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65
卑南鄉半日遊玩家手冊-資源代表圖
web 卑南鄉半日遊玩家手冊
陳淑雯/縣立初鹿國小國小3年級
1-1能了解卑南鄉的地理位置,並能辨認岀四種地圖名稱。1-2能利用台東縣拼圖模型,正確說出、拼出卑南鄉的左鄰右舍。2-1能依據卑南鄉的三組交通線,說出所屬的十三個村莊名稱。3-1能認識卑南鄉的四大行政機關和其首長。3-2能發表自己到卑南鄉行政機關的經驗。3-3能模擬小記者向鄉長提問施政成果和經營理念。4-1能說岀卑南鄉主要交通要道。4-2能參與票選卑南鄉半日遊之路線設計。5-1能依據卑南鄉的三組交通線,認識卑南鄉的主要觀光區。5-2能扮演實習導遊,大方介紹卑南鄉的任一景觀點。5-3能認真聽取初鹿牧場簡報,完成新聞稿。5-4能依據公車的行進路線,為沿途經過的五村莊上色。5-5能依據公車的行進路線,為沿途經過的五村莊找出顯著地標。5-6能完成卑南鄉的拼圖。5-7能發表卑南鄉半日遊的感受和看法。
點閱數50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2-10-14
「台灣茶業之父」李春生-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茶業之父」李春生
教育部歷史文化學習網/教育部國小1-6年級
有「台灣茶業之父」稱呼的李春生,一八三八年出生在福建省廈門。一八五七年,李春生二十歲時,進入了廈門英商怡記洋行當掌櫃,由於負責認真,勤快工作,身受老闆愛利士的賞識一八六六年,他隨英國商人約翰?陶德到臺灣,以十年的時間,致力於引進大陸茶工、茶師等,在大稻埕設立工廠,焙製茶葉,全心全力協助陶德經營茶業。「北臺茶葉」的名氣因而崛起,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一八六九年,李春生用兩艘的帆船,裝載了二十一萬多斤的茶葉,打著「臺灣茶」的名號,運送到美國東岸的紐約販賣,受到廣大的歡迎。這是台灣茶葉進軍國際市場的開始,也因此打擊了福建、廈門的茶葉生意,使福建一帶茶業衰落,臺灣茶取代大陸茶葉在國際間的地位。
點閱數937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05-06-15
年夜飯知多少-資源代表圖
web 年夜飯知多少
吳昭明/縣立安朔國小國小3-5年級
以學習單撰寫,讓學生仔細觀察過農曆年時團圓飯的菜色,以及所代表的含意,並能從年夜飯中瞭解中國傳統年節所代表之意義。
點閱數2673
下載數231
修改日期:2012-11-16
古蹟旅遊回憶-資源代表圖
web 古蹟旅遊回憶
王學仁/海東國小國小1-6年級
小學生將生活中旅遊的照片利用剪輯軟體 加入旁白、聲音、介紹,串稱一部部動人的影片
點閱數325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24-07-16
從男性通用到女性專用-資源代表圖
web 從男性通用到女性專用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整體而言,17世紀的服飾發生改變,當時男性服飾開始轉向「陰性柔美」的型式,在鞋子方面,除了靴子外,另一常見的則是鞋上飾有「緞帶」、「薔薇花」造型的「高跟鞋」;至於女性也同樣流行穿高跟鞋。之前提到,高跟鞋最早起於義大利,後來才傳到歐洲其它地方。而法國最早見到的高跟鞋,是凱薩琳.德.美第奇(1519~1589)自義大利啟程,與奧爾良公爵(後來成為法王亨利二世)結婚時,帶入了法國。高跟鞋在一開始其鞋跟很低,且多漆成紅色(紅鞋跟一直流行到18世紀,但不包括靴子)。另外,在鞋面的造型上,由原先以薔薇花裝飾,約到17世紀中期逐漸為華麗的絲帶扎成的蝴蝶結取代。高跟鞋似乎讓男性更感到自信且偉大。以路易十四(1643~1715)為例,身為當時歐洲最具權勢的君主。由於身材矮小,高跟鞋的高度才能襯托出應有氣勢,據說路易十四有時會穿鞋跟高達12.4公分的紅跟高跟鞋。同時,作為當時的時尚經典的領導者,路易十四對高跟鞋的喜好,也影響到當時的宮廷朝臣,甚至流行到歐洲其它國家。例如英王詹姆士二世與他的朝臣受到影響,穿著高高的紅跟皮鞋。至於17、18世紀的女性鞋子,基本上是跟隨男性鞋子的樣式,而逐漸不同。大體而言,17世紀時的女性也流行穿高跟鞋,在室內則常穿一種高跟拖鞋;但在戶外旅行、騎馬時,則較習慣穿由天鵝絨緞子或西班牙皮革材質製成的中筒靴。進入18世紀,當時流行洛可可風,在服飾上強調華麗,而女性高跟鞋的樣式也產生變化。1730年時女性鞋跟朝向細根發展,一般稱為「蓬巴杜鞋跟」或「法國鞋跟」(因其源自於1745~1750年間的法國),鞋頭以尖頭為主。1760年開始,便裝的鞋子傾向低跟發展,鞋頭也不像之前那麼尖了。至於男性仍然流行穿紅跟高跟鞋,但鞋跟也有朝低跟傾向,甚至到18世紀末時,鞋子看起來很像拖鞋。另外,在室內時男性主要穿著高跟鞋,在室外時則是穿靴子,直到1780年後,靴子才逐漸開始適用於許多場合中。進入到19世紀,在世紀前期,男性的鞋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靴子,又分為高靴(在1830年後,只限於鄉村和運動裝使用)或短靴;另一類則是為搭配及膝短褲和馬褲的無跟鞋。到世紀的後半期,男性長及小腿的半長筒靴幾本上已很少見,即使有也是用於騎馬時。至於短靴,則以各種不同的款式流行,50~60年代以尖頭鞋為主;80年代則是長且鈍頭或方頭的皮鞋為主。至於顏色上,是以黑、棕色為主流。女性在19世紀前期,穿著平跟或很低跟的無帶平跟鞋子,但在不同年代流行尖頭(1800~1810)、圓頭(1810~1830、窄方頭(1830~1849)等鞋頭。靴子也是女性常穿的一種鞋子,長度至腳踝,鞋跟也是以低跟為主;另外也些絲質中筒靴也可搭配禮服穿著。到了19世紀,於40~50年代左右,靴子又開始流行裝上鞋跟,但高度並不高;但到了70~80年代,鞋跟更高了,再度流行「法國鞋跟」、「蓬巴杜鞋跟」;至90年代時,有些鞋跟到很高的程度,長度則上升到小腿。但這並不表示高跟鞋退出舞臺,有些19世紀的繪畫中仍可以見到,只是此時似乎女性較常以靴子為主。至於在男性中,高跟鞋似乎退出男鞋領域,而不似剛出現時廣受男性喜愛,反而漸成為女性的專屬鞋類。在歐洲歷史中,最廣為人知的高跟鞋愛好者,路易十四可謂當之無愧。但歐洲的高跟鞋並非至十八世紀時才出現並流行,而是始於十七世紀。之前,士兵的馬靴已是高跟型式,目的是為騎馬時,保護蹬馬的腳。之後,為改良平坦而笨重的高底鞋,義大利不知名的設計師設計出高跟鞋,成為與高跟靴子不同的鞋子款式,且不論男女皆穿上了高跟鞋。整體而言,17世紀的服飾發生改變,當時男性服飾開始轉向「陰性柔美」的型式,在鞋子方面,除了靴子外,另一常見的則是鞋上飾有「緞帶」、「薔薇花」造型的「高跟鞋」;至於女性也同樣流行穿高跟鞋。之前提到,高跟鞋最早起於義大利,後來才傳到歐洲其它地方。而法國最早見到的高跟鞋,是凱薩琳.德.美第奇(1519~1589)自義大利啟程,與奧爾良公爵(後來成為法王亨利二世)結婚時,帶入了法國。
點閱數59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6
地名故事多-資源代表圖
web 地名故事多
簡麗速老師/文德國小國小3年級
認識家鄉地名的由來和演變,培養探索家鄉地名的興趣及技能,覺察探索地名是家鄉居民認識家鄉的方法之一。
點閱數393
下載數41
修改日期:2021-02-26
軍事建築-長城-資源代表圖
web 軍事建築-長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中國的長城最初作為軍事建築,主要用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最早的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代,最早是為防止匈奴入侵而建,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歷朝歷代都有對長城做過修復工作,而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最後一代是明朝,主要是用來防備蒙古和女真等外族入侵,明代長城才是我們今日見到的萬里長城。居庸關-萬里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居庸關是萬里長城上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約60公里,南俯京師,北拒塞外,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居庸關兩側高山聳立,中間一條峽谷,縱深約20公里,俗稱“關溝”。居庸關關城即設於溝的正中。居庸關建築於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交會處,為北京與北方的門戶。居庸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居庸設關始於漢代,但只是居庸縣和軍都縣兩縣之間的關口,還不是長城上的關口。據長城專家考証,居庸關修築長城是自北魏才開始的,到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至恆州(今山西大同)修了長900多里的長城,後來又從這裡往東修至山海關。這時居庸關才和長城有了聯繫,成為長城上的一處重要關口。
點閱數21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風力發電-資源代表圖
web 風力發電
羅文明/新竹市南寮國小國小1-6年級
新竹市十七公里海岸線風力發電風車
點閱數637
下載數14
修改日期:2010-12-26
少年葛瑪蘭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少年葛瑪蘭學習單
張志祥/市立五堵國小國小3-6年級
欣賞完少年葛瑪蘭後,思考一下影片所內含的意義,比較一下古時與現代環境的差異,古人與今人對環境的影響,再完成學習單。
點閱數402
下載數14
修改日期:2011-09-20
鹿場國小電子書3-四湖鄉-資源代表圖
web 鹿場國小電子書3-四湖鄉
陳容正/縣立鹿場國小國小3-6年級
四湖鄉的沿革
點閱數19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