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80
宗教傳播 - 中國第一座清真寺-懷聖寺-資源代表圖
web 宗教傳播 - 中國第一座清真寺-懷聖寺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懷聖寺于六二七年建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寺內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阿拉伯式呼禮塔,即光塔,是當時禮拜用的。唐代光塔面臨珠江,光塔可以為船舶指示照明,還可以指示風向。懷聖寺歷史上曾遭火焚而後重建。它是於清康熙三十四年(西元1695年)再次修建的。全寺占地2966平方米。寺門西南隅為著名的光塔;正面為看月樓;樓後為月台、水房、東西迴廊等;再後為禮拜殿。當年建造懷聖寺的艾比苑葛素歸真後,葬于桂花崗的先賢古墓地。現在每年廣州春秋交易會期間,都會有很多阿拉伯商人此處朝拜,誦讀《古蘭經》。
點閱數45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5-06-15
英俄勢力滲入-資源代表圖
web 英俄勢力滲入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西藏由達賴十三世掌理政治宗教事務。此時英國佔有印度為殖民地,為控制中國西南部,並與由新疆方向伸入侵略勢力的俄羅斯帝國相抗衡,故英軍六百人於西元1904年入侵西藏,先佔領崗巴宗,再進攻江孜,江孜人民在宗山建立砲台,用生命對抗進攻八個月,直至全軍覆沒。英軍佔領拉薩五十天,達賴十三世逃往青海,並到北京晉見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但因川軍入藏,十三世逃入印度,清政府廢除之,英國趁機支持他,使之倒向英國。清廷覆亡,民國初建,達賴十三世返藏,西元1913年中、英、藏三方面召開西姆拉會議,會中親英的西藏代表私下將藏印邊界劃下「麥克馬洪線」,為日後中印兩國關係留下陰影。民國二十二年達賴十三世圓寂,經尋訪後,青海煌中縣一位名叫隆拉伯的小孩,被確定是達賴十三世轉生的活佛,民國二十九年正式舉行達賴十四世喇嘛坐?大典。當中國內部在國共激烈對抗中,民國三十八年班禪十世也舉行坐?典禮。
點閱數36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吐蕃習俗制度-資源代表圖
web 吐蕃習俗制度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風俗方面:食-氣候大寒,不能種稻,以青稞、小麥、喬麥為主食,畜養犛牛、豬犬羊馬。衣-皆穿著毛氈,以赭塗面,婦女辮髮,有一種天鼠大如貓,皮可用來做衣裘。住-藏人畜牧維生到處居住,住居城郭者,如國都邏些城(今日拉薩),房屋皆平頭屋,高屋子亦甚高。貴人住在大?帳內,名叫拂廬。居住的地方有點污穢,藏人不常沐浴。宴客-與異國宴會,驅趕犛牛,令客人自己射殺以供享用。親族-重壯賤老,母拜於子,父親對兒子低聲下氣,出入皆少者在前,長者在後。戰鬥-軍令嚴肅,前隊皆死,後隊方進。重視戰死,戰敗脫逃者,懸狐尾在他頭上,以嘲笑他怯懦。喪禮-父母去世,剪去頭髮,青黛塗面,穿黑衣服,埋葬後不必守孝。若贊普去世,以衣物用具和活人、馬匹殉葬。制度方面:官制-其俗謂強雄為贊,丈夫為普,故國王稱為贊普,贊普妻為末蒙。宰相有大論、小論,另有內大相、副相、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等官。文字-初無文字,結繩刻木來記事。後採印度梵文創藏文三十字母及四母音符號,字體有正楷與草書兩種。法律-十分殘酷,雖小罪就挖眼睛、削鼻子,或用皮鞭抽打,關在深達數丈的地牢中不見天日兩三年,判刑隨喜樂決定。
點閱數47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文成公主遠嫁-資源代表圖
web 文成公主遠嫁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的宗室女。貞觀十四年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及珍寶為吐蕃贊普請婚,太宗以文成公主許婚。公主提出答應下嫁的三條件:一、帶一尊釋迦牟尼像入藏給吐番人供養。二、吐番必須倡導文化,廣傳佛教。三、吐番必須創造文字,以教百姓。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由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入藏,贊普親迎於青海柏海,見道宗執婿禮甚為恭敬,見中國服飾文物之美十分欽慕。為文成公主修建布達拉宮前身,又建寺廟敬奉佛像。公主不喜歡藏人赭面(以紅色塗臉),贊普下令禁止。遣貴族子弟入長安國學習詩、書,再請蠶種及造酒、紙墨等工匠。中土大唐文化傳入青藏高原。公主入藏九年後贊普就去世了,文成公主卻在當地繼續生活與傳布文化長達四十年,於唐高宗永隆元年(西元六八O年)才去世,在隆重的葬禮後與贊普棄宗弄贊合葬於瓊結藏王墓。藏人後來以為公主是綠度母(藏族的菩薩)化身,受到人民極大尊崇。迄今西藏有民歌流傳:「公主入藏,四月十五。大漠中州,駿馬百乘。雪山峻嶺,犛牛百頭。巨川大河,皮筏百艘。」述說公主入藏壯盛的情景。
點閱數40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5-06-15
發展沿革-資源代表圖
web 發展沿革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廣州古稱番禺,自秦漢時奠基,當時以貢使貿易為主。漢朝從廣東南方,沿越南沿岸,穿越麻六甲海峽到緬甸陸地,再從緬甸渡過孟加拉灣到印度、斯里蘭卡。中國帶去的貿易品是黃金與絲織品,與印度等國換取珍珠、香藥等物品。當時的廣州因在此航線上,許多南洋、印度洋的珍寶聚集,已是一個都會。六朝時期,海外貿易的經營並未停止,印度洋諸國的商船紛紛來到中國南方。廣州因與內地的聯繫較為方便,成為南海對外貿易的樞紐。
點閱數29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5-06-15
航海知識及技術-資源代表圖
web 航海知識及技術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代航海知識也十分發達。除了善用季節信風外,唐代宗年間(西元762~779年)浙東竇叔蒙著有一部《海濤志》,對於潮汐的規律有精確的計算。此外,唐人已將風力分為八個等級,比英國蒲福氏風力等級的規定約早一千年。從唐朝在海洋學與氣象學的發展,可以看出其海上交通事業的發達。
點閱數371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05-06-15
文獻中的吐蕃-資源代表圖
web 文獻中的吐蕃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藏吐蕃王朝開始派遣使者與中國大唐往來,唐太宗以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贊普棄宗弄瓚,使漢藏兩民族交流融合,留下千古佳話。但後期吐蕃亦曾與中吐大唐兵戎相見,和戰不歇。這些歷史過程皆紀錄在中國正史「舊唐書」、「新唐書」與「資治通鑑」中,使「吐蕃」一詞正式現於文字紀錄中,更使神祕高原雪域的早期情況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雖然,它們不是吐蕃民族自己記載的歷史,恐有中國大唐的地位立場,但無損其價值與重要性。值得稍作了解,以下分述之:(一)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上與下,列傳第一百四十六是「吐蕃上」、「吐蕃下」,首先在中國正史中紀錄「吐蕃」與大唐交流和戰歷史。其文章最後贊曰「西戎之地,吐蕃是強。蠶食鄰國,鷹揚漢疆。乍叛乍服,或弛或張。禮義雖攝,其心豺狼」。(二)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上與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是「吐蕃上」、「吐蕃下」,再次紀錄吐蕃與大唐相關歷史。對吐蕃早期史事紀錄較舊唐書為多,對吐蕃最後衰亡亦較有記載。其文章最後贊曰「唐興,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其牙,犁其廷而後已。為吐蕃、回鶻號強雄,為中國患最久」。(三)北宋司馬光編纂之資治通鑑是依年代紀錄歷史發展的編年史,所以吐蕃歷史不會寫在某一篇章中,而是分散在歷代君王各卷裏。其中最早在卷一百九十四唐紀十,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出現紀錄,如「甲申,吐蕃贊普棄宗弄瓚遣使入貢,仍請婚」,但太宗不准。 而在卷一百九十六唐紀十二,太宗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紀錄「丁丑,命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持節送文成公主於吐蕃。贊普大喜,見道宗,盡子婿禮,慕中國衣服、禮儀之美,為公主別築城郭宮室而處之,自服紈綺以見公主」,是十分珍貴的史料。
點閱數43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5
大非川之役-資源代表圖
web 大非川之役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自棄宗弄瓚去世後,祿東贊掌權,但他也去世後,其諸子掌握大權,開始與大唐競爭西北地方,盡破諸羌羈縻十二州,唐安西四鎮失去。高宗咸亨元年(西元六七O年)詔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等領兵十餘萬征討吐蕃,至大非川(今青海省東部)為吐蕃軍大敗,唐軍死傷嚴重,史稱「大非川之役」。此後雙方和戰互有勝負。十年後文成公主在長居西藏高原四十年後去世,大體而言,文成公主在世時,吐蕃與唐朝雖有戰爭,但尚稱安寧,此後吐蕃國勢日強,雙方衝突日益嚴重。
點閱數6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宗教傳播 - 伊斯蘭教透過廣州傳入的情形-資源代表圖
web 宗教傳播 - 伊斯蘭教透過廣州傳入的情形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代由於海外交通的發達,繁榮的港口已有很多蕃客定居。他們之中有許多人信奉伊斯蘭教,便在當地建禮拜寺,舉行宗教儀式。如廣州的懷聖寺。相傳唐高祖武德年間(西元618~626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門徒四人來華傳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從波斯灣到達廣州,建造了懷聖寺。
點閱數70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5-06-15
「台灣茶業之父」李春生-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茶業之父」李春生
教育部歷史文化學習網/教育部國小1-6年級
有「台灣茶業之父」稱呼的李春生,一八三八年出生在福建省廈門。一八五七年,李春生二十歲時,進入了廈門英商怡記洋行當掌櫃,由於負責認真,勤快工作,身受老闆愛利士的賞識一八六六年,他隨英國商人約翰?陶德到臺灣,以十年的時間,致力於引進大陸茶工、茶師等,在大稻埕設立工廠,焙製茶葉,全心全力協助陶德經營茶業。「北臺茶葉」的名氣因而崛起,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一八六九年,李春生用兩艘的帆船,裝載了二十一萬多斤的茶葉,打著「臺灣茶」的名號,運送到美國東岸的紐約販賣,受到廣大的歡迎。這是台灣茶葉進軍國際市場的開始,也因此打擊了福建、廈門的茶葉生意,使福建一帶茶業衰落,臺灣茶取代大陸茶葉在國際間的地位。
點閱數969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0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