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968
「飛」常厲害之竹蜻蜓飛行研究-資源代表圖
web 「飛」常厲害之竹蜻蜓飛行研究
李智能/教育網路中心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漫畫中的小叮噹只要在頭上插上竹蜻蜓便能自由翱翔於天空中;大自然中蜻蜓也同樣擁有一對細長的翅膀,而恣意飛行;在生活中,不管是一般我們所坐的民航機或是在紀念館內的直升機也與蜻蜓的形狀相近。於是這便引起我們的好奇,如果不改變其基本型態,而針對機翼的一些細節做變化,飛行的狀況方式是否會有不同呢?首先針對機翼的長寬、材質、角度等做改變,設計出各式各樣不同的紙蜻蜓。經過各式實驗發現:※ 在機翼方面:材質、大小、長寬等都會影響到飛行之距離和方式。
點閱數643
下載數14
修改日期:2013-11-23
結構與應用課程:達文西拱橋與桁架橋的相遇-資源代表圖
web 結構與應用課程:達文西拱橋與桁架橋的相遇
陳躍升/臺南市白河區白河國中國中7-9年級
結構與應用課程:達文西拱橋與桁架橋的相遇
點閱數667
下載數32
修改日期:2022-01-12
有電真好-資源代表圖
web 有電真好
周清香/市立秀朗國小國小3年級
能探討電力帶給人們生活的便利性與對生活的影響
點閱數347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1-10-05
Ophichthus cephalozona (項斑蛇鰻)-資源代表圖
web Ophichthus cephalozona (項斑蛇鰻)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Ophichthus cephalozona(項斑蛇鰻)俗名:項斑蛇鰻、鰻仔、硬骨篡、篡仔、硬骨仔、頸帶蛇鰻棲息深度:1 - 20公尺形態特徵:體長為體高之48.4倍,頭長之13.9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1.1倍;頭長為吻長之4.2倍;吻長為眼徑之2.6倍。吻短而鈍;眼小;口裂延伸超過眼之後緣;上下頜骨齒各一列,齒相當大;前上頜骨齒四顆,與鋤骨齒分離;鋤骨齒一列。前鼻孔成管狀,後鼻孔位於眼前。背鰭起點在鰓裂之後,約在胸鰭中點之上;背、臀鰭在近尾端處結束;無尾鰭。福馬林標本之體色為褐色,頸部有一黑色橫帶。背、臀鰭黑色具白邊。棲所生態:棲息於沙泥底海域。穴居性,善於利用尾尖鑽穴,通常鑽入沙泥中,偶而在晚上時游至沙泥上面。以貝類、蝦蛄等底棲動物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太平洋海域。臺灣發現於澎湖海域。漁業利用:偶見物種,無任何漁業利用,僅具有研究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力與力矩-靜力平衡:為什麼我彎不下去-資源代表圖
web 力與力矩-靜力平衡:為什麼我彎不下去
陳忠志/高雄輔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單元藉由世足賽的動畫,討論力對物體的效應及力的種類。設計虛擬、趣味、探究等實驗,使學生從實驗中建立力的向量、力的測量、力矩和靜力平衡等觀念。本學習單元適合國小六至國中三年級年級學生自我學習,教師亦可在教學中運用此單元內容進行教學與評量。
點閱數556
下載數21
修改日期:2013-09-27
Scomberomorus commerson (康氏馬加鰆)-資源代表圖
web Scomberomorus commerson (康氏馬加鰆)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康氏馬加鰆)俗名:康氏馬鮫、土魠、馬加、馬鮫、梭齒、頭魠、鰆、土托、康氏馬發、塗魠(澎湖)棲息深度:10 - 7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尖突,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12-16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0-2+1-8。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延伸至第二背鰭後方急降至腹側,再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V-XVIII,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8-11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體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有50-60條波形黑色橫帶,幼魚則呈點狀。棲所生態: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的大陸棚區,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甚至河口域。游泳敏捷,性凶猛,成小群游動。主要捕食小型群游魚類和甲殼類。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自非洲東岸、紅海,東至澳洲,北至韓國、日本。臺灣各地均有產,尤以東部及南部海域產量最多。漁業利用:各沿岸國重要之食用魚,經濟價值高。一般漁法以圍網、定置網、流刺網、一支釣為主。全世界一年估計產量為55,000-75,000公噸。煎食、煮味噌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5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地瓜大變身-地瓜圓及QQ蛋-資源代表圖
web 地瓜大變身-地瓜圓及QQ蛋
蔡淑娟/花蓮縣溪口國小國小3-4年級
學生對於有機農園裡所種下的作物會非常期待收成。利用農園裡收成的芋心蕃薯,製成美味的點心,並了解蕃薯的營養成分,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有關蕃薯的烹調方式非常多,找出孩子們最喜歡出的地瓜圓及QQ蛋,指導學生製作。
點閱數822
下載數60
修改日期:2025-05-12
Coniglobus melleus (薄菱蝸牛)-資源代表圖
web Coniglobus melleus (薄菱蝸牛)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oniglobus melleus(薄菱蝸牛)形態特徵:殼右旋,螺塔低平,螺層不膨脹。殼面密佈不規則生長紋及微弱的螺旋紋,體螺層周緣具銳利稜角,上下緣殼面略為凹陷,上緣具一細紫褐色帶。臍孔略小於殼徑的1/4,深可透視至殼頂。殼口緣外翻,下唇平坦。殼底近口緣殼面凹陷在下唇中段處形成一不明顯齒突,軸唇上端呈紫紅色。棲所生態:棲息於樹林底層之落葉層,有時亦可在矮灌木上發現。世界地理分佈:台灣特有種台灣地理分佈:台灣中部,台灣南部,台北市陽明山,台北縣野柳,台北縣烏來,坪林,貢寮,新店大崎腳,平溪,三峽,台北縣南勢溪,新竹縣關西鎮,宜蘭縣大溪,屏東縣好茶瑪家,龜山島,高雄縣旗山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1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Tanakia chii (齊氏石鮒)-資源代表圖
web Tanakia chii (齊氏石鮒)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Tanakia chii(齊氏石鮒)俗名:齊氏田中鰟鮍棲息深度:0 - 2公尺形態特徵:背鰭2(不分枝軟條)+ 9(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10-11(分枝軟條);胸鰭1(不分枝軟條)+ 10(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咽齒式 5-5;側線鱗數 35-36。體形極度側扁,呈卵圓形。頭背側於項部後方略為凹陷。吻鈍圓。口小,次下位,具鬚一對。體被中大圓鱗,側線完全。體側灰銀白色,鰓蓋後方具一黑色圓斑或不顯,體中央具有一條較窄的藍黑色縱線延伸到尾柄,然後在尾鰭中央續接一條寬的黑色縱帶。雄魚的背鰭在透明的灰黑色緣下方,另具一乳黃色至橘黃色縱紋,臀鰭由外而內分別為透明緣、黑色帶、橘紅色帶與淡黃的透明帶:雌魚顏色淡,背鰭無明顯的橘黃色縱紋。此外,雌、雄魚眼上半部的虹膜皆為灰黑色。雄魚尾柄部呈橘黃色至橘紅色,雌魚淡黃色。繁殖期時,雄魚於吻部有明顯的追星。Chang et al.(2009)認為本魚種為台灣石鮒(革條田中鰟鮍)的一個亞種(Tanakia himantegus chii);但是其他文獻,包括陳&張(2005)以及陳義雄(2009)皆認為本種為一個有別於台灣石鮒的有效獨立種,同時加州科學院的Catalog of Fishes也將本魚種列為一個獨立的有效種。本資料庫以這些文獻為參考依據列為一個有效魚種。本魚種與台灣石鮒(革條田中鰟鮍)的區別,在幼魚階段較難鑑別,在雄魚較易於區分。在雄魚方面可由以下兩點來區別:(一.)背鰭具有明顯的乳黃色至橘黃色縱紋(vs. 沒有明顯的乳黃色至橘黃色縱紋);(二.)眼上半部的虹膜為灰黑色(vs. 眼上半部的虹膜為鮮紅色)。關於本魚種是否為一個獨立種或是屬於台灣石鮒的一個亞種,不同文獻間仍有不同陳述,在最新文獻(陳等,2012),雖以未定名的黃鰭石鮒(Tanakia sp.)這個名稱稱之,但在有進一步的相關研究文獻發表以前,本資料庫仍使用齊氏石鮒(Tanakia chii)這個分類名稱。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喜好活動於清澈緩流區系與靜水域湖泊、池塘之棲地。雜食性,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及有機碎屑為食。雄魚在爭奪交配權時,會具有強烈的領域性。如同高體鰟鮍(Rhodeus ocellatus ocellatus)一樣可利用田蚌來作為做為繁殖媒介,藉以保護自己本身的受精卵及幼苗。地理分佈:分布於臺灣及中國大陸。臺灣目前發現於中、北部地區的平原河川,水渠、湖塘等棲地。漁業利用:小型魚類,但色彩豔麗,生殖行為特殊。由於棲地破壞及棲息環境受污染,族群數量不普遍且不穩定,加上外來魚種的入侵競爭之下,臺灣族群有瀕危之慮,是需要受到關注與保育之魚種。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2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力與運動摩擦力-資源代表圖
web 力與運動摩擦力
陳昭安/縣立林頭國小國小5年級
瞭解力的大小可由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的程度來度量。教學目標:一、知道增加摩擦力可以使生活更便利二、知道有些物品減少摩擦力,使用時更省力。三、會決定運動快慢的標準。四、會運用時間與距離,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五、.會運用時間與長度,比較動物運動的速度。
點閱數3403
下載數387
修改日期:20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