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13
文化保存-雲林六房媽過爐-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雲林六房媽過爐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清領初期,林姓六堂兄弟奉請「六房媽」自唐山渡海入臺,於雲林地區分房拓墾,並於清道光30年(1850)發展出「過爐」各房輪流奉祀模式,最初僅限林姓才能擔任爐主主辦每年的祭祀活動,除了祭祀權轉換之外,也有家族歲時聚餐的意義。清領末期之後,隨著「六房媽」靈驗事蹟的傳布,亦廣為鄰近外姓居民所崇信,戰後並加入輪值爐主行列,祭祀規模逐漸擴大至「五股34庄」,「六房媽」乃由血緣轉換到地緣,家族祀神擴大為地方神,信眾範圍由一個村落增加為數十個村落、團體與廟宇;19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農業人口流往都市,「六房媽」也隨著移民的腳步而擴散到各地,分靈、分會紛紛成立,1990年代更加入各種志工團體參與過爐各項服務工作,如擔花擔燈、社群網路粉絲團等等,「六房媽過爐」愈發壯盛,每年參加者幾近2萬人。
點閱數14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蔡德太)-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蔡德太)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點閱數32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由東港東隆宮所主辦,此俗推估約形成於清領初期,惟其後演變情況不明;日治時期,根據《臺灣日日新報》之報導,舉辦王醮時間有時在秋天,有時在春天。日昭和 12年( 1937)丁丑科後中斷 14年未辦,直至 1952年春天始恢復舉行,至翌科( 1955)因戒嚴時期申請許可問題改以利用雙十節慶典名義舉辦迎王祭典,此後即固定在 10月底前後(農曆 8 9月)舉行, 逢丑、辰、未、戌 3年一科的辦理週期,也就此明顯確立祭典核心時程前後 8天 。其辦理動機,原緣於驅瘟除疫之俗,其後隨著時代演進而加入不同信仰元素,至近代始定稱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最早「四縣份」的祭祀形態,也由「七角頭」所取代,遶境範圍並擴充至東港周邊農區(市郊農業聚落);而原竹架紙糊的王船,亦在 1973年易為木造大船,祭典主導者的「大總理」,更數度變更制度。2008年,屏東縣政府以「東港王船祭」為名通過縣登錄民俗,2010年變更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並於此年通過中央登錄為重要民俗,保存團體為「財團法人臺灣省屏東縣東港東隆宮」。
點閱數1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依山傍溪臨海的Makotaay港口部落,因其地理位置之優勢,自古以來就是鄰近異族或聚落覬覦的夢土。傳說遭逢天災、人禍、榖物欠收之際,部落的祭司家族cilangasan氏族要出草,將以罹難者之魂,為部落守護靈,祈求風調雨順、民生安定。因此在Makotaay港口部落豐年祭阿美族語稱「ilisin」為「祭祀」之意。傳統游耕年代,部落族人燒山,將農作物集體耕種在山坡上。男性年齡階級中的青年階級之Miaowaoway吠犬階級,主要負責山坡地作物巡守重要工作。每當作物收成之際,吠犬階級從山上返回部落,族人會舉行盛大活動迎接,並舉行「ilisin」慶豐收。港口部落ilisin流程表:7月20日(08:00~17:00):Misafelac(準備工作捕魚、殺豬、搗米),每年固定時間。7月21日(00:00~12:00):Malitapod、Pakaron(迎靈祭、晉階儀式4年1次、報訊息)。7月21日(16:00~22:00):Sakacicay Pakomodan(宴靈祭第1日),每年固定時間。7月22日(16:00~22:00):Sakatosa Pakomodan(宴靈祭第2日),每年固定時間。7月23日(16:00~22:00):sakatolo Pakomodan、Paiwa每四年一次、Palimo、Pakayat、Palafan(宴靈祭第3日、表揚有為青年、敬老尊賢、手牽手、宴客),每年固定時間。7月24日(16:00~22:00):Mipihayan(送靈祭、限女性),晝間08:00~15:00男性Pakelan(漁撈祭)及檢討會,每年固定時間。7月25日(08:00~21:00):女性Pakelan(漁撈祭)及檢討會,每年固定時間。
點閱數16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台江人三部曲 拓墾、開創、願景-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台江人三部曲 拓墾、開創、願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小5-6年級
台江內海曾是重要的交通與貿易港灣,吸引了福建閩南漁民、海盜與荷蘭人等各方勢力。這片土地的開墾與發展深受移民文化的影響,如中州寮、布袋嘴寮等地名都反映了當地居民的故鄉情感。日治時期與民國時期的變遷,尤其是在水利建設、社區發展與教育方面的成就。當地人民對土地有深厚的情感,並透過社區營造改善生活品質,如環境綠化與文化活動。在社區精神與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大專院校的設立,對當地青年與文化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並希望年輕人能繼承並推動地方文化的進步。
點閱數20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臺中監獄與林幼春、蔡惠如-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臺中監獄與林幼春、蔡惠如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臺中監獄起源於1895年日治初期,最早設於臺灣府城儒考棚,為配合殖民統治需要,1899年遷至城西原砲兵軍營舊址,並於1903年完成五角形監獄建築,設有男女監房、工廠、炊事房等設施。1924年改稱臺中刑務所,成為日治時期臺灣重要監獄之一。1945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1980年代因市區擴張與設施老舊,遷至大肚山現址。舊監獄拆除後,部分建物如典獄長官舍、演武場成為歷史文化資產。最知名受刑人為臺灣民族運動先驅蔡惠如,曾因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遭捕入獄,其就義精神與詩作意難忘感動人心,林幼春也一起推動的重要同志之一,他們象徵臺灣人爭取自治與反抗殖民的歷史記憶。
點閱數9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竹編之美-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竹編之美
中投數位機會中心/果樂整合行銷有限公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隨著現代生活方便,竹編技術也跟著沒落,為了不讓竹編工藝消失,竹山鎮公所開辦竹藝研習,提供給民眾學習,也因為竹編是一項簡單有趣,還不用花很多錢的技藝,近來是深受許多民眾喜愛,只要每次開課,場場都爆滿,就連台北民眾,也都特別花錢租屋,為了就是學習在地的竹編工藝。
點閱數18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北投中心新村-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北投中心新村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北投中心新村為國防部指定保存的13處眷村之一,也是臺北市少數完整保留的眷村,更是全臺唯一的溫泉軍醫眷村。村內眷舍與衛戍醫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相連,為國軍的精神專科醫院,眷村居民皆為醫院員工的眷屬,是融合北投特有的歷史、溫泉文化和生活記憶的保存區。中心新村於2011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經臺北市政府與國防部合作修復,部分展示區現已開放參觀。這裡擁有全臺唯一的眷村溫泉公共浴室,保存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類型,見證北投地區的發展變遷。透過聚落保溫計畫,中心新村推動展演與教育活動,活化在地文化,延續北投多元豐富的社區故事。
點閱數6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明新書院-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明新書院
中投數位機會中心/果樂整合行銷有限公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明新書院位於集集鎮永昌國小東邊,光緒9年由總理陳長江籌建於集集街,11年11日完工,立「掌握文衡」匾為記,光緒34年遷建於現址,時在柴橋頭庄,並且改稱「崇德堂」,廟地為日人原什太郎捐獻,內供奉文昌帝君和紫陽夫子,正殿旁過水間有地藏王菩薩神殿及開廟恩主神位,是為義學,是集集文化之地 。明新書院建築型式為講堂與齋舍間有翼房,以正殿為中心,廟前埕地坪為石皮鋪面,兩廂房有花台與綠樹,惜字爐位於正殿前西邊,後園及側園有四時花木、假山、飾石、塑像;空曠處陳列民俗文物:石磨、酒醰、犁、簔衣、石臼、製茶車…等,尤以牛車運甕一景稱奇,環境清幽,望西而立,夕陽西沈,落日餘暉,令人湧思亙古情愫。正殿為講學所在,殿宇高聳,屋頂脊樑上以童子馭麒麟飾,栩栩如生,兩側置龍一對,花草、四腳綴飾,左右對稱,表情生動。明新書院於民國七十四年奉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績,修護皆依古貌建材,日式風格,是日治史實的證明,然而其簡樸古拙的格局,是漢族移民屯居的精神所在。
點閱數14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aing banday 嚴玉英)-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aing banday 嚴玉英)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1990年代初,新社噶瑪蘭族人發起民族復興運動,開啟香蕉絲編織工藝復振行動,由部落的三位祭師Abi(朱阿比)、Ibay(潘烏吉)與Ayok(潘阿玉),從記憶中一步一步將香蕉絲編織的知識與技術,再現於當代生活。
點閱數2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