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76
文化保存-牛罵頭遺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牛罵頭遺址
文化部/文化部國小3-4年級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鰲峰山,為中部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孕育出牛罵頭、營埔與番仔園等史前文化,並與南部牛稠子文化有交流。遺址最早由日籍學者國分直一於1943年發現,2002年指定為縣定古蹟後展開規劃,2013年,古物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移入園區展示,並將鰲峰山營區和原清水神社遺構列為歷史建築。園區原為陸軍清水營區,包含日治時期清水神社與戰後軍事建築,具多元歷史層次。在2014年完全對外開放後,民眾得以參觀現場展示的出土文物與考古成果,以及保存的南勢坑遺址文化層等重要古物。戶外設有觀景臺與步道,是結合自然景觀、歷史教育與休閒遊憩的文化場域。
點閱數12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萬巒】加匏朗夜祭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萬巒】加匏朗夜祭文化
萬巒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萬巒鄉公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屏東縣粗估約有八萬平埔族,現在有三個部落在推平埔認證:內埔鄉的老埤、高樹鄉泰山的加蚋埔、萬巒鄉新厝村的加匏朗。今天我們邀請了「馬卡道文化」的推動老師,湯文生 鄉代,為大家敘述萬巒鄉加匏朗平埔族的故事與歷史,為什麼稱為仙蛋的故鄉 ? 還有族人復振文化的努力⋯
點閱數16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布袋戲(陳錫煌)-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布袋戲(陳錫煌)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點閱數22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金湖料羅媽祖-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金湖料羅媽祖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國立政治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料羅順濟宮的影片主要以媽祖繞境,這個料羅最重要的信仰祭典為主。透過順濟宮的主任委員和常務理事叔姪的口述,讓觀者了解順濟宮的歷史,以及料羅媽祖繞境的特色儀式和過程。其中以「乩童」的儀式最具有代表性,也解答了「乩童」在現代村莊的作用。
點閱數14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
將軍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將軍區漚汪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酸菜桶由檜木製成,桶高約7尺,平均每一桶約可容納一分地左右的青芥菜,約需灑入數十包粗鹽,每桶產量約可達一萬台斤。林家酸菜館是漚汪地區僅存的一家以古法醃製酸菜的工家。 每到冬至芥菜盛產期,林家就開始忙著醃漬芥菜,正常醃製時間下,一個月後芥菜就可醃製成酸菜,約三~四個月風味最佳,每年醃製的酸菜可於酸菜桶內存放一年,隔年再製作下一年度的酸菜產量。 製作酸菜的過程看似簡單,卻需依賴熟練的人工作業。一開始先清洗木桶內部,因桶高約達一層樓,每每清洗木桶皆需耗費許多時間,還得以虹吸方式將汙水排除乾淨。新鮮芥菜收回後,以人力方式在木桶內鋪上一層芥菜,在芥菜上灑上粗鹽,再鋪上一層芥菜重覆這樣的動作,還得配合腳力將每顆芥菜踏實,越疊越高之際,需以竹竿插於桶緣,將芥菜堆疊到超過木桶約三台尺高,配合腳踩再以石頭壓實,這樣的過程約需3~5天,直到芥菜下沉至木桶內緣,之後裹上芥菜葉或覆上塑膠布,再以石頭壓實,蓋上防水蓋。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芥菜就變身為酸菜。 林家主人表示,傳統醃漬芥菜主要選用新鮮芥菜與粗鹽,林家酸菜館捨棄成本較便宜的進口粗鹽,堅持以台灣粗鹽做為醃製原料,就是為了保留持醃製後的獨特酸菜風味踩踏芥菜的過程也需要老手執行,才能醃漬出風味獨特的古早味酸菜,但是這個純手工的醃製法已經沒有要在做下去了,表示明年之後不會在做了,因為現在都是以機器代替人工為主,所以這傳統項產業也即將要告一個段落了。 「生產技術也應視為文化的一部分。」
點閱數2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6年級
三井倉庫,原名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建於1913至1914年間,是臺灣少數留存三井集團菱形商標的歷史建築。日治時期作為廣通運輸社倉庫使用,後經翻修轉由日東商船組管理。戰後,倉庫由臺灣省物資局接管,2002年轉交台鐵。配合西區門戶計畫,2016年以遷移保存方式向東搬遷,並於2018年重新開放為臺北記憶倉庫。一樓仍可見保存的山牆,展現日治建築風華。常設展結合三井物產在臺經營產業如樟腦、木材、茶葉,以及山林資源開發、族群互動與交通現代化歷程,串聯北門、撫臺街洋樓等文化資產,見證臺北城區的都市發展與轉變。
點閱數1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湖西】駛犁歌樂舞-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湖西】駛犁歌樂舞
湖西數位機會中心/澎湖縣湖西鄉湖西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敘述早期農業社會在農忙之餘,自娛娛人之農村舞曲,此樂曲有犁、牛、挑籃、播種小姐、老闆、老闆娘、夥計等,樂曲內容以社區四季景象為主軸,其中老闆娘更是男扮女裝,是全場的靈魂人物、帶動全場氣氛,述說早期農業社會純樸、簡單、滿足、快樂、俏皮之景象。
點閱數15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和平島王爺海上遊江-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和平島王爺海上遊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社靈廟主祀林、溫、傅三府王爺,其信仰起源可追溯至1778年清朝時期,相傳為一艘王船漂流至和平島海域所形成的民間信仰,初時於媽祖廟前搭建草屋供奉,後於1917年日治時期正式建廟。信仰範圍不僅深植當地,亦分靈至基隆、新北福隆等地,形成廣泛的信仰網絡。每年農曆6月15日舉行的王爺聖誕遶境、海上遊江及宴王儀式,是和平島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展現當地深厚的宗教情感與漁港地區文化特色。活動不僅由三里居民繳納緣金、志工籌劃,也有新住民與年輕世代的積極投入,顯示其在地社群高度認同與傳承能量。整體活動延續百年,具歷史脈絡,並充分體現漁港生活與信仰互動之特色,為臺灣傳統信仰與海洋文化的珍貴表現。
點閱數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古老照片時光隧道」電子書-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古老照片時光隧道」電子書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楓港社區歷史照片紀錄。
點閱數2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京劇-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京劇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京劇於十九世紀中期在北京逐漸成形,為融合徽劇與漢劇的產物,並吸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傳統戲曲藝術的優點,自清朝時期,四大徽班陸續進京演出,與湖北漢調藝人相互融合,最終在道光年間由三慶班主程長庚促成皮黃唱腔的成熟發展。京劇結合唱、念、作、打等綜合表演形式,建構出完整的戲劇體系,流傳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是中國戲曲中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劇種之一,廣為流佈海內外。京劇早期以老生為主角,從前三傑到後三傑皆以此為演出重心。至民國初年,隨著梅蘭芳的崛起,旦行逐漸受到重視,京劇劇本也開始文人化,四大名旦共同推動了劇本與表演藝術的高度發展。1930年代海派京劇的盛行,使京劇藝術在南北間形成風格對話,藝術語彙更為豐富。1949年以後,京劇傳入台灣,成為文化政策扶植的重點,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強調對傳統表演形式的維護。至1970年代末,台灣本地京劇演員開始探索創新與現代化表演的可能,並隨著兩岸文化交流加深,在新世代觀眾的審美思維推動下,逐步發展出具台灣人文精神的新編京劇作品。
點閱數6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