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323
作園到作田-資源代表圖
web 作園到作田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開墾初期,因水源不足,土地墾成後,只能種些地瓜、土豆等雜糧作物,這樣的土地稱為「園」。等到埤圳等各式水利設施築成後,有足夠的水種植「水稻」,這樣的土地則稱為「田」。另外還有一種「看天田」,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年的降雨,全部用來種植一次水稻,水稻收成後,今年就無法再耕種。當然如果那年降雨量不多,則連一次收穫亦無。
點閱數18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
水利設施-資源代表圖
web 水利設施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農業活動對於水源的仰賴,使得農民們不得不把埤圳的修築,當成開墾要務,埤圳除了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外,亦可以用來穩定每年的生產量,分擔因氣候因素帶來的收成風險。所以,水利設施的修築和農民的開墾是分不開的,自荷蘭人招募漢人來臺灣開墾開始,就有埤圳的記載,到了移民最盛的清領時期,民間的水利修築活動更是蓬勃。
點閱數292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
消逝中的平埔族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消逝中的平埔族文化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原本擁有屬於自己文化的平埔族群們,在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後,「草埔」成良田,原本熟悉的游獵生活方式被迫產生變化。鹿群的減少以及勞役的增加,都使得其處境雪上加霜。漢人在數量上的多數,及有意無意侵占土地的行為,更使得平埔族群的文化大多消逝,僅有少數族群在遷徙後,尚保留少許文化。
點閱數33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1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有史以來,戲劇就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民間戲劇演出的時機有:宗族祭祖、新屋落成、還願、寺廟神誕、慶壽及對違約的處罰等。其中,最普遍的是寺廟祭典與四時節令的演戲。戲劇演出也結合民間社會的人際網絡,親友之間互相邀集前來參與祭祀及觀看戲劇,除聯絡彼此情感,也促使人與人之間互動更為緊密。歌仔戲從本地歌仔時期便擔負著祭典酬神的重要祭儀,所以當歌仔戲逐漸從宜蘭傳至台灣其他地區後,除增加戲劇本身的藝術特色外,濃厚的儀式色彩仍然保留。由於劇團演出與社會習俗結合,所以演出的時間、地點、劇目皆須合乎祭儀,一般戲劇演出前,總會有祭祀儀式的進行。這些儀式包括起鼓、扮神仙劇(百壽圖、醉仙、八仙),以及跳加冠(官),與金榜,稱之為三齣頭,原本這些是亂彈戲演出時的習俗,但是歌仔戲也沿用此程序。其實扮仙戲反映了一般人希望得到的圓滿,所以有三種內容,一種是象徵神仙降臨的祝福的戲,一種是象徵封贈富貴的戲,還有家庭圓滿的戲。劇團演員在扮仙戲中便是扮演人與神之間的橋樑,執行宗教的儀式。扮仙戲的三仙指福、祿、壽,這些神仙會獻上魁星、麻姑、財福、男女童;如果是扮八仙,便是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李鐵拐、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以及瑤池金母獻蟠桃、男女童等。跳加冠是由一個戴面具者,手持「天官賜福」的卷軸,在台上表演;最後的金榜是高中狀元的小生,與鳳冠霞帔的小旦,兩人拜天地。俗語說:「加官禮多過戲金銀」,是一般戲班及廟宇對於扮仙戲重視的寫照,只要戲團扮過仙,假使遇到颱風天無法演出,廟方仍要給戲班戲金。而信徒藉由扮仙戲而能得到心靈滿足,足見此種儀式的意義非凡。臺灣各戲劇都有自己的戲神,這些戲神有田都元帥、西秦王爺、老郎神、孟府郎君,而歌仔戲的戲神是田都元帥。日治時期學者鈴木清一郎調查發現,當時臺灣已有奉祀田都元帥的廟宇,田都元帥的造形有三種,第一種為小兒穿大人衣,第二種為穿文官或武服者,以及無鬚年輕人,其臉上特徵有一螃蟹的標記,腳下常有金雞、玉犬伴隨。民間對於田都元帥的傳說也多與螃蟹有關,因此也衍生?一些相關的禁忌。劇團為維持演出時的順利,有其一定的習俗及禁忌。例如演員們忌吃毛蟹,因為毛蟹是田都元帥的救命恩人,因為傳說田都元帥是個棄嬰,被遺棄在田間,全仰賴毛蟹吐沫餵養,才得以存活長大,所以演員們以不吃毛蟹表達感恩。此外,還有對蛇的禁忌,歌仔戲藝人認為蛇是不吉祥之物,所以演出時看到蛇,要燒香拜拜,有的甚至不演「雷峰塔」這齣與白蛇有關的故事。另外,劇團對「花」有忌諱,認為「花」有混亂之意;在戲劇演出前,文武場的樂器不能任意敲打,以免打亂規矩;還有演出時的頭盔、跳加冠的面具都不能亂戴,以免失聲。劇團的信仰神、禁忌,讓演員在演戲時可得到心靈上的安全以及保佑,也規範演出時的神聖性,讓演出能更加圓滿。
點閱數86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戰後歌仔戲狀況-資源代表圖
web 戰後歌仔戲狀況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一九五○年代,官方單位成立「臺灣歌仔戲改進會」,要以創作型劇本與施行導演制度「改良」歌仔戲。西元一九五二年又成立「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執行辦理每年度地方戲劇比賽,擬定准演或禁演的歌仔戲劇目,除整理舊有劇本,也徵求反共抗俄與富有教育意義的新編劇本。這些新編劇本,經過協進會審核後,便分送給各劇團演出,只是這些主題富含教化觀點的劇本,不論內容、身段、行頭道具,大都是以京劇為模擬對象,各劇團能採用的部分有限。所以歌仔戲劇團只有參加官方舉辦的「地方戲劇比賽」時,才會演出協會提供的劇本,平時在民間演出若照「標準劇本」,一般觀眾無法接受。因此官方所施行的規定,對於民間劇團的效果不大。在日治時期雖有歌仔戲劇團進入內臺劇院演出,但劇團數量不多,劇團仍以野臺演出為主;不過,戰後這情形有很大改變,許多歌仔戲劇團紛紛進入商業劇場演出內臺戲,演出野臺戲的劇團數量反而較少。劇團在戲院演出的檔期為十天一個檔期,所以固定以十天為一個段落,結束後劇團馬上趕往下一個劇場,戲班主與戲院老闆採取三七分帳。不過,有些受到觀眾歡迎的劇團,可能會在一地連演十天以上。此時期的內臺歌仔戲是延續日治時期的演出方式,包括夜戲演出前加演一段京戲、使用機關佈景、軟式佈幕,以及各種千奇百怪的噱頭吸引觀眾。在演出內容上,多演出「胡撇仔戲」,意即演員穿著日本和服、手拿武士刀,或是佩帶左輪手槍等,非古裝戲服的裝扮演出,而且戲劇內容走「奇情武俠愛情倫理」路線,有別於傳統上教忠教孝的歷史故事。音樂改為大量使用西洋音樂,曲調除改唱流行歌曲,如【青春嶺】、【滿山春色】等以外,由於閩南「都馬劇團」來臺,「都馬調」的日益盛行,也豐富歌仔戲的曲調。
點閱數269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電視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電視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正式開啟我國電視時代。而開始製播電視歌仔戲是在西元1964年,當時王明山先生在臺視製播歌仔戲《朱洪武》,由「金鳳凰劇團」主演。由於當時收音機是較為普及的娛樂設備,電視尚未普及,所以沒有受到注意。當電視歌仔戲慢慢受到民眾歡迎後,臺視才開放時段讓劇團演出電視歌仔戲,當時楊麗花在「聯通廣播歌劇團」的安排下演出《雷峰塔》等劇,從此走紅於電視歌仔戲界,也將電視歌仔戲發展推向高峰。西元1969年,中國電視公司開播,中視招募「中視劇團」、「正聲寶島歌劇團」、「金風歌劇團」、「拱樂社歌劇團」四個劇團,以連續劇方式播出歌仔戲。西元1971年,華視開播,亦播出歌仔戲節目。就在三臺電視在三團鼎力的情況下,黃俊雄布袋戲也在電視大放光彩,「雲州大儒俠」風靡多少人為之廢寢忘食。為鞏固電視歌仔戲的收視率,由臺視節目部何貽謀策劃,整併三臺電視臺的歌仔戲人才,於西元1972年成立「臺視聯合歌劇團」,以楊麗花為團長。結果演出大受歡迎,使電視歌仔戲又邁向另一高峰,但是這情況只維持五年,這期間因為演員忙於事業,無法專心演出,加上政府限制閩南語節目,所以「臺視聯合歌劇團」在西元1977年解散。西元1979年,電視臺又開始恢復歌仔戲節目,臺視推出以楊麗花帶領的歌仔戲節目,推出《蓮花鐵三郎》、《青山綠水情》等好戲,當時臺視編劇狄珊為使劇情緊湊,對於曲調【哭調】加以刪除,且將劇情改為以愛情為主,兼及武俠內容。葉青在西元1982年於華視成立「神仙歌劇團」,推出《瀟湘夜雨》、《灞橋煙柳》等膾炙人口的歌仔戲,當狄珊轉為華視編劇時,便嘗試加入電子特效,內容雖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為主,但加入多種上天遁地的法術,讓電視歌仔戲興起一陣「神話特技」的風潮。不過,之後又漸漸改走「復古創新」路線。中視因為一直缺乏適當演員,所以僅在開播前兩年演出歌仔戲,有十餘年時間未曾播出歌仔戲節目,在臺視、華視兩面夾攻的情勢下,中視力圖振作,曾邀請「明華園歌劇團」與其他民間歌仔戲製作歌仔戲,但是「明華園歌劇團」無心在螢光幕上發展,所以中視又陷入沒有歌仔戲演出的情況,西元1988年,劉鍾元所領導的「河洛有限公司」,曾為中視製作歌仔戲節目,吸引不少觀眾,但是「河洛有限公司」欲轉往劇場發展,所以中視便邀請黃香蓮演出歌仔戲,推出《羅通掃北》、《寶貝王爺貴千金》等電視歌仔戲。近年來,媒體開放娛樂多元,電視歌仔戲節目不如以往受到歡迎,閩南語連續劇也加入攻佔市場,加上電視歌仔戲演員都各自有其他發展,所以很少製作歌仔戲節目。
點閱數94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
兩河流域的泥版書屋-資源代表圖
web 兩河流域的泥版書屋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曾經有歷史學家根據考古資料推斷,世界上最早的學校是由蘇美人所創立的「泥版書屋」(e- dub- ba-a,意思是分配泥版的屋子)。在192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在今天的伊拉克南部的考古遺址烏爾考古時,發掘出了一些建築物,它們有兩個特點:屋裡有幾排排列整齊的泥墩,而且有些稍高的泥墩排列在一塊,好像是現在學校中學生們使用的課桌椅;第二,這個屋裡發現了將近二千塊的泥版,像是學生的作業。此外,法國考古學家在幼發拉底河中游的馬里城也發現了類似的建築結構,馬里城的房舍包括一條通道和兩間房屋,大間房屋長13.4公尺、寬7.6公尺;小間面積為大間的1∕3。大間排列著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間排列著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學校的教室。他們推斷這些遺址是稱為是現今發掘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年代可溯及到西元前2500年左右。從烏爾的考古文獻(泥版)中考古學家則發現,蘇美人曾經對於「泥版書屋」下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閉著眼睛走進去,睜著眼睛走出來。」這個比喻的意思象徵著蘇美人認為,人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是處在閉著眼睛的心靈渾沌狀態,經過學校的教育之後,才能心明眼亮、明辨是非,告別渾沌。這個比喻十分有趣,深刻描寫出學校的功能。在烏爾的泥版書屋中,至今已發現600多個泥版,其中100多個泥版由於殘缺嚴重而無法分辨。這些泥版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大小不一。歷史學家發現,這些泥版的內容大多為經濟文獻與字詞表兩種類型,顯示當時蘇美人已有分門別類的課程與科目,如有些泥版上刻著「容器表」、有些則呈現出「樹木表」。考古學家還發現泥版中有臨摹的範本字體,就如我們學習寫書法時的臨摹字帖一般;學生經由泥版學習有關文字、數字、符號、丈量、動、植物名、文學、祈禱文、史詩等。在蘇美人的時代便很重視學生的學習內容,讓每個人習得生活中的基本能力。
點閱數552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資源代表圖
web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政府及臺灣總督府對於留學教育並不加干涉或限制,但臺灣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中高等教育及教學資源缺乏,加上時代潮流的刺激,造成日治時期留學教育漸成蓬勃發展之勢,尤以留日為最。在日本國內升學遠比臺灣地區升學還要方便,較易取得更高的學歷,讓不少有心向學的學子趨之若鶩,競相留學日本。在臺日人子弟受教權的問題,一直是總督府施行教育政策的關鍵。為了改善高等教育的不足,解決升學問題,銜接日本國內課程。總督府於1922年增設臺北高等學校,先設尋常科,修業年限四年;1925年,增設高等科,分文、理兩科,修業年限三年。統計1928年至1945年的畢業生,共計日籍生2035人,臺籍生591人,兩者之間相差懸殊。日本領台之後,李春生深知日本屬於文明國家,為了讓家族子弟接受近代化學校教育,特意挑選族中子弟,遣送至日本國內就學。其他士紳家庭競相仿效,不約而同地將子弟送往日本受教。留學風氣就此開啟。臺籍學生選擇就讀的科系,以習醫者為數最多,佔百分之六十;習法政者居次,佔百分之十五;文科等所佔比例較小。部分留學歸國畢業生的出路甚廣,不是自行開業,就是被各公私立機關所網羅。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有專精的留學生,投入1920年代以降臺灣的政治及社會運動。有些知識份子也創辦報紙,倡導新文藝等活動,扮演各種運動的先驅者或核心角色。
點閱數2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注重實用的中等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注重實用的中等教育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96年5月,成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以培養公學校師資及實業人才。國語學校下設兩部:國語部及師範部,曾增設實業部,但不久即告廢除。1919年,國語學校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並陸續增設臺南、臺中、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師範教育扮演培育師資及精英塑造的搖籃。總督府有鑑於中等教育以實用性為主,故首重臺灣地區環境衛生的改革,決議在臺培育醫療人才。1899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為日治時期臺灣醫學教育的開端。「臺灣教育令」頒佈之後,醫學校升格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28年併入臺北帝國大學,改名為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增設醫學部。為了配合開發殖民地臺灣的需求,殖民地當局特別重視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負責培育及拓展實業所需要的人才。當然,這些人才必須具備應有知識及相關技能。總督府先後設立農業實驗場,糖業、林業、工業等講習所,數十所農業、工業及商業學校,更在各地設置職業補習學校。總督府不僅著重於一般性男子教育,更顧及女子教育、蕃童教育(原住民教育)、特殊教育(殘障族群)等。專為女性設立三年制的女子普通學校(中等教育)、高等女學校等,為原住民設立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更為肢體障礙者設計盲啞學校,供殘障者就讀。這些教育可說是前所未有的變革,近代化教育制度徹底在臺灣生根及發展。
點閱數32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新社會領導階層的塑造-資源代表圖
web 新社會領導階層的塑造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領導階層』(Elite)就是俗稱的菁英。這裡泛稱的社會領導階層,主要是地方菁英。這些人在清代係指擁有科舉支撐的士紳,以及其他的富商、地主和儒士。日治時期,則是指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方面,佔有一席地位或表現傑出者。一群接受菁英教育的畢業生,以及學成歸國的留學生返回工作崗位,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識水準。總督府認為人才可用,遂委以職務,或遴選其出任保甲長,甚至成為各民間團體的領袖,藉以協助總督府施政。隨著耆老的凋零,接受學校教育的知識分子,逐漸取代舊科舉教育的士紳階層。新社會領導階層之中,部分仍具有家世,但是沒有任何背景,憑藉一己之力取得高等學歷者,仍可進入社會核心,擁有一定的聲望及地位。社會領導階層扮演的角色甚多,活動更是多元。參與管道有:一、進入殖民官僚體系,成為臺人官吏。二、社會領導階層,參加臺灣總督府評議會。三、社會領導階層發起政治運動,要求地方自治。四、組成團體,參加反殖民體制運動,反對日人統治。
點閱數22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