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文化保存-泥塑(杜牧河)-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泥塑(杜牧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泥塑乃是以泥土為原料,手工捏製成形的民間工藝。臺灣泥塑深入民俗、宗教,不僅具高度藝術價值,也敏銳反映時代特色及審美觀,極具地方文化特色。
點閱數17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里港-異域孤軍-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里港-異域孤軍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立政治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透過里港數位機會中心資源,協助社區盤點、梳理這些歷史文化,應用數位技術典藏歷史故事、傳統料理、民族服飾等珍貴的異族文化。他們的故事不僅是這個移民群體的歷史,也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永遠珍惜和傳承。里港數位機會中心也將持續記錄和傳播他們的故事,以紀念這些勇敢的異域孤軍,並感謝他們為台灣社會的多元性所做出的貢獻。
點閱數21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 林昭地老師-紀錄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 林昭地老師-紀錄片
大樹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大樹區九曲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高雄市大樹區是南台灣的「窯鄉」,各式窯體在此百花齊放,大致歸類為燒製建材為主的磚瓦窯,與燒製生活陶的蛇窯,隨著社會變遷,傳統窯業沒落,大樹僅存三和瓦窯維繫磚瓦窯歷史,但蛇窯已銷聲匿跡,幸好,蛇窯的老藝師林昭地,仍不斷的傳述「生活陶」。
點閱數22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疫情。上白礁、謁祖-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疫情。上白礁、謁祖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聽著一如往年的鐘鼓齊鳴而今年的上白礁謁祖卻有些不同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所以用簡單隆重的儀式來表示對保生大帝與列位尊神的一個敬意因疫情謝絕所有宮廟隨行維持基本的誠心進行傳統的謁祖更凸顯信眾的虔誠信仰遙祭白礁祖宮-是學甲香上白礁的起源闡述地域性慎終追遠的意念也是在外遊子返鄉參與的信念此次學甲上白礁因疫情而簡化卻也回到最原始的初衷飲水思源,薪火相傳的學甲上白礁
點閱數30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橫山宋江陣-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橫山宋江陣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今年2月16日遊計畫主持人賴正文教授帶領視傳系老師拜訪內門doc及西門國小,討論3月11日宋江嘉年華是否能協助做文化保存,經過討論後,期望輔導團隊能協助橫山宋江陣短片拍攝,視傳系劉老師隨即在3月11日即帶領學生前往嘉年華會紀錄並參與盛會,幾經修改,作品完成後將提供橫山宋江館展示廳撥放。
點閱數22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Puljetji佳興部落位於屏東縣泰武鄉,屬於排灣族,其手紋文化,以傳統領袖家族為核心,展現排灣族社會的階序制度與倫理脈絡。手紋不僅是裝飾,更是社會地位、家族系譜與文化價值的具體呈現,體現了排灣族人對於天命、生命、組織、儀禮與社會秩序的整體觀。雖無明確文獻記載其起源,早期清朝時期即已記錄排灣族根據階級而進行不同紋身圖樣的制度,反映尊卑分明的社會結構。然而日治時期因殖民政府實施文化同化政策,全面禁止原民紋身與相關傳統儀式,使得佳興部落的手紋文化日益凋零。直到近年來,在部落耆老與文化推動者的努力下,手紋作為傳統文化象徵逐漸重獲重視,族人透過身體實踐、紋樣復原與文化教育,積極推動其復振。佳興部落所傳承的手紋圖騰如蛇紋、蜘蛛紋、河川、太陽與人形等,除具有美學意義,更是階級與家族認同的重要符碼。
點閱數8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布農族音樂(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布農族音樂(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注重團體間的合群內聚,個體之音色及音高,經與同群環環相扣終至交感共鳴,圓融成一體,是一套完全屬於布農族的音樂觀及音樂系統,為舉世特出之音樂表現。在昔日傳統布農族社會中,歌謠音樂配合著歲時祭儀、生命禮俗與農獵作息進行,是超自然界、自然界與人之間的溝通媒介,也是傳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因外來強勢文化的影響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布農族傳統的生活型態及以小米為中心的歲時祭儀與生命禮俗皆深受動搖,連帶使歌謠音樂受到相當大的衝擊,而有生疏失傳之虞。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皆感驚訝的繁複多音性音樂,於99年指定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為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
點閱數315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李秉圭)-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李秉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點閱數22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海洋無國界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海洋無國界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基隆,作為台灣的歷史與文化重鎮,擁有豐富的多元歷史,尤其在十六世紀以來,便成為重要的貿易與航運據點。基隆與淡水自明代起便是中國與日本沿海水手的航行指標,地理優勢使得這裡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節點。西班牙人於十七世紀以來,將基隆視為理想的貿易跳板,透過馬尼拉與閩南商人的情報,成功在基隆建立據點,推動亞洲與歐洲的交流。和平島考古發現,如西班牙建造的教堂牆基、卡拉瓦卡十字架等,證實了基隆在大航海時代的國際化地位。此外,當地的巴塞人文化也顯示出台灣原住民與外來勢力的互動。基隆的歷史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深入了解家鄉過去的機會,也凸顯台灣歷史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點閱數19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新化DOC】新化十八嬈蜘蛛精大鬧大目降-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新化DOC】新化十八嬈蜘蛛精大鬧大目降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大目降」即今日臺南縣新化區之舊稱,又稱「大穆降」。「十八嬈」又稱「十八嬲」,十八為農曆18日,嬲指涉女性追求情欲的行為,後因民眾認為嬲(音同鳥)字不雅,改稱嬈(音同饒)。早期臺南縣的麻豆與大目降(新化)在元宵節間皆有「十八嬈」的習俗,關於此項風俗的起源時間、地點,目前尚未發現直接而充足的證據。根據民間傳說,大目降於古代是風水師口中的「八卦蜘蛛穴」,此穴中軸在原三角湧仔農會前的十字路口處,即今日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路口,向8方輻射出8條交通路線:往臺南、關廟、玉井、新市等4條是主線,往大灣、唪(ㄈㄥˇ)口、虎頭埤、礁坑等4條是副線,共8條線,構成一幅似八卦、蜘蛛狀的圖形,因而得名;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又有「七星墜地」的傳說,「七星墜地」的七星,指的是當地7座廟宇:朝天宮、武安宮、北極殿、天壇護安宮、太子宮、觀音亭和清水寺,這7間廟宇的主神為包含媽祖的天上7位神尊,七神降臨人間,共佑生靈。此地結合「八卦」、「七星」,為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
點閱數33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