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社會
國小5-6年級(三)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86
再造歷史現場 - 見一座城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 - 見一座城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1895年馬關條約後,臺灣由清朝轉交日本統治,隨後在日治時期和平島興建造船廠,聖薩爾瓦多城也因此消失於地平線。2009年,臧振華領導的臺灣考古團隊與西班牙CSIC的Maria博士合作,開展尋找聖薩爾瓦多城的國際計畫。由於建設活動的影響,考古團隊未能直接發掘聖薩爾瓦多城,而是選擇在堡壘附近的「諸聖教堂」進行挖掘。2016年,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了3具歐洲人遺骸及1具原住民小孩甕棺。2019年,西班牙考古團隊再次受文化局邀請,與臺灣考古團隊合作,繼續研究與發掘。此次發掘確認了教堂遺址,並發現具有象徵意義的十字架,證實該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的多層次文化遺留。這些重要發現彰顯和平島在臺灣歷史中的關鍵地位,並為未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線索。
點閱:19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與歷史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與歷史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基隆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元,尤其是和平島,這片土地見證了西班牙人在17世紀的殖民歷史。1626年,西班牙人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並持續治理至1642年,對基隆和台灣的歷史產生深遠影響。透過考古發掘,研究團隊在和平島發現了大量遺物和證據,揭示了這段歷史。2011年,台灣大學鮑曉鷗教授和當地居民合作,開展考古計劃,試圖還原西班牙人曾在此建立的城堡與港口。和平島歷史悠久,曾是基隆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也是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這裡的居民文化多樣,包括原住民和外來的西方勢力。當地的居民具有開放與包容的精神,重視社區合作和文化傳承。此外,河濱島的自然景觀、文化活動及其歷史遺跡,成為當地及外來遊客探索台灣多元歷史的重要窗口。這些考古發掘不僅重現了台灣的過去,也讓當地居民重新認識自己土地的價值和歷史深度,並成為文化創生和社區營造的動力。
點閱:11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戰爭與和平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戰爭與和平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和平島」這名稱是國民政府來臺後所命名,雖然名為「和平」,但其歷史背景反映出基隆在航海貿易及國際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自1626年西班牙宣示主權以來,基隆成為國際爭奪的焦點,並見證了荷蘭與西班牙之間的衝突。儘管西班牙曾多次遠征,卻未能成功擊敗荷蘭,這顯示出即便面對逆境,基隆依然堅守其戰略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島不僅見證了早期的國際戰爭,也象徵著不同勢力間的博弈與合作,突顯了基隆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性。這些歷史事件提醒我們,無論面對何種挑戰,只要堅守信念、勇於面對,就能在國際間找到自己的位置,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點閱:12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海洋無國界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海洋無國界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基隆,作為台灣的歷史與文化重鎮,擁有豐富的多元歷史,尤其在十六世紀以來,便成為重要的貿易與航運據點。基隆與淡水自明代起便是中國與日本沿海水手的航行指標,地理優勢使得這裡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節點。西班牙人於十七世紀以來,將基隆視為理想的貿易跳板,透過馬尼拉與閩南商人的情報,成功在基隆建立據點,推動亞洲與歐洲的交流。和平島考古發現,如西班牙建造的教堂牆基、卡拉瓦卡十字架等,證實了基隆在大航海時代的國際化地位。此外,當地的巴塞人文化也顯示出台灣原住民與外來勢力的互動。基隆的歷史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深入了解家鄉過去的機會,也凸顯台灣歷史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點閱:11
下載:0

傳統技藝 - 記憶魚笱-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 - 記憶魚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小5-6年級
日光小林部落工藝師,當地手工勞作的過程,採集製作魚笱植物,包括:砍樹、製作漁具、收割作物等。紀錄過程中了解採集黃藤(用於製魚笱)需要先整理環境,先清除黃藤外殼之刺;採藤時,除了拉取外亦須解開植物間的糾纏;採集笱頭藤(多花油柑)作為魚笱開口之材料;採集山棕,用於製作笱頭之材料等器具製作和使用漁具的細節。於高雄甲仙埔仔溪找笱位,尋找河床有高低落差的,放置魚笱所需: 笱頭、魚笱、鐵橇、藤皮,用石頭做記號,工藝師並示範如何操作器具。描述了過去的生活方式與現在的變化,讓現代不易看見的手工技藝、捕魚活動以及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生活,提供了對比和反思。
點閱:10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傳奇-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傳奇
金門縣文化局/金門縣文化局國小5-6年級
金門的風獅爺是當地村落的守護神,具有長久的歷史和文化意義。自元明以來,金門受風沙、倭寇等災害困擾,先民便設立風獅爺以防風沙、避邪、鎮煞,並保護村莊。風獅爺形象象徵獅子的威猛,具有驅邪避災、辟煞鎮風的功能,並可防止白蟻等害物侵襲。風獅爺的設立與金門民間信仰密切相關,往往位於村落的出入口,面朝村外,保護居民免受災厄。風獅爺通常由村廟主導設立,並有開光儀式,根據村莊的需要選擇合適的位置和數量。金門的風獅爺有不同的造型和大小,從高大威猛到小巧精緻不等,並且在外觀上各具特色。隨著觀光業發展,風獅爺已不僅是守護神,也成為金門文化的象徵,吸引大量遊客參觀。風獅爺承載了金門先民的堅韌與智慧,並成為金門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在民間廣泛信仰與崇拜。
點閱:10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和平島上的西班牙堡壘-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和平島上的西班牙堡壘-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年級
西班牙在亞洲的勢力範圍,從班達群島至摩鹿加群島的南部開始,一路北上到馬尼拉,最後延伸到台灣。和平島成為西班牙在亞洲防護網中最北端的力量,當西班牙人在和平島舉行佔領儀式後,隨即在島上建立主要塞,稱作「聖薩爾瓦多」。西班牙人在和平島所建的「文藝復興式堡壘」如今在哪裡呢?主要塞,聖薩爾瓦多城位於和平島西南角,部分城區沉埋在今天「台灣國際造船公司」,一號船塢西側舾裝工廠下方,在日治時期「基隆築港誌圖譜」中,可清楚看到當時和平島,存在著「城仔角」的地名。從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西班牙佔領和平島前,即有中國漢人、日本人來到這裡進行貿易,西班牙佔領北台灣時期,不僅有西班牙帆船、華人舢舨、日本走私船等船隻在此匯集,這些船隻也從不同地方載運商品、人員、來到和平島,在聖薩爾瓦多城周邊,形成一個小型聯合國。
點閱:4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國小5年級
滬尾是國際商港,載運茶、樟腦等貨物,滬尾海關的稅收豐厚,引來國際列強的覬覦,1883年12月,清法因為越南主權問題爆發戰爭,為了增加和清朝談判的籌碼,法國企圖佔領北台灣,希望取得基隆煤礦供應船艦能源,佔領滬尾港掐住豐厚的關稅收入,並可直入台北城。戰事起自北圻(越南北部)權益之爭。法國欲估領北台灣逼清廷退讓,出兵攻打基隆和滬尾(淡水)。法軍在滬尾之役遭遇挫敗,攻台策略受阻,影響與清廷談判籌碼。對滬尾居民而言,則是場前所未有的震憾經歷,留下一頁光榮歷史和足以傳世的共同記憶,也是清末台灣唯一勝戰。
點閱:6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跨越半個地球的旅程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跨越半個地球的旅程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擴張,代表著對探索與發現的渴望,推動了全球貿易與文化交流。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的資助下發現新大陸,並命名為聖薩爾瓦多,象徵著對神聖使命的追求。這一事件開啟了歐洲與新世界之間的聯繫,帶來了無數的發現與機會。隨著16世紀末荷蘭尋求新的貿易路徑,歐洲四大海上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開始競爭東亞市場。東亞的豐富資源與貿易機會吸引了這些國家的積極參與,促進了全球化進程,並且使文化、技術和商品在不同地區間流動。這一時期不僅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也加深了全球間的互動與理解。
點閱:12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台江人三部曲 拓墾、開創、願景-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台江人三部曲 拓墾、開創、願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小5-6年級
台江內海曾是重要的交通與貿易港灣,吸引了福建閩南漁民、海盜與荷蘭人等各方勢力。這片土地的開墾與發展深受移民文化的影響,如中州寮、布袋嘴寮等地名都反映了當地居民的故鄉情感。日治時期與民國時期的變遷,尤其是在水利建設、社區發展與教育方面的成就。當地人民對土地有深厚的情感,並透過社區營造改善生活品質,如環境綠化與文化活動。在社區精神與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大專院校的設立,對當地青年與文化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並希望年輕人能繼承並推動地方文化的進步。
點閱:9
下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