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94
中型住宅-資源代表圖
web 中型住宅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摩天大樓是美國的產物,發生在大西洋另一岸的同時,是由設計師設計的中產階級中型獨棟住宅。這種住宅是由中產階級各自聘請建築師去滿足其特殊需求。這就得去追溯歐洲的中產階級興起的時代背景。在風格與結構方面,歐洲19世紀末的英國,查理?沃西(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1857-1941)將這種非正式的、具有鄉村風味的住宅建築趨勢,帶向平實但精湛的境界。1920年代,美國因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的建築而首次越居世界建築界的核心地位。萊特發跡於蘇利文的事務所,他在那裡熟習了蘇利文「功能先於形式」的口號。但他特別著重建築物作為人的棲身之處、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為與自然結構間的關係等方面。萊特的巔峰之作是在芝加哥的「洛比之家」(Robie’s House),其建築結構本身有著自由流暢的室內外空間。「對稱」此一元素在建築中已不復見,各個立面也極為節制,主要入口被隱藏在遠離中央的地方。這在在反映了其重視人的需求的特殊之處。
點閱數51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1900年黃玉階組「台北天然足會」,李春生也是其中一員-資源代表圖
web 1900年黃玉階組「台北天然足會」,李春生也是其中一員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38年生於廈門,1924年去世。李春生從一介貧民到富甲台灣,為近代產業的先驅,曾到日本心有所感,回台後成為倡導放足解纏運動的一員。1915年各地均在廳長、支廳長督促下,由參事區長本人或其夫人,發起組織斷髮會或解纏足會,調查?髮及纏足人數,鼓勵限期放足斷髮,並舉行大會,足見放足斷髮已形成風氣,知識份子紛紛建議總督府以公權力介入,明令禁纏足?髮。在一般社會業界對於天然足者給予更多工作機會以及更高工資,促使更多人解纏足。據保甲規約第34條第5款規定:婦女纏足有害身心,故嚴禁之。第6款規定:矯正固有陋習,改正不良風俗。據第80條規定:有違規者,保正甲長審查其行為輕重緩急,將違反者處以過怠金百日圓以下。1900年放足運動展開之初,台北縣下各公學校即曾做調查和勸說,當時全縣女學生計448人,其中纏足者360人,支持天然足會而放足者僅二三人。1902年編『台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第九冊編有「纏足」一課指出女子纏足的種種不良影響,並表示近來女童放足是好現象。
點閱數62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北京大學-資源代表圖
web 北京大學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是光緒皇帝戊戌變法下的產物,原名為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近代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在中國歷史上民初時期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也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更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斯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源地,對中國現代史之影響實在是非常大。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透過以下作法建立北大自由校風:1.聘請教員摒除黨派門戶之見;2.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建立自由選系制度;3.設立研究所,誘導學生自由研究;4.鼓勵學生組織社團,促進學生課外活動;5.創辦刊物,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如:【新青年】、【新潮】,也因此促成「五四」運動的發生。而現在的北京大學更是中國的最高學府,繼續擔任培育傑出人才的搖籃。
點閱數60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耽戀優雅-資源代表圖
web 耽戀優雅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不僅影響到當時女性服飾,也對當時男性服飾產生影響,表現出華麗且繁複的優雅風,男士普遍穿綴有「緞帶」或「薔薇花」的高跟鞋,在衣服的裝飾上也使用了大量的「緞帶」。男士穿戴手套也成為本世紀開始流行的重點。受巴洛克風格影響的女裝具有豐富的裝飾,使用髮帶、花邊、刺繡裝飾外衣,給人目眩神迷的感覺,而暖手筒(Muff)亦為當時女性喜愛的流行配件之一,其材質以毛皮為主,不僅可保暖,亦可作為在上流社會表徵身分地位的裝飾物。
點閱數2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五大傳統名菜-資源代表圖
web 五大傳統名菜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八大菜系之中,並沒有北京菜。不過北京身為“首善之區”,為了滿足歷代皇室、士大夫和商賈等各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因此集中了大江南北最豐美的食品﹔同時,作為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北京又得以不斷地吸收國內外飲食的精華,形成了五花八門、南北風味皆有的地區。所以說北京的飲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歷代中國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北京菜又稱京菜,是由具北京風味的山東菜、市肆菜、譚家菜等、民族清真菜和宮廷五種風味的菜肴組合而成。北京地方風味菜主要由魯菜轉化而來,又受到其他菜系的影響,所以品種、口味均有變化。如砂鍋居的白肉菜係本是滿洲風味,全聚德烤鴨來自山東,東來順、鴻賓樓、烤肉季等則為自成體系的回族風味。此外,京菜的“重要成員”──官府菜,以譚家菜和厲家菜為主,是由一些頗講究飲食的南方漢族官僚或滿洲貴族由府邸家廚的手藝發展而來。京菜最上層的宮廷菜,則是經過歷代御廚不斷改善的產物,它揉和滿漢,品種繁多,極為精緻鮮美。歷經百年的發展,現在“北京烤鴨、宮廷菜、譚家菜、烤肉、涮羊肉”並稱為北京五大傳統名菜。宮廷菜代表-北京的”仿膳飯庄”是中國第一家專營正統宮廷風味的著名飯庄,開業已70餘年,最初是由宮廷御膳房的廚師所開設。多年來它把挖掘和發展宮廷名菜作為經營宗旨。“滿漢全席”是它獨有的最佳菜肴。這種當年的宮廷御膳,始於乾隆年間,那時正處於所謂“康乾盛世”,清帝把全國進貢的滿漢名菜集中起來,大辦筵席,賜宴群臣。他們把宮中滿席與漢席的特色融為一體,在同一宴會上出現,形成了包括“禽八珍”、“海八珍”、“山八珍”、“草八珍”等為主的滿漢全席。經過滿漢名廚的精心烹製,做出134道熱菜,48道冷葷以及點心、水果等等。可謂匯合了滿、漢、南北品味之精華,豐富多彩,蔚為大觀。應該說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最高檔次。直到當代恢復了這種宮廷御宴之後,博得了中外客人的贊揚,認為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絕。尤其仿膳飯庄不僅在飲食上學習宮廷,連內部裝潢、服務生的穿著等都能讓人感受到猶如置身在古代宮廷中用餐。官府菜代表-在官府菜中最著名的是譚家菜。譚家菜流傳到社會上來後,有人說:戲界無腔不學譚(譚叫天即譚鑫培),食界無口不誇譚(指譚家菜)。譚家菜出自清末官僚譚宗浚家中,流傳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了。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美味,作京官時,便熱衷在同僚中相互宴請,而譚宗浚之子譚瑑青講究飲食更過於其父。所以譚家常不惜重資禮聘京師名廚,將技術學到手,隨請隨辭,不斷吸收各派名廚之長,精益求精,獨創一派。不過可惜譚宗浚後期,因仕途不順,鬱鬱而終。最後,譚瑑青落到了這樣的地步:不得不將自家大名鼎鼎的譚家菜拿出來變相營業,以獲得一些收入,補貼入不敷出的家用。譚家菜就是這樣逐漸流入了社會,並且名聲日噪。食界無口不誇譚之說,便是出自這一時期。涮羊肉代表-涮羊肉是源自蒙古的回教清真菜,此菜的炊具?做法?吃法均十分獨特。火鍋既是炊具又是食具﹐吃時以生料上桌﹐邊涮邊吃﹐味道異常鮮美獨特。在北京最出名的涮羊肉就是具有百年歷史的「東來順飯莊」。東來順創建於1903年,具有選料精、糖蒜脆、調料全、火鍋旺這四大特色,所以北京人說「涮羊肉,何處嫩,要屬東來順」。東來順的羊肉是從內蒙古來的大尾巴綿羊肉,由刀工精湛的廚師切出既薄又整齊的羊肉片,這樣精緻的羊肉片涮過後既沒有羶味也不油膩,再沾上東來順講究的調料實在是非常好吃。烤鴨代表-北京有一句順口溜:「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北京烤鴨是以北京特產填鴨烤製而成,曾是元?明?清歷代宮廷御膳珍品。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京菜之首,獨步中國食壇,譽滿全球。著名的全鴨席即是以烤鴨為主菜設置的,北京有名的烤鴨店有很多家,其中以「全聚德」、「便宜坊」等名氣最為響亮。全聚德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開業,創辦人是楊全仁,烤鴨的製作方式是掛爐烤鴨,即直接將鴨子掛在爐內,以果木燒烤,所以烤出來的鴨子呈棗紅色﹐外皮像綢布一樣光潔漂亮﹐吃起來皮脆?肉嫩?香酥?細膩,用荷葉餅塗上甜麵醬放上片好的鴨肉和蔥條,是最適合的吃法。便宜坊與全聚德一樣都是上百年歷史的老店,賣的也是烤鴨,但是作法卻完全不同,它是燜爐烤鴨,靠的是燜的功夫在鴨肚內灌入老湯,使其外烤內煮的過程中受熱均勻,這樣燜出來的烤鴨才會好吃。烤肉代表-「烤肉季」是有名的烤肉大餐,在這裡以烤羊肉為主,所用的羊肉都是駱駝隊經張家口外馱進來的羔羊,羔羊吃的是壩上的草,所以吃起來不僅肉質鮮嫩,且不會有羊羶味,經過調味烤熟後香味四溢,肥瘦肉搭配得宜。
點閱數2889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0-05-27
1900年黃玉階等士紳組成「台北天然足會」鼓吹台人放足-資源代表圖
web 1900年黃玉階等士紳組成「台北天然足會」鼓吹台人放足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00年,黃玉階首先倡組「臺北天然足會」。其後,各地有識之士紛紛成立「解纏會」、「斷髮會」或「風俗改良會」,以身作則,鼓吹放足斷髮。十餘年間,逐漸掀起熱潮。接著,總督府趁勢利用保甲制度,全面推動放足斷髮,在警察監督下,保正、甲長至各戶調查仍保留纏足辮髮人數,限期實行放足斷髮,或舉辦集體放足斷髮大會、慶祝會等,以倡導改革風氣。最後,達到普遍放足斷髮的目標。黃玉階先生,生於1850年,台中梧棲人,32歲來到台北大稻埕,是台灣第一位領取漢醫執照的人。他反對纏足,認為那是不健康的,所以提倡「天然足會」,也發起「斷髮不改裝」運動,是推動台灣現代化的功臣之一。1900年,受中、日社會新氣象之刺激,以及日本官民之鼓勵,有「台北天然足會」之成立,號召社會中、上階層入會,以身作則,倡導解放纏足,惟進展甚緩,至1905年仍有三分之二的女子纏足,放足者僅占纏足者的1.1%。
點閱數38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樑柱系統-資源代表圖
web 樑柱系統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從公元前4千年之初,廟宇和居室在地點和形式上都有所區分。在地中海中心位置的馬爾他島(Malta)已運用石材建造廟宇了。廟宇入口採取將一塊橫石放在兩根直立的石柱上的柱楣系統。樑柱系統的建築結構在新石器時期的歐洲已經採用。位於英國南部沙利斯柏利平原(Salisbury Plain)的環行巨石群(Stonehenge),約自西元前3000年起,分數個階段建造,巨石呈同心圓狀精確排列,是歐洲最大的史前遺跡,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有些巨石深入地下2.5公尺,地上部分高6.5公尺。令人好奇的是數千年前人們如何將這些巨石從三百多公里外運來並豎立起來?為何要建造巨石群?人們的推測從觀象台、太陽神殿、祭壇、墓場,甚至刑場、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傑作等都有,可能十九世紀英國名相格拉斯頓(Gladstone)的名言頗合宜,他說:「這是一座崇高的、令人敬畏的古蹟。」英國電影《黛絲姑娘》的結局即以此為場景:淳樸苦難的黛絲與心愛的逃出虎口,來到這堆巨石群中,當火紅的太陽從巨石堆疊的拱門中升起,充分顯示巨石群的神秘感。
點閱數34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馬路與汽車、東洋車、電車-資源代表圖
web 馬路與汽車、東洋車、電車
曾惠櫻/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9年級
近代化的馬路最早是隨著租界的開闢而興修的,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近代化的馬路仍少。上海外灘在1840年代鋪設了馬路,目前知名的上海淮海中路,舊稱「霞飛路」,1900年由法租界公董局興建,最初名為西江路,1906年改名寶昌路,1915年更名為霞飛路,橫貫上海法租界。光緒年間,上海、天津紛紛引進日本的人力車,時稱「東洋車」,是一種人力的交通工具,有兩個輪子,上有座位,由一個人在前面拉行。因1913年上海租界規定公共人力車必須漆成黃色,故又稱「黃包車」。由於輕便舒適,價格低廉,因此迅速在各地流行。汽車方面,光緒29年(1903年)從上海開始引進,但只有新進三輛試用。宣統元年增至156輛。據說領有汽車車牌1號為英國大使館,買辦商人劉子敬的汽車則登記為2號,足見其財力與對西式生活的亦步亦趨。而袁世凱也曾購買一部賓士汽車送給慈禧太后,據說慈禧坐過一次,它現今停放於北京頤和園內。電車方面,有軌電車是德國人西門子於1882年發明的,傳入中國是在光緒32年(1906年),比利時人在天津租界鋪設有軌電車,之後上海電車公司成立。上海在1908年第一次通行電車,自靜安寺行駛至外灘,路旁圍觀者眾多,但乘坐者只有24人,其中大多是外國人,因為當時中國人以為坐電車會觸電,所以很多人不敢乘坐。 汽車與電車的引進,促成中國通商口岸交通近代化的起步與發展。
點閱數38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香奈兒革命-資源代表圖
web 香奈兒革命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原名Gabrielle Chanel的Coco,出身貧寒,外表雖然嬌小瘦弱,卻有超強事業心,她首創男裝女裝混穿,她的許多設計都要讓女人爭取自由。「有口袋的外套」讓女人空出雙手,「寬鬆針織裙」讓女人不受衣服束縛,「褲裝」讓女人行動自如。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女人必須投入後勤工作,讓實穿的香奈兒一夕成名。
點閱數17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羅馬公教的改革-資源代表圖
web 羅馬公教的改革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新教的改革思想也傳播到羅馬教會所在的義大利半島,已有人察覺羅馬教廷的道德敗壞與各種弊端,不少當地的教士也承認教會改革的需要與急迫性,甚至有教士公開宣揚新教的改革主張。1534年保羅三世(Paul Ⅲ,1534-1549)被選為教宗,致力於宗教和道德的改革,整頓神職人員,並且實行嚴格的書籍檢查制度與宗教裁判。1545年,opd 首度在特稜特(Council of Trent,1545-1563)召開會議,以解決宗教改革以來的紛爭,之後的教宗朱利三世(Julius Ⅲ)、庇護四世(Pius Ⅳ)仍持續召集新舊教徒在特稜特召開大會。直至1563年,教會終於確定︰教士獨身、宣佈重罰納妾之神職人員、七聖禮之不可廢……等主張,改革以增進教士的道德與紀律為主要目標。 在特稜特會議期間,羅馬教會內部有不少進行改革的修會,他們絕大多數都擁有無比的愛心與行動力,同時能忍受惡劣的環境與嚴格的規律,以實際的行動來從事各類服務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者是西班牙的羅耀拉。羅耀拉原本是個軍人,在因傷休養的期間,深受基督及聖母的感召,決定奉獻一切給上帝。1522年,他在聖母面前發誓永守慈悲與貧窮的信條,就過著苦行的修士生活,三十三歲那年,更決心以教育磨練他的心志,認真研究哲學及神學,此時,他已經有了跟隨者。西元1537年,他和他的跟隨者希望能將自己奉獻給教皇,羅耀拉稱呼他的小團體為「耶穌的武士」,終生為反對不相信及離異份子而戰。1540年,教宗認可了這個團體,承認耶穌會是羅馬公教的正式修會之一,可以設立修院、招收修士、從事傳教等工作。1547-1552年間,羅耀拉制定了耶穌會的規律,欲加入的人必須經歷兩年的學習,而且要求對上帝絕對服從,經過嚴格的精神鍛鍊與從事低賤的工作,以確定這些學員都是能幹且進取的人之後,才可以進入下一階段。開始學習數學、古典文學、哲學及神學等,以培養成為一般的修士,或是有機會可以出任高級的神職。嚴謹的訓練過程,能確保培養出一群學識淵博而且充滿宗教熱忱的傳教士。羅耀拉以嚴厲的權威指導他的小團體在世界各地的行動,他本人也過著嚴苛的生活,一把果核、一片麵包及一杯水就能維持生命。歐洲只是耶穌會活動的一小部份,他們還派遣教士到前往亞洲、美洲、非洲等地傳教,他們忍受每一個苦難,視之為上帝的禮物,他們忠於職守,照顧弱者,同時又有良好的教養與風度,因此為羅馬公教爭取了不少信徒,例如︰明末到中國傳教的利瑪竇也是耶穌會傳教士,他豐富的學識贏得了不少當時中國士大夫的讚賞,進而接受羅馬公教的洗禮,開啟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交流。在羅耀拉去世前,至少已有一百所耶穌會學院,學院以古典文學為基,並以拉丁文教授,同時強調人格教育。祈禱、默思、懺悔、聖餐、彌撒及神學之外,每日再三地教誨,施以嚴格的訓練,加強對宗教的熱忱。因此,雖然耶穌會的組織並不大,但耶穌會的聲望及影響力漸增,被認為是天主教改革最輝煌的成果。
點閱數72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