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97
DOC在地課程-《泰雅音樂創作營》想念媽媽 ─ 楊桂花-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泰雅音樂創作營》想念媽媽 ─ 楊桂花
竹苗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以其在馬武督的生活出發,創作歌曲並分享特色文化。
點閱數28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西拉雅聖地─頭社公廨(太上龍頭忠義廟)-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西拉雅聖地─頭社公廨(太上龍頭忠義廟)
大內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立大內國中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重建於1983年的「頭社公廨」,仿自國父紀念館的高台屋造型,為許多公廨重建的典範。每年農曆10月14、15日舉行的「太祖夜祭」,總是吸引許多學者、師生和民眾前來參與,被譽為「西拉雅聖地」。從14日下午3點的「換青」揭開祭典的序幕後,依序有「點豬」、「牽曲」、「敬拜天公」、「敬拜太祖」等儀式,通宵達旦直到清晨6點左右才告一段落。頭社公廨,現稱太上龍頭忠義廟。位於臺南市大內區頭社里,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公廨,現在廟的主體為1983年時興建。祭神「太上老君」,原名阿立祖,距離頭社聚落北方約二、三百公尺遠,傳說原因是因阿立祖喜清潔,不喜人間煙火及紛鬧,社人乃將公廨建於離部落一段距離路程之所。
點閱數347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那些年我們一起海邊捕魚苗-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那些年我們一起海邊捕魚苗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只要撈捕虱目魚苗季節一到,楓港整個海岸邊每人一支手叉網,忙著下海撈捕虱目魚苗以貼補家用;此時中盤商便會向漁民購買虱目魚苗。因為當時沒有計算機,於是在交易虱目魚苗時,便發明一種數魚苗的特殊工作歌;由中盤商用唱的方式將所撈獲的魚苗逐一加總唱出數目。 自從民國71年發明了人工孵化虱目魚苗技術,斷送了楓港居民捕魚苗之生計,此種撈捕魚苗景象如今已不復見。枋山DOC有鑒於此項老祖先的生活智慧、及撈捕魚苗文化,不宜隨著社區長者的逐漸凋零而失傳;配合楓港國小師生,到楓港海邊由漁民們親自下海撈捕魚苗現身說法。 片中還記錄楓港社區將數魚苗歌錄製成光碟片及出版書籍,更與楓港老調結合,發展成民謠音樂舞台劇參加多項比賽、且應邀演出。
點閱數24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葫蘆墩-豐原神社(大街尾福德祠)-資源代表圖
大街尾福德祠位於臺中市豐原區中正路,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創建於民國52年(1963年),主祀福德正神。廟前陳設日治時期豐原神社遺留下的狛犬與石燈籠,為神社文化的歷史見證。狛犬為日式吉祥獸,常置於神社入口作守護象徵;石燈籠則是參拜道常見設施,惟今已被上漆難見原貌。廟前另存有一座直徑約十公尺、高約兩公尺的土丘,為舊地名葫蘆墩的墩腳,名稱源自平埔族巴宰舊社Haluton諧音。日治時期曾改稱可樂墩,後因產米豐饒而定名豐原,沿用至今。福德祠融合本地漢人信仰與日本神社遺構,見證聚落歷史發展與文化更迭,是地方歷史與地景記憶的重要節點。
點閱數12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牛罵頭遺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牛罵頭遺址
文化部/文化部國小3-4年級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鰲峰山,為中部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孕育出牛罵頭、營埔與番仔園等史前文化,並與南部牛稠子文化有交流。遺址最早由日籍學者國分直一於1943年發現,2002年指定為縣定古蹟後展開規劃,2013年,古物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移入園區展示,並將鰲峰山營區和原清水神社遺構列為歷史建築。園區原為陸軍清水營區,包含日治時期清水神社與戰後軍事建築,具多元歷史層次。在2014年完全對外開放後,民眾得以參觀現場展示的出土文物與考古成果,以及保存的南勢坑遺址文化層等重要古物。戶外設有觀景臺與步道,是結合自然景觀、歷史教育與休閒遊憩的文化場域。
點閱數12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多田榮吉故居-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多田榮吉故居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國小3-4年級
淡水地區最著名的日式建築多田榮吉故居,生於1864年為長男,原籍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家族世代為地主。是企業家中,少見以服務公共事務為樂者。多田榮吉故居的特色日式建築有分為和式小屋組、洋式小屋組,多田榮吉的這建築物就屬於和式小屋組。建材的重點就在於樑、柱、桁。非常特別,以一根橫木為「樑」,「樑」上連接多根束木。和式小屋組依柱梁搭接的關係而分有「京呂組」與「折置組」,屋架組裝順序由下而上「柱桁樑」者屬「京呂組」,而屋架組裝由下而上為「柱樑桁」者則屬於「折置組」。多田榮吉故居之小屋組主要為京呂組作法,但局部可見折置組作法,即是桁置於柱與樑之間。屋頂的重量傳到束木上,並作為反作用力支撐屋頂,在屋角稱為「桁」。這就是「樑柱桁」結構。
點閱數14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湖西】湖西天后宮 媽祖生-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湖西】湖西天后宮 媽祖生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澎湖縣湖西鄉天后宮是侍奉媽祖,媽祖的生日就是每年農曆的三月二十三日,在媽祖生日之前,天后宮會辦理做醮這個活動,做醮最主要的就是祈求,讓社區能夠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做醮有分公醮和私醮,若是公醮的話,參與人員就是廟裡管理委員會的委員,還有做醮的頭家,私醮的部分就是每年善男信女來向媽祖來許願,願望實現後再來還願,在做醮期間的每天早上九點,湖西天后宮都會廣播祀祈的消息,撿平安餅來廟口撿餅,其實這撿餅的文化,在湖西社區是很有特色的,雖然這個東西很平常,但對社區信仰來說,它是令人能夠喜悅的 期待的,因為參與者能夠把今天撿拾的這些,糖果餅乾 零錢等等,拿回去跟家人分享,分享一種喜悅 分享一種福氣,這是早先以來湖西社區,尤其是小朋友好喜歡撿這個餅乾回去家裡,最主要是他喜歡當中過程的一種快樂,一種喜悅 一種分享,這是我們湖西社區,尤其是與湖西天后宮這些善男信女們,一致的信仰,所以每年都是相當期待媽祖生,好像整個社區就是用辦喜事心情一樣來迎接,因為希望這個文化能夠向下紮根,藉由做醮這個活動也能夠凝聚信仰,跟社區的向心力,對社區來說非常的有意義,也是一種傳承的動作。
點閱數20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三義木雕藝術節-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三義木雕藝術節
文化部/文化部國小3-4年級
自2001年起舉辦的三義木雕藝術節,已成為台灣木雕藝術的重要年度盛事。活動主軸涵蓋木雕薪傳營、創作研習營、國際木雕交流展與競賽、茶席體驗、木藝市集、冰雕表演與踩街遊行等。尤以薪傳營與研習營為推動技藝傳承的核心,讓年輕世代與資深木雕師傅交流互動,深耕木雕文化。藝術節更結合來自世界各地的木雕師,如日本、韓國、法國、烏克蘭等,舉辦國際比賽與展演,提升台灣木雕的國際能見度。每年10月開幕活動最為熱鬧,兼具藝文深度與民俗趣味,吸引數十萬人次參與。三義木雕藝術節不僅凝聚在地藝師與產業,更讓台灣木雕之美走向世界,成為文化傳承與觀光推廣的雙贏典範。
點閱數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緣於清領時期,相傳當時大甲居民每隔12年便會前往福建湄州祖廟朝天閣進香,因規模不大、參與人數不多,且12年才舉行一次,並未引起注意。日治時期,臺海交通中斷,進香受阻,乃改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初期,參加人數約40人,其後隨著時序進展、政經發展與媒體效應,規模逐漸擴大,參與人員不再局限於大甲、大安、外埔和內埔(后里)的「大甲53庄」信眾,至1980年代人數已高達10餘萬人,成為全臺最知名的媽祖進香活動。其時,國內媒體大肆報導大甲媽祖前往北港「謁祖進香」或「大甲媽祖回娘家」之事,大甲鎮瀾宮認為此說易遭誤解為「大甲媽」是分靈自北港朝天宮,於是決議將「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將「刈火」改為「添火」,惟此舉卻引起雙方誤解。此時,新港奉天宮適時表明歡迎大甲媽祖到新港進香,加上1987年鎮瀾宮組團前往湄洲朝天閣迎回祖廟媽祖神像,隔年又前往港里天后祠迎回聖父母神像,於是自1988年起取消前往北港進香與刈火,轉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點閱數23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劉家古厝文化典藏紀錄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劉家古厝文化典藏紀錄片
柳營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柳營區果毅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感謝遠東科技大學圓夢團隊,拍攝本紀錄片,使柳營數位機會中心對於在地文化傳承此一區塊進了一份心力。果毅國小戶外教育校本課程之推展,更得以運用此一影片輔助教師之教學。
點閱數31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