶為底拖網捕獲。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Chrionema chryseres (黃斑低線魚)-資源代表圖
web Chrionema chryseres (黃斑低線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hrionema chryseres(黃斑低線魚)俗名:黃斑低線魚、鴨嘴鱚棲息深度:335 - 490公尺形態特徵:體圓柱形,頭部縱扁,尾部側扁。眼大,兩眼彼此靠近。口大,上頜骨末端無皮質瓣;吻端無前棘;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鰓蓋骨上端具二大棘,前鰓蓋骨後下角具二小棘突。側線於胸鰭上方急降,側線鱗約79-89。背鰭分離,第一背鰭鰭條不延長,具VI棘;第二背鰭軟條16-17;臀棘無棘,24-25軟條;胸鰭鰭條22-23;尾鰭截形,或稍內凹。體灰褐色,體腹淡色;體背側具8-9條暗色之不規則斑塊。第一背鰭第I至II棘間的膜不為黑色;胸鰭一致為灰暗色。齒帶白色;上唇略為黑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斜坡緣上。棲息深度在225-490公尺間。地理分佈: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夏威夷、赤斯特菲群島。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漁業利用:小型魚,無經濟價值性,僅作學術研究。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太空梭-資源代表圖
web 太空梭
唐寬恩/縣立大埤國小國小3-6年級
太空梭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太空梭是一種有翼、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為往返於地球與外太空間的交通工具,外形像飛機。
點閱數569
下載數16
修改日期:2012-04-13
Plectorhinchus pictus (胡椒鯛)-資源代表圖
web Plectorhinchus pictus (胡椒鯛)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lectorhinchus pictus(胡椒鯛)俗名:胡椒鯛、加志、花石鱸、番圭誌(澎湖)棲息深度:20 - 20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背緣隆起呈弧形,腹緣圓。頭中大,背面隆起。吻短鈍而唇厚,隨著成長而腫大。口小,端位,上頜突出於下頜;頜齒呈多行不規則細小尖錐齒。頤部具6孔,但無縱溝亦無鬚。鰓耙細短,第一鰓弓鰓耙數6-8+1+11-14。體被細小弱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48-58。背鰭單一,中間缺刻不明顯,無前向棘,硬棘數XII,軟條數15-17;臀鰭基底短,鰭條數III+7;尾鰭略內凹或幾近截平。幼魚和成魚在外觀上差異極大,幼魚時體成灰白色,具3條暗褐色縱帶,延伸至尾鰭,隨著成長,頭部具眼帶,體側上半部則破碎成斑塊及與眼徑等大之斑點,腹及臀鰭外側黑色。成魚呈灰褐色,體側後上半部、背鰭及尾鰭散佈大小相間之黑褐色圓班;臀鰭亦具黑褐色圓班,但隨著成長而消失;腹鰭外側暗色,胸鰭橄纜色,皆無圓班。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水深20-200公尺的礁岩區或是沙泥地的交會區。肉食性,主要以底棲的甲殼類、魚類及貝類等為食。白天躲藏在洞穴中,夜間出外捕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阿曼灣,由印度洋沿岸達中國沿海。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澎湖等海域。漁業利用: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延繩釣、手釣等漁法捕獲,屬於高經濟價值的中大型食用魚,適合糖醋、紅燒或煮味噌湯,味道皆不錯。幼魚可作為水族缸中的觀賞魚。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8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Scorpaenopsis neglecta (魔擬鮋)-資源代表圖
web Scorpaenopsis neglecta (魔擬鮋)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corpaenopsis neglecta(魔擬鮋)俗名:魔擬鮋、斑鰭石狗公、石獅子、虎魚、石崇、石狗公、沙薑虎、石降、過溝仔、臭頭格仔、石頭魚、硓[石古]魚(澎湖)棲息深度:- 公尺形態特徵:體中長,略側扁,前背部明顯隆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25-2.5倍。頭中大,標準體長為頭長之2.25-2.5倍,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頗小,頭長為眼長之5.2-6.2倍,上側位。眼間距寬,頭長為眼間距之3.8-4.4倍。口中大,上端位,斜裂且角度極度傾斜,與水平呈40-50° (S. diabolus嘴部斜裂角度呈60-70°),下頷長於上頷。鼻棘由6-11棘所取代。眶下脊呈鋸齒狀。眶下脊具4棘,角度向腹側位,第一棘位於淚骨。眼後棘由2-4鋸齒狀突起取代,由1脊延伸至鼓棘。上鰓蓋棘雙分岔。翼耳骨棘與後顳骨棘呈鋸齒狀。頸棘具補上3棘。枕骨凹陷深,前緣具1彎曲低矮的脊。眼眶下前端具1倒三角形凹陷。眼間距無縱列皮瓣,眼上棘具觸角但不明顯。鱗片小,櫛鱗。側線上側位,斜直,後半部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側線縱鱗列:42-45。背鰭低矮,起始於上鰓蓋棘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通常第三-4棘最長,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起點下,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圓寬,無鰭條分離,軟條16-18;腹鰭胸位,延伸至肛門,具硬棘 I,軟條5;本種體色多變,不易辨別,胸鰭內側斑紋可作為辨認本種之特徵:鰭膜上不具1列黑色斑點,但接近胸鰭基部處散布小黑斑點。(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棲所生態:本種主要棲息於泥沙底或礁台之外的外環礁區,水深至40m。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北起從日本南部至澳洲西岸,印度亦有分布。臺灣分布於西部、北部、東北部及澎湖。漁業利用: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偶爾於底拖網所捕獲。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Caesio cuning (黃尾烏尾鮗)-資源代表圖
web Caesio cuning (黃尾烏尾鮗)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aesio cuning(黃尾烏尾鮗)俗名:黃尾梅鯛、烏尾冬仔、赤腹烏尾鮗、青尾鮗(臺東)棲息深度:3 - 60公尺形態特徵:體較高,呈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2.4-2.9倍。口小,端位;上頜骨具有伸縮性,且多少被眶前骨所掩蓋;前上頜骨具一個指狀突起;上下頜前方具一或二列細齒,鋤骨亦有一窄帶細齒。鰓蓋後緣具一枚小鈍棘,前鰓蓋無鋸齒。體被中小型櫛鱗;頭背前鱗左右相連;側線完全且近於平直,側線鱗數47-52。背鰭硬棘X,軟條15;臀鰭硬棘III,軟條11;胸鰭鰭條18。除了頭背部藍色外,大部分的體背、尾柄及尾鰭黃色,腹面紅色或淡。體側無任何縱帶或斑塊。背鰭黃色而具黑緣;臀鰭、胸鰭淡紅色。本種魚分類上仍有歧見,現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烏尾鮗亞科(Caesioninae)。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較深的瀉湖或礁石區陡坡外圍海域,性喜大群洄游於中層水域,游泳速度快且時間持久。屬日行性魚類,晝間在水層間覓食浮游動物,夜間則於礁體間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海域,西起斯里蘭卡,東至新加勒多尼亞,北至琉球群島,南迄澳洲。臺灣北部及西部沿岸礁石海域有產。漁業利用:一般以圍網、流刺網或一支釣捕獲。肉質不錯,是市場常見之食用魚,以煎食或紅燒食之。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Bathytroctes microlepis (小鱗淵眼魚)-資源代表圖
web Bathytroctes microlepis (小鱗淵眼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Bathytroctes microlepis(小鱗淵眼魚)俗名:小鱗淵眼魚、黑頭魚棲息深度:1100 - 4900公尺形態特徵:體長而側扁。頭中等大小。眼大。吻短且吻端圓鈍;上頜邊緣由前上頜骨構成,上頜後緣約達眼眶後緣,上下頜骨具發達齒列。鰓條骨7。體被圓鱗,易脫落,鱗片小,頰部以及鰓蓋部位不具鱗片,橫列鱗片較側線鱗多10枚,側線非常明顯而發達,並且呈現黑色。具發光器。背鰭和臀鰭位於身體的後端靠近尾柄的位置,背鰭起點在臀鰭起點前方,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16,臀鰭軟條14-18;腹鰭小,位於體中部稍前;尾鰭深叉。體色為深褐色,頭部顏色略深。棲所生態:為棲息於水深1100-4900公尺深的深海魚類,生態習性所知甚少。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全球溫帶至熱帶海域,臺灣則分布在東北部海域。漁業利用:深海魚類,不具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1-10-24
Banjos banjos (扁棘鯛)-資源代表圖
web Banjos banjos (扁棘鯛)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Banjos banjos(扁棘鯛)俗名:壽魚、扁棘鯛、打鐵婆棲息深度:30 - 50公尺形態特徵:體甚高,顯然側扁;頭背部輪廓傾斜。頭中大。眼大。口中大;頜齒細小,鋤骨具齒,腭骨無齒。前鰓蓋具鋸齒緣;主鰓蓋無棘。兩眼間隔區有二條縱脊。鰓耙肥短。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軟條部基部及尾鰭基部均被細鱗。背鰭單一,背鰭硬棘部及軟條部相連,具深缺刻,硬棘X,軟條12;臀鰭硬棘III,軟條7;胸鰭長,鐮刀形;腹鰭胸住;尾鰭微凹形。體一致之灰褐色。背鰭及臀鰭軟條部上具有一大黑斑;腹鰭黑色;尾鰭具多個黑斑;奇鰭均具一白色邊緣。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泥砂底海域。屬肉食性魚類,以甲殼類及其他種類之小魚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南日本至臺灣海峽間之海域。臺灣以東北部、北部及西部海域為主。漁業利用:屬小型之食用魚種,一般多以底拖網捕獲之。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Stomias nebulosus (星雲巨口魚)-資源代表圖
web Stomias nebulosus (星雲巨口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tomias nebulosus(星雲巨口魚)俗名:星雲巨口魚、巨口魚棲息深度:- 1014公尺形態特徵:背鰭軟條數:15-20; 臀鰭軟條數:18-26; 胸鰭條數:6-7; 腹鰭條數: 5;脊椎骨數:59-65; 發光器排列:IP 10-12; PV 33-38; VAV 5-9; AC 14-18; IC 66-73; OV 32-38; VAL 5-9; OA 40-45; 下頷鬚長度略等於頭長,末端具三叉狀分支;下頷齒之大型齒大於所有上頷齒。體色:身體呈銀白色具鱗片狀之格狀線條,腹部深黑;背鰭及臀鰭鰭膜外緣呈深黑色;下頷鬚末端分支呈黑色。新鮮標本之縱列發光器呈紅紫色。地理分佈:印度-太平洋之熱帶及副熱帶海域之中層洋帶。臺灣海域紀錄深度為345-904公尺。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木瓜樹-資源代表圖
web 木瓜樹
曾淑萍/草屯國小國小3年級
草屯國小校園植物--木瓜樹
點閱數346
下載數98
修改日期:2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