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691
文明的進程?-禮儀與健康-資源代表圖
web 文明的進程?-禮儀與健康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世紀(清末)西方勢力進入中國,除了將船堅炮利帶入中國,同時也傳入西方的知識、技術、娛樂、服裝時尚……從沿海城市吹入偏遠內陸。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因地利之便,成為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在接收西洋的資訊上十分容易。隨著時間發展,當地人由於看到、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對於許多非中國的事物習以為常,對洋兒意的接受度漸較其它地區為高。當中國的天足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時,上海的時尚女性拋棄了精巧玲瓏的金蓮,許多天足女子改穿來自西方的舶來品-高跟鞋。在20世紀初時,上海的女子仍被要求纏足;但大約經過10年左右,這種情形已產生很大改變。20年代時,雖然當時女性身上的穿著仍十分中式,但腳上已是足蹬高跟鞋。到30年代,上海女子流行燙著好萊塢的捲髮,西式洋裝也廣為當地女性接受,另外旗袍是另一項女性流行服飾,當時甚至有人穿上3寸高的高跟鞋。而這些情形皆可從當時的畫報等一窺究竟。在民初的一些畫報、雜誌中,看到畫中女子腳上常穿的鞋子是高跟鞋,或許多少可反映出此時高跟鞋成為上海姑娘出席許多場合的重要配件。而在現代社會,大多認為在正式的場合中,女性腳蹬高跟鞋是種美、是禮儀的表現,雖然不確定這種觀念從何產生,但這或許是因在纏足風尚衰退後,原本的傳統弓蓮不復流行,此時西方的高跟鞋又傳入中國,在哈洋的風潮下,使得中國女性開始流行穿高跟鞋,並漸成為美麗、摩登與端莊的象徵,一直流傳到現在。當女性開始習慣穿高跟鞋,並視其為新潮、進步的象徵時,卻忽略了高跟鞋其時對女性的健康是個潛在的殺手,尤其愈高跟的鞋子愈是容易造成傷害,導致背部和膝蓋的病變。然而,當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較重視的是穿上高跟鞋有種搖曳生姿的美,甚至喜愛穿愈高跟的鞋子,即使高跟鞋造成腳部的疲累也樂此不疲,是否可視為是繼三寸金蓮後,對中國女性的另一種束縛呢?
點閱數49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6
從男性通用到女性專用-資源代表圖
web 從男性通用到女性專用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整體而言,17世紀的服飾發生改變,當時男性服飾開始轉向「陰性柔美」的型式,在鞋子方面,除了靴子外,另一常見的則是鞋上飾有「緞帶」、「薔薇花」造型的「高跟鞋」;至於女性也同樣流行穿高跟鞋。之前提到,高跟鞋最早起於義大利,後來才傳到歐洲其它地方。而法國最早見到的高跟鞋,是凱薩琳.德.美第奇(1519~1589)自義大利啟程,與奧爾良公爵(後來成為法王亨利二世)結婚時,帶入了法國。高跟鞋在一開始其鞋跟很低,且多漆成紅色(紅鞋跟一直流行到18世紀,但不包括靴子)。另外,在鞋面的造型上,由原先以薔薇花裝飾,約到17世紀中期逐漸為華麗的絲帶扎成的蝴蝶結取代。高跟鞋似乎讓男性更感到自信且偉大。以路易十四(1643~1715)為例,身為當時歐洲最具權勢的君主。由於身材矮小,高跟鞋的高度才能襯托出應有氣勢,據說路易十四有時會穿鞋跟高達12.4公分的紅跟高跟鞋。同時,作為當時的時尚經典的領導者,路易十四對高跟鞋的喜好,也影響到當時的宮廷朝臣,甚至流行到歐洲其它國家。例如英王詹姆士二世與他的朝臣受到影響,穿著高高的紅跟皮鞋。至於17、18世紀的女性鞋子,基本上是跟隨男性鞋子的樣式,而逐漸不同。大體而言,17世紀時的女性也流行穿高跟鞋,在室內則常穿一種高跟拖鞋;但在戶外旅行、騎馬時,則較習慣穿由天鵝絨緞子或西班牙皮革材質製成的中筒靴。進入18世紀,當時流行洛可可風,在服飾上強調華麗,而女性高跟鞋的樣式也產生變化。1730年時女性鞋跟朝向細根發展,一般稱為「蓬巴杜鞋跟」或「法國鞋跟」(因其源自於1745~1750年間的法國),鞋頭以尖頭為主。1760年開始,便裝的鞋子傾向低跟發展,鞋頭也不像之前那麼尖了。至於男性仍然流行穿紅跟高跟鞋,但鞋跟也有朝低跟傾向,甚至到18世紀末時,鞋子看起來很像拖鞋。另外,在室內時男性主要穿著高跟鞋,在室外時則是穿靴子,直到1780年後,靴子才逐漸開始適用於許多場合中。進入到19世紀,在世紀前期,男性的鞋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靴子,又分為高靴(在1830年後,只限於鄉村和運動裝使用)或短靴;另一類則是為搭配及膝短褲和馬褲的無跟鞋。到世紀的後半期,男性長及小腿的半長筒靴幾本上已很少見,即使有也是用於騎馬時。至於短靴,則以各種不同的款式流行,50~60年代以尖頭鞋為主;80年代則是長且鈍頭或方頭的皮鞋為主。至於顏色上,是以黑、棕色為主流。女性在19世紀前期,穿著平跟或很低跟的無帶平跟鞋子,但在不同年代流行尖頭(1800~1810)、圓頭(1810~1830、窄方頭(1830~1849)等鞋頭。靴子也是女性常穿的一種鞋子,長度至腳踝,鞋跟也是以低跟為主;另外也些絲質中筒靴也可搭配禮服穿著。到了19世紀,於40~50年代左右,靴子又開始流行裝上鞋跟,但高度並不高;但到了70~80年代,鞋跟更高了,再度流行「法國鞋跟」、「蓬巴杜鞋跟」;至90年代時,有些鞋跟到很高的程度,長度則上升到小腿。但這並不表示高跟鞋退出舞臺,有些19世紀的繪畫中仍可以見到,只是此時似乎女性較常以靴子為主。至於在男性中,高跟鞋似乎退出男鞋領域,而不似剛出現時廣受男性喜愛,反而漸成為女性的專屬鞋類。在歐洲歷史中,最廣為人知的高跟鞋愛好者,路易十四可謂當之無愧。但歐洲的高跟鞋並非至十八世紀時才出現並流行,而是始於十七世紀。之前,士兵的馬靴已是高跟型式,目的是為騎馬時,保護蹬馬的腳。之後,為改良平坦而笨重的高底鞋,義大利不知名的設計師設計出高跟鞋,成為與高跟靴子不同的鞋子款式,且不論男女皆穿上了高跟鞋。整體而言,17世紀的服飾發生改變,當時男性服飾開始轉向「陰性柔美」的型式,在鞋子方面,除了靴子外,另一常見的則是鞋上飾有「緞帶」、「薔薇花」造型的「高跟鞋」;至於女性也同樣流行穿高跟鞋。之前提到,高跟鞋最早起於義大利,後來才傳到歐洲其它地方。而法國最早見到的高跟鞋,是凱薩琳.德.美第奇(1519~1589)自義大利啟程,與奧爾良公爵(後來成為法王亨利二世)結婚時,帶入了法國。
點閱數64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6
中西、古今之對話-纏足與高跟鞋-資源代表圖
web 中西、古今之對話-纏足與高跟鞋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經過一系列的介紹,想必大家對於中國的「金蓮」與西方的「高跟鞋」已有基本的認識了,不知各位讀者對於中國與西方的鞋子有什麼樣的觀點呢?或許對許多人而言,認為中國的纏足真是殘忍,為了追求美而將腳加以扳折至變形,這是醜陋且不人道,不像我們現在的穿高跟鞋才是進步的。當然纏足是殘忍且可怕的,是需要嚴厲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認為婦女的腳達到三寸是種美是古人的想法,不僅許多男性認為如此,古代的中國婦女也自認為如此,並身體力行。雖說「小腳一雙,眼淚一缸」,但當纏成標準且漂亮的三寸金蓮,相信心中應是充滿無比喜悅。換言之,這是當時人的審美觀,是古人認為必行之事,如同我們現在認為女性出門前化妝,是必要且基本的;也如同許多女性認為纖瘦、大胸部才是美,而進行一連串的手術。至於高跟鞋,雖然對女性身體的殘害,遠不如纏足造成明顯,但其仍然在傷害現代社會中的女性健康。很明顯地,若由一名平時不穿高跟鞋的女性,腳穿高跟鞋站立或行走,在幾分鐘後小腿、腳板會逐漸有酸麻的感覺;若再勉強不休息,腳很快便會感到疼痛;而穿愈高的鞋子,這樣不舒服的感覺會愈快出現。或許有人會說,看到許多女性穿高跟鞋似乎十分輕鬆,甚至可以跳舞。但要注意的是,那是她們已經「習慣了」。此外,目前醫學已研究並提出警告,長期穿高跟鞋的女性,容易出現背部和膝部等相關病變,需要特別注意。因此當我們以現在的觀點一昧批評古人時,或許應設身處地為古人想想外,也別忘了回頭想想自己,或許我們與古人所做的事情內涵是相似的,只是表現出來的程度與現象有所不同罷了。
點閱數838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05-06-16
當國王想變高-宮廷禮儀高跟鞋的起源-資源代表圖
web 當國王想變高-宮廷禮儀高跟鞋的起源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歐洲鞋子的起源,最遲在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已有穿鞋(下層民眾則不穿鞋)的習慣,當時大多數人,不論男女,出門皆穿涼鞋。到了中世紀時,流行的鞋子樣式為「尖頭鞋」、「尖嘴鞋」,特徵是鞋尖非常長,鞋尖愈長者則表示穿著者的身份地位愈高。有趣的是,有些人為誇耀自己的身份地位,將鞋尖不斷伸長,使得走路十分困難,因此在鞋子上連有一扣環,用手拉著以便於行走。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男性流行穿方頭鞋,但在有錢人家的婦女、朝臣、妓女中也流行「高底鞋」。這種鞋子據說是從土耳其傳入,特徵是超平、高底,最初流行於16世紀時的義大利,後來在英、法等國也開始流行,甚至出現鞋底高度高達18英寸(約45.72公分)。基本上穿這麼高的「超平」鞋子,並不適合走路,往往需要別人攙扶。在此情形下,使得有人想改善這種鞋子的缺點:「如何能維持高度,但又不致於如此笨拙?」這個構想,為16世紀初一位不知名的義大利設計者完成,成為日後高跟鞋的起源。
點閱數49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6
吐蕃習俗制度-資源代表圖
web 吐蕃習俗制度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風俗方面:食-氣候大寒,不能種稻,以青稞、小麥、喬麥為主食,畜養犛牛、豬犬羊馬。衣-皆穿著毛氈,以赭塗面,婦女辮髮,有一種天鼠大如貓,皮可用來做衣裘。住-藏人畜牧維生到處居住,住居城郭者,如國都邏些城(今日拉薩),房屋皆平頭屋,高屋子亦甚高。貴人住在大?帳內,名叫拂廬。居住的地方有點污穢,藏人不常沐浴。宴客-與異國宴會,驅趕犛牛,令客人自己射殺以供享用。親族-重壯賤老,母拜於子,父親對兒子低聲下氣,出入皆少者在前,長者在後。戰鬥-軍令嚴肅,前隊皆死,後隊方進。重視戰死,戰敗脫逃者,懸狐尾在他頭上,以嘲笑他怯懦。喪禮-父母去世,剪去頭髮,青黛塗面,穿黑衣服,埋葬後不必守孝。若贊普去世,以衣物用具和活人、馬匹殉葬。制度方面:官制-其俗謂強雄為贊,丈夫為普,故國王稱為贊普,贊普妻為末蒙。宰相有大論、小論,另有內大相、副相、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等官。文字-初無文字,結繩刻木來記事。後採印度梵文創藏文三十字母及四母音符號,字體有正楷與草書兩種。法律-十分殘酷,雖小罪就挖眼睛、削鼻子,或用皮鞭抽打,關在深達數丈的地牢中不見天日兩三年,判刑隨喜樂決定。
點閱數48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宗喀巴-資源代表圖
web 宗喀巴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宗喀巴(西元1357~1419年)生於青海湟中縣,其父是元朝政府派任的「達魯花赤」(地方官)。原名為洛桑札巴,而藏語稱湟中為「宗喀」,「巴」是人的意思。幼年出家,十六歲到西藏求法學經,拜各派高僧為師,為重振佛法,提出改革西藏宗教的看法:如要求僧人遵守戒律,嚴禁娶妻生子、干涉世俗事務,並提出完整的佛學理論。西元1409年宗喀巴召開「火龍年法會」,在拉薩以東達孜縣興建甘丹寺,正式建立格魯派,隨後再建立哲蚌寺和色拉寺,共稱拉薩三大寺,另加上日喀則的札什倫布寺和青海湟中的塔爾寺,人稱格魯派五大寺。此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所以漢語多稱其為「?教」,其勢力後來居上,成為西藏佛教中最大的教派,宗喀巴被尊為始祖。西元1419年宗喀巴圓寂於甘拉寺,現其遺體靈塔尚存。傳承他的宗教理念的是兩大門徒:一個名叫根敦珠巴,後被封為第一世達賴喇嘛(喇嘛是上師的意思),另一位克珠杰,亦被封為第一世班禪喇嘛。採用的是「呼畢勒罕」轉世相承的方法,漸漸形成兩大活佛系統至今。
點閱數12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藏南谷地-資源代表圖
web 藏南谷地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岡底斯山以南,喜瑪拉雅山以北,雅魯藏布江和支流貫穿期間,形成一個東西走向的河谷平原,海拔高度一般不超過四千公尺。氣候溫和、河川豐沛,是西藏農、牧和林業最發達的區域。河谷約有十至二十公里寬,有許多小平原分布,佔全西藏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六,其中以拉薩河谷平原最為廣闊,這裡就是西藏首府拉薩所在地。而美麗的雅魯藏布江流到東部切穿喜瑪拉雅山後,流入印度境內,就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了。
點閱數34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文成公主的傳說文物-資源代表圖
web 文成公主的傳說文物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文成公主入藏下嫁贊普棄宗弄瓚是中國歷史上文化交流的千古美談,但是,對文成公主而言,卻是極大的考驗與適應的過程。因吐蕃位於西藏高原,距離大唐首都長安何止千里,要由溫帶農業文明生活轉換為高寒的畜牧生活,必須擁有無比的勇氣和毅力去完成和親的使命。文成公主西入藏的道路,舊稱「唐蕃古道」(今日為青藏公路),由長安出發,經天水、蘭州入青海,經民和、樂都…至湟源,經日月山、倒淌河…,行至札陵湖和鄂陵湖,渡黃河,到玉樹往西南入西藏,最後才到拉薩,路途實在非常遙遠,公主所受之艱辛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此古道上流傳許多公主的感人故事變成了以下傳說:一、日月山:位於青海湟源縣邊,海拔4877公尺,是農業區與牧業區分界線,因此兩邊山麓景象截然不同。傳說唐太宗曾塑造日月鏡給公主紓解思鄉之情,公主在此毅然摔下日月鏡,繼續西行,不再回顧。二、倒淌河:日月山西方約十公里處,有清澈見底的溪流向西而去,傳說公主在此須棄轎騎馬,進入草原,公主不禁流下淚水,但見河水西去,感悟「天下河水皆東去,惟有此水向西流」,因此「倒淌河」之名產生。此河因日月山隆起而注入青海湖。三、文成公主廟:傳說贊普棄宗弄讚迎接文成公主入藏後,公主曾在青海省玉樹平原結古鎮居住,教人民紡織與耕作,當地居民感謝她,在白納溝岩壁上雕刻公主像,後金城公主再次入藏興建為文成公主廟。四、覺臥像:西藏拉薩大昭寺內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鍍金像,藏人稱為「覺臥」,藏語的意思是「至尊」,傳說是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來的,此像在西藏的地位至高無上。像前十二盞金燈也是當時留存下來的文物。另外,傳說公主在大昭寺前種植柳樹,稱為「公主柳」或「唐柳」,藏人說今日雅魯藏布江畔的垂柳皆是公主帶去的種籽繁衍而成的,亦是美麗的傳說。
點閱數57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5-06-15
市舶司制度 - 後世市舶司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市舶司制度 - 後世市舶司的演變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代設立市舶司為後代管理對外貿易的制度奠下基礎。尤其宋室南渡後,財政困難,更仰賴市舶收入。市舶制度更加完善,如同近代海關。但明清實行朝貢制度後,市舶司只剩下迎接、招待貢使的工作,失去貿易的功能了。
點閱數81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文獻中的吐蕃-資源代表圖
web 文獻中的吐蕃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藏吐蕃王朝開始派遣使者與中國大唐往來,唐太宗以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贊普棄宗弄瓚,使漢藏兩民族交流融合,留下千古佳話。但後期吐蕃亦曾與中吐大唐兵戎相見,和戰不歇。這些歷史過程皆紀錄在中國正史「舊唐書」、「新唐書」與「資治通鑑」中,使「吐蕃」一詞正式現於文字紀錄中,更使神祕高原雪域的早期情況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雖然,它們不是吐蕃民族自己記載的歷史,恐有中國大唐的地位立場,但無損其價值與重要性。值得稍作了解,以下分述之:(一)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上與下,列傳第一百四十六是「吐蕃上」、「吐蕃下」,首先在中國正史中紀錄「吐蕃」與大唐交流和戰歷史。其文章最後贊曰「西戎之地,吐蕃是強。蠶食鄰國,鷹揚漢疆。乍叛乍服,或弛或張。禮義雖攝,其心豺狼」。(二)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上與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是「吐蕃上」、「吐蕃下」,再次紀錄吐蕃與大唐相關歷史。對吐蕃早期史事紀錄較舊唐書為多,對吐蕃最後衰亡亦較有記載。其文章最後贊曰「唐興,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其牙,犁其廷而後已。為吐蕃、回鶻號強雄,為中國患最久」。(三)北宋司馬光編纂之資治通鑑是依年代紀錄歷史發展的編年史,所以吐蕃歷史不會寫在某一篇章中,而是分散在歷代君王各卷裏。其中最早在卷一百九十四唐紀十,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出現紀錄,如「甲申,吐蕃贊普棄宗弄瓚遣使入貢,仍請婚」,但太宗不准。 而在卷一百九十六唐紀十二,太宗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紀錄「丁丑,命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持節送文成公主於吐蕃。贊普大喜,見道宗,盡子婿禮,慕中國衣服、禮儀之美,為公主別築城郭宮室而處之,自服紈綺以見公主」,是十分珍貴的史料。
點閱數445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