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76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
文化部/文化部國小5-6年級
位於臺中清水區的大楊油庫,為美軍於1966年依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所建,服務越戰期間清泉崗基地所需油料,總占地約16公頃,共設七座大型油槽。油料由高美海域透過地下油管輸送至油庫,設計精密,具備完整防溢堤與加壓系統。越戰結束後油庫閒置,2000年面臨拆除危機,由臺中縣文化局、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及民眾發起募款保留行動,成功購回最後一座油槽。2014年,大楊油庫正式公告為歷史建築。它見證了冷戰時期臺美軍事合作,也展現民間力量對文化資產保存的堅持與創意,成為臺灣地方文資保存的典範。
點閱數1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馬祖新村建於民國46年,因當時蔣中正夫人宋美齡赴馬祖勞軍後關切官兵眷屬安置需求而興建,並非居民來自馬祖。作為桃園首座眷村,村內以棋盤式道路、魚骨式建築設計,營造獨門獨戶的軍眷社區,曾獲全國模範社區殊榮。隨居民遷出,桃園市文化局著手保存活化,馬祖新村於民國9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全台第二個依文化資產法保存的眷村。現轉型為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基地,融合影視與藝文推廣,設有桃園光影電影館、文創市集與懷舊展演空間,保留眷村人情味,重現過往左鄰右舍串門子的溫馨場景,使原本被遺忘的眷村,成為歷史與創意交織的文化地景。
點閱數8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 林昭地老師-紀錄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 林昭地老師-紀錄片
大樹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大樹區九曲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高雄市大樹區是南台灣的「窯鄉」,各式窯體在此百花齊放,大致歸類為燒製建材為主的磚瓦窯,與燒製生活陶的蛇窯,隨著社會變遷,傳統窯業沒落,大樹僅存三和瓦窯維繫磚瓦窯歷史,但蛇窯已銷聲匿跡,幸好,蛇窯的老藝師林昭地,仍不斷的傳述「生活陶」。
點閱數22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 又見土礱》林裕祥師傅/三灣DOC/DOC小百工-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 又見土礱》林裕祥師傅/三灣DOC/DOC小百工
三灣數位機會中心/苗栗縣三灣鄉農會國小3-6年級
林裕祥,三灣鄉土礱達人,是台灣極少數擁有製作土礱技藝的長者。古時候,農家以「礱」來碾磨稻穀,讓稻穀分離。土礱以竹、土、木為材料,台語稱為「土礱」。五十年代,偏鄉電力供應不普及,碾米依賴土礱將稻穀碾成糙米。林裕祥從15歲就跟著父親學做土礱,19歲出師。他集木工、竹工及土工於一身,在製作完成一千多個土礱時,台灣全面供電,也因此被迫離開土礱製作的傳統行業。86歲的林裕祥,在中斷土礱製作40幾年以後,因緣際會下重做土礱,帶領DOC學員認識即將失傳的百工技藝。《又見土礱》描述他依古法製作土礱,繼承先人智慧,含採竹、挖土、礱手礱腳製作、編礱身、排礱齒、夯土及編礱衣等繁瑣工序。家人對年邁老師傅仍做粗重土礱,流露出的不捨之情,最是珍貴。《又見土礱》紀錄早期稻穀去殼的傳統土礱技藝,獲得教育部「數位應用創作大賽」金獎。導演李長青,從DOC學員一路成長為DOC的在地講師,帶領學員記錄家鄉故事,成為DOC終身學習的典範。明基友達基金會教育部竹苗數位機會中心 (竹苗 DOC) 輔導團隊,利用課程帶領 DOC 學員學習數位記錄社區產業文化故事。這部完全由三灣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製作的《又見土礱》影片,短短的五分鐘內容,呈現社區土礱師傅製作土礱的過程與生活故事,展現學員們在DOC 從基礎電腦到影片剪輯一路走來的數位成長與學習成果,也讓三灣 DOC 在資訊教育外,成為未來社區數位文化、產業特色中心。
點閱數25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傳統手工編織器皿」電子書-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傳統手工編織器皿」電子書
屏東牡丹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立牡丹國中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排灣族傳統手工編器繁多,主要用於日常生活層面,如炊具食品或貯藏搬運收納之用,台灣原原住民各族最常所見,僅用小刀即可將藤與竹編製而成的背簍、漁簍、藤包、頂籃、首飾盒等器物。
點閱數26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葉經義)-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葉經義)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點閱數2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在地文化導覽-古銅鳳纖紙創意製作-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在地文化導覽-古銅鳳纖紙創意製作
大樹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大樹區九曲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在高雄市大樹區,最聞名的農作物就是鳳梨了,但大部分只是食用果肉而已,其他廢棄的鳳梨葉、鳳梨果皮卻是直接丟棄,十分可惜。一群熱愛大樹文化的大樹人,組成大樹在地文創團隊「樹荔鳳潮」,將鳳梨從頭到尾都利用到了,將鳳梨纖維抽出後,結合紙漿,再進行加工後,做成了獨一無二的鳳纖手抄紙。這不單只是一般的手抄紙,而是含有大樹在地濃厚感情的鳳纖紙。要開始製作鳳纖紙時,首先將鳳梨果肉刮除,再利用果汁機將纖維及果肉再次分離,裝進麻布袋之後用清水完全洗淨,將纖維加入紙漿,再利用模具製成手抄紙,成形後利用三和瓦窯的生肖瓦片模具慢慢的將拓印出來,就可以風乾了。風乾後刷上黑色及銅色顏料,就完成囉~在製作過程中,學員也不忘拿起手機紀錄製作過程,也在老師的教導之下,將這些紀錄製作成影片,希望藉由這些體驗記錄,能讓更多人瞭解大樹在地文化,體驗在地獨特的風俗民情。
點閱數25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南管音樂(張鴻明)-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南管音樂(張鴻明)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南管」流傳在大陸泉州地區,以及隨著閩南移民前往的台灣、東南亞等地。南管音樂的特質,因固有的傳承制度,而使音樂的詮釋展演具有高度藝術性。南管音樂採用坐姿奏唱,且都有固定的座次,以琵琶為領奏,率先捻指起音,隨後簫聲加入,三絃、二絃亦自然溶入幫襯。從歌樂的角度看,南管以本嗓演唱,偏重在較高音域的聲腔表現,非常注重字音與音樂旋律的關係,尤其對發音、咬字、收聲的講究,及撩拍起落輕重的拿捏,充分保存中國傳統雅化系統的歌唱風格,而對泉州方言淋漓盡致的美化詮釋,更使得南管兼具民間俗曲歌謠的地域特性。惟南管音樂的古樸、典雅及高度藝術特性,在當前諸多館閣中,已有逐漸失傳之虞
點閱數26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漁會正濱大樓-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漁會正濱大樓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漁會正濱大樓,舊稱水產館,建於1934年,位於基隆市正濱漁港旁,為日治時期推動北台灣漁業現代化的重要據點。大樓集結試驗、教育、行政與生活設施,並設有水產講習所,為殖民政府培育高級漁船船員的基地。戰後由基隆市漁會接管,長期作為漁業行政與服務中心。二戰時期曾被日本陸軍徵用,戰後則由國民政府接收,經歷了海軍、水試所、市民進駐等情況。1989年漁會遷出後建物閒置,歷經市民團體爭取,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5年漁會將其無償捐贈予市府。該建築為現代主義風格,結構實用、空間靈活,外牆以黃褐色磚面與洗石子裝飾,體現漁業意象。2021年修復完成,現轉型為文化休閒場域,延續其歷史價值與社區記憶。
點閱數7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古的科學道館-達悟族的地下防風屋-資源代表圖
web 古的科學道館-達悟族的地下防風屋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今天『古的科學道館』的科學探險隊,要來挑戰的道館是『防風建築道館』,地下屋建造主要是為了防避寒冷的東北季風以及夏天颱風吹襲,早期的達悟族人運用智慧將主屋的結構建築,以下凹式空間型態建造,更厲害的是,地下屋籌建過程中是不需要任何釘子。 趕快加入古的科學道館的行列,跟著我們一起去認識達悟族老祖先的智慧,知道他們為什麼要蓋地下防風屋吧!
點閱數1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