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13
<天空我的家 ─  看見三灣>-資源代表圖
video <天空我的家 ─ 看見三灣>
明基友達基金會/竹苗DOC輔導團隊國小5-6年級
【苗栗縣三灣DOC】2017年,竹苗DOC空拍課程「天空我的家 ─ 看見三灣」,空拍機帶領學員以另一種角度看家園,激盪不一樣的影像創作觀點。在鳥兒飛翔的高度,「看見」家鄉不同的地貌、景致、人情之美。翠綠悠閒的三灣,鄉民虔誠信奉的神農大帝香火鼎盛,庇佑三灣農友平安、樂天知命。三灣梨、三灣米、三灣柑橘,各式農產富饒無虞。
觀看次數486
修改日期:2019-07-09
文化保存-金門迎城隍-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金門迎城隍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清朝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曾設鎮總兵署於明朝建立的金門千戶所城,後又將總兵署移至後浦,並於農曆四月十二日將城隍爺分火到後浦奉祀,由此並衍生出目前年年熱鬧舉行的四月十二迎城隍。根據〈古地城隍重建落成志〉及地方耆老的說法,由於金門鎮總兵署移駐後浦,城隍爺和城隍廟也就遷治到後浦,這就是浯島城隍廟以四月十二日為廟慶的背景。浯島城隍廟肇建於清康熙年間;清嘉慶十六年,因廟貌久圮,金門鎮的左營遊擊文應舉曾倡議重建。迎城隍活動過去是每年一次「小迎」,神輦遶於城區四境,還有每三至五年一次「大迎」,遶行於今金城鎮大部分及金寧鄉少部分村里。民國四十年代之後,則只有小迎而未曾舉行過大迎了,後演變為全島性的宗教活動。浯島城隍爺的爵號為「顯佑伯」,封號淵源於明初;「四月十二日」相傳是清朝年間,城隍爺由「舊金城」分爐到「金城」(後浦)的「遷治」紀念日。浯島城隍廟內祀浯島城隍,從屬神有解冤公、文武判官、財帛、福德、採訪、衡文、功德、速報等司及范謝二將軍,馬軍爺神像。
點閱數22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傳統工藝-通霄職人張火爐木雕文昌筆》通霄手機錄田調 近拍木雕藝師工作室-資源代表圖
「張火爐木雕文昌筆」文官一筆安天下 筆筆細磨傳工藝通霄 DOC 職人張火爐老師,手藝靈巧不藏私,學員親自體驗手作,傳承在地故事。火爐老師「文昌筆」木雕課程,展現通霄雕刻歷史與信仰文化,延續發揚「地方人學地方事」的文化精神。從文昌筆談起木雕歷史,舊時通霄原是木雕之鄉,隨著交通便利日漸發達,木雕產品遷往三義,藝術雕刻、木雕藝品在三義鄉漸漸熱銷聞名,通霄則轉為鑽研神佛頭像雕刻,可見各地區對產業變遷的適應與發展略有不同。文昌筆「文官一筆安天下,武將一刀見太平」典故,意指文人知識力量,若遵循風水法則,即有開智慧、助升官的吉祥好運,而生意人也樂取其意,希望「小筆生意、大筆進帳」廣開財源進帳來。
點閱數23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素材_藝芒驚人-資源代表圖
web 素材_藝芒驚人
桃園縣教育處/數位教育科國小4-6年級
桃園縣98年度資訊融入教學學習社群(資訊融入)績優教師團隊大埔國小『百年芒藝 大埔薪傳』
點閱數16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12-30
義美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義美學習單
余俊霖/縣立海湖國小國小4-5年級
義美學習單
點閱數418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1-01-05
潮州城鄉風貌-上課素材-資源代表圖
web 潮州城鄉風貌-上課素材
林義明/潮和國小國小1-6年級
網頁式教材及電子白板課程
點閱數515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09-12-01
農業衰退時期(1968-1980)-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衰退時期(1968-1980)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68年至1980年稱之為台灣農業的衰退時期,也就是農工發展不平衡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台灣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時期,由於非農業部門快速發展,農業嚴重衰退,農業經營從專業轉變為兼業生產,甚至成為副業生產,這種現象有人稱之為「週末農業」。政府為了解決當時困難,提出很多對策,像是1972年宣布「加速農村建設九大重要措施」,1973年設置「糧食平準基金實施保證價格計畫收購稻穀」,1975年頒行「農業發展條例施行細則」,1978年推行「提高農民所得加強農村建設方案」、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計畫」等重要計畫,可惜都未能徹底執行,以致農業發展的困境無法紓解。
點閱數872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8
稻米的改良-資源代表圖
web 稻米的改良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大正年代,總督府大力興建現代化水利工程,並致力於在來米的改良,使台灣稻米的生產逐漸商品化,其主要目的是為供應日本人口味的稻米,以補充其糧食的不足。日人磯永吉以台灣米與日本米重覆交配,歷經十二年的努力,1922年宣告新品種的出現,這是農業技術上的突破,終於在1926年正式命名「蓬萊米?新品種蓬萊米除了更可口,獲得消費者的偏愛外,在生產方面又比原來的在來米能多收成20%,價格上又是高出在來米5至10%。加上總督府推行不遺餘力,以建設水利工程來增加灌溉面積、設立農事試驗場來改良品種、施行米種技術改良、改進肥料、設立農業倉庫來改進流通、驅逐害蟲、推進二期米作等。因此蓬萊米的種植迅速遍佈于全台,產量大增。當然其中大部分是運往日本。在蓬萊米未出現的1910年代時,台灣產米不到500萬石,到了1920年代,蓬萊米普及化之後,稻米生產突飛猛進、產量最高時幾乎達1000萬石大關,同樣的土地產量增加一倍。輸出量也從原來的23%約100萬石。增加至520萬石、佔產米總量的53%。同時,原來殖民地單一農業起了大變革,從1910年代的台灣砂糖生產轉化成為米、糖二大農產的商品生產。相對的也有日本四大商社三井物產、三菱商事、加藤商會、杉原產業等大米商,來壟斷台灣的米價與產量。佔了台灣米產量的90%以上。
點閱數49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8
文化保存-木都+1-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木都+1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道開通,催生了嘉義木都50年的風光歲月,嘉義製材所在日治時期,就擁有東亞第一大製材所的盛名,嘉義堪稱是臺灣的木都,而木都嘉義也因而保留了豐富的木業資產與深刻的城市記憶,北門驛這個車站是從阿里山把這些檜木運送下來很重要的一個站別,早期在北門驛這邊是一個很熱鬧區域,現在的林森路兩旁早期大約有兩三百間的民間製材工廠,整個因為阿里山林業的關係而改變。嘉義街的樣貌改變了、建築與產業改變了,嘉義市透過這些木業木材的關係而發展,是嘉義很重要的特色。當地還有一個舊監獄於1919完成的,是國內目前唯一僅存的日治時期矯正機關,當中的房舍、屋頂、桁架全都是檜木製成的。林業的歷史文化遺留很多東西,像是製材的匠師師傅、技術,對於木材的回憶都還在。這一代的人對這都市還有連結,下一代對嘉義會保有何等想法?近年來嘉義市的舊屋力計畫保留不少木建築,有影響到市民的觀點,也許有人會思考為何要保存許多木造房屋,也間接引導民眾思考嘉義市要有什麼樣的特色。
點閱數17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單一活動教學示例-國小社會 006-資源代表圖
web 單一活動教學示例-國小社會 006
黃雅貴/臺南市東區勝利國民小學國小5-6年級
運用使用數位工具整合資料蒐集與整理、小組對話,提升學習的效率。
點閱數25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