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778
校園植物大挑戰-植物27-資源代表圖
web 校園植物大挑戰-植物27
林大正/東光國小國小3年級
東光校園植物照片
點閱數11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2-02-14
用燈泡做燈籠-資源代表圖
web 用燈泡做燈籠
蔡健邦/縣立義賢國小國小5年級
1.用燈泡製作的燈籠有什麼構造?2.製作燈籠的材料有哪些?3.自己動手做一個環保燈籠。4.闖關遊戲。5.西瓜燈籠DIY。
點閱數407
下載數40
修改日期:2013-11-02
「鏽鏽」休實驗報告單-資源代表圖
web 「鏽鏽」休實驗報告單
戴信容/忠孝國小國小1-6年級
本實驗報告單主要提供學生在鐵生鏽實驗的報告單填寫
點閱數337
下載數25
修改日期:2009-12-09
CJc-Va-4-4-2 碘的直接滴定法-測市售維他命C含量-資源代表圖
web CJc-Va-4-4-2 碘的直接滴定法-測市售維他命C含量
技高普化-石彥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中11-12年級
學習碘的滴定實驗,檢測市售果汁裡維他命C的含量
點閱數1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1-16
黑綠鬼蛛-資源代表圖
web 黑綠鬼蛛
曾明煌/延平國小國小4年級
Araneus mitificus
點閱數505
下載數92
修改日期:2010-10-13
Atropus atropos (溝鰺)-資源代表圖
web Atropus atropos (溝鰺)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Atropus atropos(溝鰺)俗名:溝鰺、銅鏡、白鯌仔(澎湖)棲息深度:5 - 35公尺形態特徵:體呈卵圓形,極度側扁。脂性眼瞼不發達。體被小圓鱗,胸部由胸鰭基部至腹鰭基底後方具一裸露無鱗區。齒細小,上頜呈一齒帶;下頜前方呈齒帶,後方則為一列細齒。腹部具一深溝,腹鰭、肛門和臀鰭前方2游離硬棘均可收藏其中。第一背鰭棘間有膜相連。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二者其後方之鰭條若為雄魚則延長,幼魚及雌魚則無。腹鰭長,末端及臀鰭起點。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腹鰭深黑色。無離鰭。幼魚時體側4~5條橫斑,成魚則不明顯。全世界僅一屬一種。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淺岸邊,通常三、兩成群游動於表層水域。主要以蝦子、橈腳類、十腳類等甲殼類動物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暖水域,包括波斯灣區、印尼、南中國海、臺灣、東海、黃海及日本等沿岸。臺灣各地沿岸可見,唯數量不多。漁業利用:漁法可使用底拖網、一支釣或設陷井。一般以清蒸或紅燒食之,肉細味美。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單一活動優化示例編號:國小自然2024-001-資源代表圖
web 單一活動優化示例編號:國小自然2024-001
翁秀玉/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國小5-6年級
運用Canva實施探究教學法,結合科普文章閱讀和石蕊試紙實驗,以培養學生對酸性、中性及鹼性的理解。
點閱數19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4-10-16
地球科學∕無字天書∕截切法則-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球科學∕無字天書∕截切法則
陳彥傑/台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國中9年級
本學習單元以岩層中記錄的地球歷史為設計發展主軸,共設計有「地質事件」、「化石」、「相對地質年齡」、「?對地質年齡」等四個教學模組,並以此四個教學模組的內容為基礎,設計發展出「探究實驗-地層中的地質事件」、「虛擬實驗-化石的模與型」、「趣味實驗-岩漿貫穿沉積岩的模擬」等互動實驗模組,內容相當具有趣味性與啟發性,是國中三年級學生在學習地層與化石時,十分適合的自我學習教材,教師亦可在教學中運用此單元內容進行教學與評量。
點閱數1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3-09-27
一葉蘭-資源代表圖
web 一葉蘭
張瓊烽/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一葉蘭(學名:Aspidistra elatior Blume,英文名:Common Aspidistra),蘭科(Liliaceae)觀花植物,台灣則稱為一葉蘭。是多年生常綠宿根性草本,地下根莖匍匐蔓延;葉自根部抽出,直立向上生長,並具長葉柄、葉綠色,會開花,台灣已育出東種不同花色。一葉蘭在台灣則專指台灣一葉蘭(Pleione formosana),臺灣高山原生蘭之一,只長一片葉子就開花,故稱之為一葉蘭。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80%E5%8F%B6%E5%85%B0)。
點閱數293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1-12-06
Achatina fulica (非洲大蝸牛)-資源代表圖
web Achatina fulica (非洲大蝸牛)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Achatina fulica(非洲大蝸牛)俗名:露螺形態特徵:殼中大型,是臺灣目前最大的陸蝸,殼圓錐狀,厚實,殼右旋,黃褐色底,深褐至紅褐色縱條色紋或不規則塊斑分佈其上,生長脈明顯。殼頂鈍圓,螺塔高,各螺層膨脹,縫合線明顯。殼口內白色,近唇緣赤褐色。臍孔被外翻軸唇遮蓋。腹足為黑褐色,也有白化的種類。大部分的非洲大蝸牛殼長為七或八公分,但也可達十五到十七公分。棲所生態:陸生、非洲大蝸牛是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溼環境中活動,所以喜歡在下雨及夜間活動。夏天或沒雨水時,會躲在陰涼的地方,且在殼口上做一層白膜(假口蓋),只餘一個小孔來呼吸,然後再將螺肉縮入殼內以防脫水,等到環境轉好後再出來。非洲大蝸牛一次可以產下三十到七百個卵,所以繁殖很快。世界地理分佈:南韓、印尼、越南(Khanh Hoa、 Ninh Thuan)台灣地理分佈:台灣全島,台北縣平溪鄉十分瀑布,屏東縣恆春半島,屏東縣好茶瑪家,花蓮縣玉里鎮,南投草屯,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新店市,南投縣,嘉義縣阿里山,屏東縣來義,恆春半島內文地區,屏東縣恆春半島,屏東縣滿州鄉,花蓮縣太魯閣,金門金寧,金城,金沙,金湖,澎湖,龜山島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10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