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瀏覽器目前並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設定
全站搜尋
請至少選取一項資源搜尋項目
網站導覽
登入
選單
選單
新上架資源
資源分類
Web教學資源
教育電子書
教育APP
教育媒體影音
登入
新上架資源
教學應用
主題資源
資源服務
Web教學資源
教育電子書
教育APP
教育媒體影音
縣市資源
加盟單位資源
行動學習計畫
教材資源中心
關於我們
資源搜尋
資源分類
Web教學資源
教育電子書
教育APP
教育媒體影音
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
教材
素材
學習單
知識架構
領域
領域
請選擇領域
學習階段
學習階段
請選擇學習階段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
請選擇學習內容
學習表現
學習表現
請選擇學習表現
議題
議題
議題
請選擇議題
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
請選擇核心素養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資源類型
所有資源類型
Web教學資源
教育電子書
教育APP
媒體影音
教材資源中心
排序方式
排序
點閱數
下載數
資源更新時間
關閉
搜尋相關的資源
4,081
筆
所有資源類型
Web教學資源
教育電子書
教育APP
媒體影音
教材資源中心
排序
點閱數
下載數
資源更新時間
video
〈常設展主題影片〉貿易活動與產業鏈裡的人群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中7-9年級
清代的臺灣如何從一座邊陲島嶼,變成人人稱羨的貿易天堂?本集將從一台石製蔗車出發,揭開臺灣早期的「財富密碼」!從南部的蔗糖、稻米,到開港通商後的茶葉與樟腦,我們將透過「番社采風圖」與鹿港「日茂行」的興衰,剖析臺灣產業的升級之路。並藉由林朝英家族的故事與「揀茶姑娘」的歷史照片,呈現商業活動如何影響社會階級流動,並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尤其是提升了女性在經濟中的角色。本集內容對應108課綱「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單元,揭示經濟活動如何形塑臺灣的社會樣貌與全球連結。
觀看次數19
修改日期:2025-10-27
video
在近代浪潮裡延續傳統的人群:勝利曲盤《狸貓換子》歌仔戲廣告海報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中7-9年級
一張傳統歌仔戲的海報,為何印著美國唱片公司的商標? 影片從這張《狸貓換子》的海報,看見傳統戲曲與現代科技的有趣結合 .當時從西方引進的黑膠唱片,不僅發行西洋、日文音樂,也灌錄臺語流行歌與戲曲 .這證明了傳統藝術並未消失,而是使用新載體,以另一個面貌流傳下去 .
觀看次數33
修改日期:2025-10-27
video
〈常設展主題影片〉在戒嚴體制下遭受控制的普通人民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中7-9年級
戒嚴時期的國家力量如何深入臺灣社會、控制著普通人的日常?本集將深入探討二戰後臺灣的戒嚴歲月,從偽裝成織布機的警報器開始,揭示國家力量如何滲透至人民的日常生活.從印滿反共標語的生活用品、歌名被迫修改的流行歌曲,到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陳澄波的血衣與白色恐怖時期胡鑫麟醫師的星象盤,這些文物見證了威權體制下的國家暴力與人民的恐懼.本集對應108課綱中「戰後臺灣的民主化」歷程,引導觀眾認識臺灣社會在禁錮下的生命經驗,並反思民主與人權的價值,以及權力還政於民的艱辛道路.
觀看次數41
修改日期:2025-10-27
video
與異邦人交會的原住民:艾爾摩沙島荷蘭港口圖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中7-9年級
西班牙人畫的地圖,主角為何是敵人荷蘭人? 影片透過此圖,解開17世紀臺灣的國際角力之謎。圖中標示揭露荷蘭、日本、漢人與西拉雅族的競合關係,這不僅是地圖,更是一份複雜的國際情勢報告書。
觀看次數16
修改日期:2025-10-27
web
島嶼烽火記憶_金門戰火下的世代對話
陳欣蘭/金鼎國小
國小6年級
本課程以金門重要戰爭為主題,旨在透過資料蒐集和探究培養學生專題報告製作的能力。期盼學生從認識家鄉的歷史出發,深化土地認同,並激發肩負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在教學設計上,我們導入網路查詢與AI工具 ,提高資料蒐集與簡報製作的效率,並透過媒體識讀活動,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批判思考等21世紀核心素養。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教學方案設計,使學習者在理解與感受金門歷史文化的過程中,更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形塑出一場跨越地域與世代的深刻對話。
點閱數2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10-27
web
水從哪裡來:1式教案、2式學習單
王慧筠/澎湖縣立馬公國中
國中7-9年級
嘉南大圳是南臺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在氣候變遷的背景下,嘉南平原如何在北回歸線地帶仍能成為「臺灣穀倉」?現代水利又如何因應環境衝擊?這些問題正是中學生理解臺灣水文環境與水利設施的良好切入點。本教案運用臺史博線上特展「流域共構」中的展覽資源與互動遊戲,引導學生在數位學習與討論中,理解嘉南大圳的設計理念及其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課程設計適合國中七年級地理科,規劃1節課完成,共分兩個學習活動:首先,學生透過學習單問題整理展覽重點,進一步認識嘉南大圳在清領、日治至當代的歷史變遷。其次,結合「流域共構」中的兩款互動遊戲,讓學生在遊戲體驗後,反思不同時期水利設施的管理方式,並思考現代社會成功治理水資源的條件。期望學生能從數位展覽與遊戲中,培養讀圖與史料分析能力,理解人地互動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並嘗試提出節水或友善水環境的行動方案,展現探究與公民實踐的素養。
點閱數2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7
video
與異邦人交會的原住民:濱田彌兵衛事件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中7-9年級
日本商人與荷蘭官員的衝突,背後的關鍵角色竟是臺灣原住民? 影片藉由「濱田彌兵衛事件」版畫,揭開這場國際風波。事件不僅展示了大航海時代臺灣在國際政治間的複雜關係,更凸顯了新港社原住民如何在兩大勢力間展現政治智慧與自主性。
觀看次數20
修改日期:2025-10-27
video
在戒嚴體制下遭受控制的普通人民:《今天要回家》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中7-9年級
1968年的一首歌,為什麼會有兩種歌名? 影片從唱片封套,探討戒嚴時期的歌曲審查制度.姚蘇蓉演唱的[今天不回家]因動感節奏而爆紅 ,卻因歌詞被政府認為「妨害家庭溫馨」而遭禁唱 .唱片公司只好將封面歌名改為「今天要回家」,形成「換湯不換藥」的奇特現象 .
觀看次數74
修改日期:2025-10-27
video
〈常設展主題影片〉與異邦人交會的原住民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中7-9年級
蘭嶼達悟族的銀盔,原料竟然不是來自島上?本集從蘭嶼達悟族的銀盔之謎出發,一窺當時臺灣原住民與外來人群交會的多元樣貌。並追尋17世紀的航海路線,探索17世紀的臺灣與國際的交流。從大員地區(今臺南)荷蘭人、日本人、漢人與西拉雅族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看看不同族群之間,是合作還是競爭?他們又如何改變了臺灣的樣貌?本集內容對應108課綱中「早期臺灣」單元,透過文物與歷史文獻的解讀,呈現原住民族在面對外來勢力衝擊時,如何運用既有智慧與外來資源,展現其主體性與文化韌性。
觀看次數21
修改日期:2025-10-27
video
與異邦人交會的原住民:荷蘭人舉行地方會議圖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中7-9年級
權力的象徵「藤杖」,代表的是臣服還是合作? 影片透過此圖,探討荷蘭人如何與原住民建立新秩序。這場會議不只是權力轉移,更是一場充滿角力與協商的文化碰撞,讓我們看見原住民族面對外來政權的應對策略。
觀看次數16
修改日期:2025-10-27
1
...
37
38
39
40
...
408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