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76
市舶司制度 - 後世市舶司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市舶司制度 - 後世市舶司的演變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代設立市舶司為後代管理對外貿易的制度奠下基礎。尤其宋室南渡後,財政困難,更仰賴市舶收入。市舶制度更加完善,如同近代海關。但明清實行朝貢制度後,市舶司只剩下迎接、招待貢使的工作,失去貿易的功能了。
點閱數81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宗喀巴-資源代表圖
web 宗喀巴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宗喀巴(西元1357~1419年)生於青海湟中縣,其父是元朝政府派任的「達魯花赤」(地方官)。原名為洛桑札巴,而藏語稱湟中為「宗喀」,「巴」是人的意思。幼年出家,十六歲到西藏求法學經,拜各派高僧為師,為重振佛法,提出改革西藏宗教的看法:如要求僧人遵守戒律,嚴禁娶妻生子、干涉世俗事務,並提出完整的佛學理論。西元1409年宗喀巴召開「火龍年法會」,在拉薩以東達孜縣興建甘丹寺,正式建立格魯派,隨後再建立哲蚌寺和色拉寺,共稱拉薩三大寺,另加上日喀則的札什倫布寺和青海湟中的塔爾寺,人稱格魯派五大寺。此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所以漢語多稱其為「?教」,其勢力後來居上,成為西藏佛教中最大的教派,宗喀巴被尊為始祖。西元1419年宗喀巴圓寂於甘拉寺,現其遺體靈塔尚存。傳承他的宗教理念的是兩大門徒:一個名叫根敦珠巴,後被封為第一世達賴喇嘛(喇嘛是上師的意思),另一位克珠杰,亦被封為第一世班禪喇嘛。採用的是「呼畢勒罕」轉世相承的方法,漸漸形成兩大活佛系統至今。
點閱數125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吐蕃習俗制度-資源代表圖
web 吐蕃習俗制度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風俗方面:食-氣候大寒,不能種稻,以青稞、小麥、喬麥為主食,畜養犛牛、豬犬羊馬。衣-皆穿著毛氈,以赭塗面,婦女辮髮,有一種天鼠大如貓,皮可用來做衣裘。住-藏人畜牧維生到處居住,住居城郭者,如國都邏些城(今日拉薩),房屋皆平頭屋,高屋子亦甚高。貴人住在大?帳內,名叫拂廬。居住的地方有點污穢,藏人不常沐浴。宴客-與異國宴會,驅趕犛牛,令客人自己射殺以供享用。親族-重壯賤老,母拜於子,父親對兒子低聲下氣,出入皆少者在前,長者在後。戰鬥-軍令嚴肅,前隊皆死,後隊方進。重視戰死,戰敗脫逃者,懸狐尾在他頭上,以嘲笑他怯懦。喪禮-父母去世,剪去頭髮,青黛塗面,穿黑衣服,埋葬後不必守孝。若贊普去世,以衣物用具和活人、馬匹殉葬。制度方面:官制-其俗謂強雄為贊,丈夫為普,故國王稱為贊普,贊普妻為末蒙。宰相有大論、小論,另有內大相、副相、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等官。文字-初無文字,結繩刻木來記事。後採印度梵文創藏文三十字母及四母音符號,字體有正楷與草書兩種。法律-十分殘酷,雖小罪就挖眼睛、削鼻子,或用皮鞭抽打,關在深達數丈的地牢中不見天日兩三年,判刑隨喜樂決定。
點閱數46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藏北高原-資源代表圖
web 藏北高原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藏北高原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是指介於崑崙山與岡底斯山之間的廣大高原範圍,藏語稱為「羌塘」,意思是「北方高原」。平均海拔四千五百公尺,遼闊廣大,氣候嚴寒,人煙稀少,南區是藏族夏季放牧區。區內有五百多個大小湖泊,景色秀麗,又盛產魚類,許多珍稀動植物生存其間,而溫泉是當地天然的財富,豐饒的資源有著無限的開發潛力。
點閱數45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政教合一制度-資源代表圖
web 政教合一制度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格魯派(?教)始祖宗喀巴去世時,要求兩弟子世世轉生、永揚佛法,此種轉世制度稱為「呼畢勒罕」。形成達賴(蒙古語大海之意,觀世音俗薩化身)與班禪(梵文班智達,大學者之意,無量光佛化身)兩活佛傳承系統。明末(西元1641年),達賴五世與班禪四世派人祕召蒙古和碩特酋長固始汗率兵入藏,使?教獲西藏優勢地位。清朝建立後,西元1652年達賴五世赴北京覲見順治皇帝,獲賜金冊、金印與金銀禮物,成為宗教領袖,而固始汗任政軍領袖,使?教在西藏的「政教合一」統治有了基礎。西元1645年起達賴五世修建拉薩布達拉宮的白宮,作為行政中心。後有人為紀念圓寂的達賴五世再增修紅宮,成為歷代達賴之靈塔和佛堂所在地,此後,歷代達賴喇嘛均以此為駐在之所。今日布達拉宮是世界最高的古宮殿建築,更是西藏歷史與佛教藝術寶庫。另外,歷代班禪以後藏札什倫布寺為駐在所。自清康熙皇帝開始介入西藏管理,封班禪五世,入藏平定新疆蒙古準噶爾軍,冊封七世達賴喇嘛,到乾隆皇帝時正式訂立「噶夏」制度,設立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共同掌管西藏事務。西元1793年清廷頒布《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針對活佛轉世頒發金「本巴」寶瓶一件,以防弊端,即「金平掣簽」制度,此後西藏事務均依此行事。
點閱數7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英俄勢力滲入-資源代表圖
web 英俄勢力滲入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西藏由達賴十三世掌理政治宗教事務。此時英國佔有印度為殖民地,為控制中國西南部,並與由新疆方向伸入侵略勢力的俄羅斯帝國相抗衡,故英軍六百人於西元1904年入侵西藏,先佔領崗巴宗,再進攻江孜,江孜人民在宗山建立砲台,用生命對抗進攻八個月,直至全軍覆沒。英軍佔領拉薩五十天,達賴十三世逃往青海,並到北京晉見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但因川軍入藏,十三世逃入印度,清政府廢除之,英國趁機支持他,使之倒向英國。清廷覆亡,民國初建,達賴十三世返藏,西元1913年中、英、藏三方面召開西姆拉會議,會中親英的西藏代表私下將藏印邊界劃下「麥克馬洪線」,為日後中印兩國關係留下陰影。民國二十二年達賴十三世圓寂,經尋訪後,青海煌中縣一位名叫隆拉伯的小孩,被確定是達賴十三世轉生的活佛,民國二十九年正式舉行達賴十四世喇嘛坐?大典。當中國內部在國共激烈對抗中,民國三十八年班禪十世也舉行坐?典禮。
點閱數3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吐蕃由來與神話-資源代表圖
web 吐蕃由來與神話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藏地區的人類與文化由何而來?依考古學推斷,應自數萬年前即出現了。西藏全境發現舊石器遺址五處,新石器遺址二十多處,如林芝文化遺址發現古人類化石,而昌都卡若遺址發現房屋遺跡二十九座,石器七千餘件,陶片二萬餘片,距今約四千五百年。證明西藏很早已有人類定居,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西藏土著居民與甘肅、青海一帶的羌人融合成為今日的藏族。任何部族早期都沒有文字,但都有自己美麗動人的神話。藏人最初對自身起源並無文字記載,在甘肅敦煌曾出土《敦煌古藏文字卷子》記載吐蕃贊普係天神之子下凡來統治人世。不過,後來西藏史書普遍記錄了一個有趣的傳說神話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隻受過觀世音菩薩點化的神猴,在雅隆河谷的一個山洞裏修行。一天來了一個女妖,提出要與神猴結合,神猴斷然拒絕,但女妖並不放棄,神猴只好請示菩薩如何處置,菩薩表示神猴與女妖有一段未了宿緣,兩人結合是上天的意思。神猴謹尊佛意與女妖結為夫婦,不久生下六隻小猴,數年後繁衍千萬之小猴孫。彌猴取得神榖種子,灑向大地,霎時滿山遍地長出神榖神果,小猴孫們吃了後,尾巴變短,毫毛漸脫,逐漸學會說話,變成了人類,這就是藏族人的神話由來。這個神話傳說故事很特別吧!藏族神話普遍流傳,在清代建立的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壁畫裏描繪了這個故事,「澤當」在藏語裏就是「猴子玩耍的地方」。藏人說乃東縣澤當平原上貢布山峭壁上的小山洞,就是神猴與女妖的居所。依據西藏史籍的說法,約在西元前二世紀,一位印度流落王子被發現,藏人因其英姿勃發的神態,以為他是「天神之子」,便推舉其為部落領袖,尊稱為「聶赤贊普」。他是吐蕃部落第一位贊普,傳說在澤當鎮南方十公里處山坡上,興建了西藏第一座王宮「雍布拉崗」。自他開始到唐朝時吐蕃王朝建立,一共傳了三十二代,其中有九位藏王埋骨於瓊結縣藏王墓群,迄今遺跡尚存。
點閱數64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5
宗教傳播 - 中國第一座清真寺-懷聖寺-資源代表圖
web 宗教傳播 - 中國第一座清真寺-懷聖寺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懷聖寺于六二七年建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寺內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阿拉伯式呼禮塔,即光塔,是當時禮拜用的。唐代光塔面臨珠江,光塔可以為船舶指示照明,還可以指示風向。懷聖寺歷史上曾遭火焚而後重建。它是於清康熙三十四年(西元1695年)再次修建的。全寺占地2966平方米。寺門西南隅為著名的光塔;正面為看月樓;樓後為月台、水房、東西迴廊等;再後為禮拜殿。當年建造懷聖寺的艾比苑葛素歸真後,葬于桂花崗的先賢古墓地。現在每年廣州春秋交易會期間,都會有很多阿拉伯商人此處朝拜,誦讀《古蘭經》。
點閱數45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5-06-15
喜馬拉雅山區-資源代表圖
web 喜馬拉雅山區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喜馬拉雅山是指綿延在中國西藏邊緣的弧形山系,與尼泊爾和印度形成天然分界線。山勢雄偉,全長二千四百公里,寬約二百至三百公里,平均海拔六千公尺以上,高峰林立,超過七千公尺的山峰五十餘座,超過八千公尺的高峰有十一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聳立在中段的中尼邊境上。喜瑪拉雅山擁有世上最多終年不化的冰川,景色瑰麗又詭譎,吸引眾多世界登山高手前來挑戰人類體能極限,寫下人類與自然搏鬥動人的一頁頁詩篇。
點閱數39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商品匯集-資源代表圖
web 商品匯集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廣州當時是全國最大的香料(包括香木和藥物)進口港,也是全國最大的絲織品與瓷器的輸出港。輸出品的大宗─瓷器,因其容易破碎,較適合海運。唐代海運發達,再加上唐代製瓷的技術與品質提升,瓷器遂成為唐代中國的外銷商品。阿拉伯商人蘇萊曼極度讚揚中國瓷器,在《中國印度見聞錄》中他說:「他們(中國人)有精美的陶器,其中陶碗晶瑩得如同玻璃一樣,儘管是陶碗,但隔著碗可以看到碗裡的水」。這是阿拉伯文獻中關於瓷器的第一次描繪。近年的考古挖掘如東非海岸、埃及開羅附近,西亞地區,以及印尼、泰國等,都有唐代的瓷器遺物,可追尋其貿易蹤跡。
點閱數2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