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325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方思潮對臺灣的影響,未曾斷絕,影響力不減反增。受全球化意識的影響,西方文學及作品的翻譯,也隨之興起。部份民間書商以翻譯西方文學及小說為主。西書翻譯風的熱潮,自解嚴以後,不曾遞減。西書翻譯更為臺灣人的智識及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臺灣人藉由西書翻譯得以與世界接軌,求知於世界。每年一度的國際臺北書展,眾多的西文及翻譯書商陸續進駐。藉由書籍的販賣與流通,臺灣民眾獲得窺探世界文化的機會。近年來,受全球化及現代化概念的影響,形成文化公民權的觀念,借著推動創意文化產業,達成文化消費,建立公民權利主體性及多樣性。文化政策受到西方文化政策的影響及衝擊,進而學習及轉變,更可看出臺灣文化發展的走向。臺灣社會日漸走向民主化之後,議題炒作,以及解釋權,不再屬於個人、政黨,甚至是男性的權利。西方文化的另一重大特點,就是多元性的呈現,關懷弱勢族群,爭取平等及平權運動。如:環保、婦女、弱勢族群等都是西方文學的課題。國內作家不止引為借鏡,更採橫向移植,透過文章翻譯,進入臺灣文壇。議題更為豐富,靈感更能文思泉湧。西化色彩,日益濃厚。
點閱數497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0-05-28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河洛歌子戲團」團長劉鐘元早期從事「民本廣播電臺」的廣告業務。1984年,劉鐘元先生成立「河洛有限公司」,1988年開始,為中國電視公司製作電視歌仔戲節目,有《漢宮怨》、《正德皇帝遊江南》、《江南四才子》等,1992年又改為「河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登記為演藝團體「河洛歌仔戲團」,1996年又更名為「河洛歌仔戲團」。河洛劇團的第一部舞台演出作品為《曲判記》,之後又推出《天鵝宴》、《鳳凰蛋》、《浮沉紗帽》、《御匾》、《欽差大臣》、《殺豬狀元》、《皇帝、秀才、乞食》、《命運不是天註定》,《賣身作父》、《秋風辭》、《戲弄傳奇》等戲,演員詮釋劇情相當動人,故事情節與時事搭配,頗受到觀眾喜愛。演員陣容有王金櫻、小咪、石惠君、林久登等人,對於舞台表演藝術都相當嚴謹。
點閱數44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日人共學制-資源代表圖
web 臺日人共學制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公布之後的教育制度,無法滿足臺人長期以來的教育需求,連日本開明之士,亦覺不當,交相指責。總督府繼而標榜『內地延長主義』,藉以提升臺人教育及文化水準。所謂『內地延長主義』,即是認定臺灣為日本國土的延長,採取與日本國內相同的制度及教育方式。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臺人子弟也可以進入日人子弟就讀的小學校。1941年總督府學務部再度修正「臺灣教育令」,取消公學校與小學校雙軌制,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惟考慮臺灣現況,故課程內容仍異於日本國內。新臺灣教育令實施後,臺灣中等以上教育機關比照日本國內制度設立,在各地增設中學校、高等女學校、職業學校及職業補習學校,另設高等學校一所,專門招收中學畢業生,但中等以上的教育仍感不足。可貴的是,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在臺高等教育設施才成為可能。綜觀總督府的教育政策,乃採漸進原則,由教育力量逐步強化統治基礎。同化教育政策具有強烈的現代化取向,企圖改變臺灣社會。但是,教育制度的設計,長期存在著差別待遇及隔離政策,臺人始終未能與日本人享受同等權利,這也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基本特徵。
點閱數23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在台的「皇民化」運動更是雷厲風行,西元1942年皇民奉公會下設立「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獲准加入該協會的歌仔戲團都紛紛改變為演出臺灣新劇,才有演出機會,而且劇本還必須經過「臺灣演劇協會」核定,所以劇團生存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之後成立的「臺灣興行統治株式會社」將劇團分成甲、乙、丙三級,分級標準是以劇團會說日語人數多寡決定。歌仔戲演出的公文送達「皇民奉公會」及「臺灣戲劇協會」後,要等待批准,接著便依照等級分配到不同戲院演出。甲級劇團通常可以到大都市及設備完善的劇團演出,乙級劇團雖無法被分配到較好的戲院,但是仍有演出機會,丙級劇團所受待遇最差。當時日本政府希望藉由歌仔戲進行人民思想的箝制,所以歌仔戲不得不演出發揚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雖然這種「樣板戲」內容曾到各地演出,但是成果不佳,日本當局也只好放棄。
點閱數531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8
拱樂社的盛況-資源代表圖
web 拱樂社的盛況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7年,陳澄三在雲林麥寮成立「拱樂社」歌仔戲劇團,且專走內臺路線經營,由於演員實力堅強,所以口碑相當好,場場賣座。西元1952年,「拱樂社」的幾名要角,以「錦玉己」為首相偕出走,另組「錦玉己劇團」,這種打擊重挫陳澄三,但是他馬上決定開始採用劇本創作,請「陳守敬」為劇團編寫劇本。演員只要依劇本排演,死背臺詞,即可上臺。由於資深演員離去,劇團只剩下年輕女演員居多,所以陳澄三便打出「少女歌劇團」的招牌,作為號召。西元1956年,陳澄三更嘗試拍攝電影歌仔戲,當電影事業暫告一段落後,便以拍電影的經驗,籌設錄音團,每一齣戲都先以錄音方式錄製完成,演員只要對嘴即可演出,所以「拱樂社」得以大量增設錄音分團,增加收益。西元1966年,陳澄三為提升歌仔戲演員知識素質,有意創辦「私立拱樂戲劇職業學校」,但是向主管機關申請時,卻以「校地面積不足」被駁回,所以只好成立「拱樂社戲劇補習學校」,招收國中畢業未滿16歲的少女,這些少女入學前必須先經過考試測驗,考試通過後,修業6個月期間免繳學費,且校方免費提供制服、伙食、住宿,結業後分發到劇團服務三年,這三年皆可領取薪資。西元1969年,中視開播,陳澄三將補習班轉型為「拱樂社電視歌劇演員訓練班」,招收未滿16歲國中畢業的少女,分普通班與星期日班兩種,普通班每週二、四、六、日晚上從七點上課到九點:星期日班要上八小時的課,學生要繳交學費,半年二十九週九百五十元。結業後,可參加「拱樂社」在電視螢光幕的表演。 但是陳澄三所創辦的戲劇學校並未成功因為西元1960年以後,臺灣的經濟環境改變,農業人口紛紛轉向製造業,加上1960年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願意入歌仔戲團的少女不多,未升學的青少年可選擇的職業種類增加,不一定要加入辛苦且易受歧視的歌仔戲團當演員。再加上陳澄三的戲劇學校無法給予學生高職學歷文憑,因此只好結束營運。1970年代,視聽媒體娛樂的增加,更衝擊到歌仔戲的生存,陳澄三也在西元1974年結束「拱樂社」的演出,「拱樂社」的結束也象徵著歌仔戲從商業劇場全盤退出。
點閱數36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戒嚴時期的文教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戒嚴時期的文教政策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將文學的功能或目的,限定在對抗共產思想及其建立的政權;透過文學創作的形式,培養出戰鬥的意志,激勵出士氣,呼應「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總之,反共文學及戰鬥文藝是特殊時代背景及政治意義下的產物。此一時期也是「懷鄉文學」的興盛時期。懷鄉文學與反共文學相互唱和,相互輝映。懷鄉文學帶有濃厚的反共氣息。「懷鄉文學」道出自中國淪陷後,被迫遠走他鄉,離鄉背井到臺灣生根。文人假筆墨創作,宣洩對家鄉的懷念,惟有堅持反共,才能光復家園。1950年代,臺灣文化界呈現最大的特色就是藝文與傳統的斷絕。不僅絕斷五四運動以來的自覺,更切斷臺灣本土傳統。唯獨殘餘的,就是五四運動以降的民族主義、西化、愛國等意識。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以後,台美關係正常化;因此,多數作家轉而吸取歐美文學的經驗,引進現代主義,成立現代文學。現代文學以新詩為手法,不僅反共,更宣揚自由。強調知性,追求詩的純粹性,以及民主價值。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爆發「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及孔孟思想摧殘殆盡。蔣中正總統基於自由中國應該「保存固有文化,發揚孔孟思想」等理念,在陽明山中山樓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創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主要倡導的內容有:一、復興中華文化,完成國家統一。二、弘揚孔孟精神,建立人文精神。三、強化民族意識。四、著重倫理、民主、科學等文化根基。五、推行國民禮儀,建立倫理道德規範,培養社會善良風氣。
點閱數833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台灣歌仔戲與內台戲院-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歌仔戲與內台戲院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要進入內臺戲院演出,必須要有些改變,佈景、音樂、以及劇目上也有所創新。搭配劇情增設如金鑾殿、公堂、廳堂、監獄、茅舍等寫實佈景,劇本也從短篇改為長篇連續劇,以及增加武戲劇目。曲調以原本七字調、哭調為主,又加上許多根據「哭調」曲調結構,所創作出的「三盆水仙」、「日月嘆」、「留書調」、「望月詞」等哀傷曲調,此外,民間音樂家的加入,在原有曲調上做不同旋律的變化,或是編製新曲,都使歌仔戲演出時的曲調更加多樣。演出劇目已不限於歷史劇或傳奇故事,而是增加許多社會新聞以及民間傳說,多是取材自本地的故事。如西元一九三二年,臺南發生殉情命案,貧女與少爺因相愛無法結合,而投河自盡的悲劇,有些歌仔戲老師傅便將這件新聞編成戲,演出時還因此造成轟動。大部分的歌仔戲團在全臺灣的戲院巡演,停留時間不過十天或半個月。不過,戲院「新舞台」曾經自營劇團「新舞社」,「新舞社」的前身是鴻福京班,在1931年時,萬華「鴻福京班」因財力所限無法繼續經營,該班所有服飾、道具都被台北「新舞台」買下。「新舞台」經營者有鑒於戲院經營必須跟著觀眾口味而變,所以將「鴻福京班」改為「新舞社歌劇團」,改演歌仔戲以及社會劇,且重金禮聘當時著名藝人,有游阿笑、施金水、小寶蓮、陳樹根、嚴松坤、謝蘭芳等,還有專演京劇的芮鳳寶、芮桂芬、芮德寶等,陣容堅強。 此外,更延聘擅長編劇與導演的人才,改編劇本劇情,使演出內容豐富。為能加強視覺效果,「新舞社」特別延攬佈景師張大發、黃龍雄,製作精采絕倫的佈景。如演出「李士民遊地府」這齣戲時,閻羅殿的佈景以及第十殿轉輪臺的製作都相當逼真,轉輪臺有公侯將相、士農工商、鰥寡孤獨、卵生、胎生、濕生六道,每道門有一洞口,轉輪王判某鬼魂墮為某道時,獄卒便將鬼魂押到道口前,等待「總投胎」的口令下達,那些鬼魂一個一個躍進洞內,機關發動上端六支煙囪就有各色人物、飛禽走獸、魚蝦蟲蟻的色彩光影升起,十分生動精巧。當時「新舞社」在一齣戲的前四十分鐘會加演京劇,但是這些京劇演員,是因為本身劇團不敵歌仔戲的盛勢,才會來到「新舞社」,由此可知,歌仔戲的勢力已經逐漸凌駕京劇,成為影響臺灣居民娛樂的新選擇。
點閱數36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
皇民化運動背景-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背景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掀開中日八年抗戰序幕。剛開始戰爭並未波及到臺灣,但是卻有一些法令影響臺灣居民,如國家總動員令法、課徵軍事費用稅收,以及實施警察制度,配給與消費管制,此外,日本政府徵召臺灣青年為譯員或軍伕,為國效命。隨著戰爭的擴大範圍,日本當局發現臺灣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對臺灣人民開始進行懷柔政策,希冀讓臺灣人成為日本人,與日本人共同參與戰爭。並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為治臺原則,「皇民化運動」主要是「改姓名」運動,推行「國語家庭」,要臺灣人信仰神道教,成為真正的日本人。在日本皇民化政策的推展下,人民的娛樂生活受到影響,如禁止演唱臺語歌,只能唱日本歌曲;戲劇上演須演唱日本歌、穿日本和服,一切都得符合日本化的條件,且要警察批准才能演出。所以當時許多歌仔戲團被迫解散,或是以改良劇方式呈現。在「皇民化」運動下,臺灣的傳統戲劇也遭受到波及,劇團有的被迫解散,或是以改良劇的方式出現。歌仔戲的演出常常遭受到取締,日本警察會於演出時在旁觀看,查看演出內容是否與申報劇目相符合,若被官員查獲演出內容為傳統戲,馬上被勒令停演,以及解散。當時演出改良劇,要把朝廷改為公司,皇帝改為董事長,在服裝上也有差異,皇帝要穿和服,丞相穿燕尾服,其他大臣穿西裝,女生穿洋裝,還有必須腳踩木屐、手執武士刀、打日本劍術,演唱曲調為日本流行歌曲,樂隊伴奏是小喇叭或薩克斯風。雖然日本政府嚴格監控臺灣的戲劇,但民間的戲劇依舊蓬勃發展,有些劇團演出時臺語與日語夾雜,或警察在場才改換服裝演出皇民劇,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點閱數2622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0-05-28
各級學校歌仔戲社團-資源代表圖
web 各級學校歌仔戲社團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宜蘭吳沙國中及宜蘭高商以及大專院校也都設立歌仔戲社團,如「台大歌仔戲社」、「高雄師範大學歌仔戲研究社」、「政治大學歌仔戲社」等。校園社團會聘請資深藝人擔任指導老師,並以期末公演方式,展示學習成果。社團展演或許未達職業水準,但是青年學子投入學習歌仔戲的行列,也讓歌仔戲有另一片可以發展的空間。在本土文化日漸重視的今天,歌仔戲的表演藝術足以代表臺灣的傳統文化,或許有些人對歌仔戲的印象仍停留在吵鬧的階段,那麼若是看見路邊有歌仔戲團演出,請駐足停留觀看一會,或許會發現伴隨著高分貝麥克風演出的歌仔戲現場,流露出的濃濃臺灣鄉土味以及人情味呢!假如有機會進入國家戲劇院觀賞歌仔戲,更會發現歌仔戲很大的改變。也許我們無法成為職業歌仔戲演員,參與演出,但是我們可以成為歌仔戲觀眾,給予傳統戲曲支持與鼓勵。
點閱數759
下載數21
修改日期:2010-05-28
明華園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明華園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華園最早的團長為陳明吉,1912年出生於屏東縣車城鄉,曾經加入九甲戲班,西元1930年,陳明吉與戲院老板蔡炳華共組劇團,稱為「明華歌劇團」。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為管制戲劇,成立「臺灣演劇協會」,當時獲准演出的劇團之一包括「明華歌劇團」。戰後,「明華歌劇團」更名為「明華園」。西元1962年,臺視開播,影響到內臺歌仔戲的生態,許多劇團只好散班或往野臺發展。「明華園」原本堅持在內臺演出,後來仍決定轉戰外臺。外臺的生活較為刻苦,演員大都以戲臺為住處,在哪裡演出便以哪裡為家,之後「明華園」成員才在屏東縣潮州安定。西元1982年,「明華園」以《父子情深》獲全國戲劇比賽冠軍,以及最佳團體演技獎,最佳編劇獎(陳勝國)、最佳小生獎(陳昭香),打響了「明華園」的知名度。進而有機會在隔年,進入國父紀念館演出《父子情深》與《濟公活佛》,建立「明華園」口碑。西元1997年,陳明吉去世後,「明華園」便分為八團,以「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由八個子女各自掌理,各房之妻、兒女、媳婦為基本成員,團長陳勝福的「地字團」為公演團,每當有大型公演,各團便分配人力支援「地字團」。其他各團活動地區分散在中南部。「明華園」是家族劇團,陳明吉共育有八子,這些第二代成員都是現今「明華園」的支柱,陳家媳婦也大都是歌仔戲演員,三媳孫翠鳳原本不是職業歌仔戲演員,嫁到陳家後才開始學戲。陳家老大是陳明吉的養子名叫郭南海,為後場全才;老二陳勝典與父親陳明吉感情最深厚;老三陳勝國是明華園的導演及編劇高手,老四陳勝福是明華園團長,他為明華園開拓許多演出機會,舉凡工地秀、醫院、監獄、大專院校、社教館、國家劇院表演等,企圖打響明華園知名度,而針對明華園內部則採用管理概念,佈景、道具、戲服都以電腦化管理;且調整演員薪資,又要求演員要守時練功排戲,讓明華園劇團具有現代化管理的面貌;老五陳勝在是當家丑角,他所演出的角色往往成為戲劇中的重要靈活人物。老六陳勝發是公關高手,對外的應酬都交給他。老七是陳勝順,美術是他的專業,所以團裡的佈景都靠他修護,文場樂器也很擅長,是明華園的藝術總監。「明華園」曾經遠征北京、法國、日本演出,讓臺灣歌仔戲之美散播到其他國家,身為臺灣人除了感到榮耀外,也要多多支持歌仔戲團的演出!
點閱數3816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