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在台的「皇民化」運動更是雷厲風行,西元1942年皇民奉公會下設立「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獲准加入該協會的歌仔戲團都紛紛改變為演出臺灣新劇,才有演出機會,而且劇本還必須經過「臺灣演劇協會」核定,所以劇團生存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之後成立的「臺灣興行統治株式會社」將劇團分成甲、乙、丙三級,分級標準是以劇團會說日語人數多寡決定。歌仔戲演出的公文送達「皇民奉公會」及「臺灣戲劇協會」後,要等待批准,接著便依照等級分配到不同戲院演出。甲級劇團通常可以到大都市及設備完善的劇團演出,乙級劇團雖無法被分配到較好的戲院,但是仍有演出機會,丙級劇團所受待遇最差。當時日本政府希望藉由歌仔戲進行人民思想的箝制,所以歌仔戲不得不演出發揚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雖然這種「樣板戲」內容曾到各地演出,但是成果不佳,日本當局也只好放棄。
點閱數523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8
包浩斯-資源代表圖
web 包浩斯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廿世紀初,有幾位關係新風格的發展的著名建築師。1919年,葛羅培斯(Gropius)將兩所原本分立的藝術學校和美術工藝學校結合而為包浩斯(Bauhaus)。包浩斯最主要的影響,是率先推動了整合現代設計原則與量產工業的觀念。這是將理性、技術和一次大戰後流行的烏托邦精神相互結合的卓越計畫。1922年以後包浩斯變得越來越具有目的性,追求立方體的儉樸和功能主義。包浩斯於1925年搬到德索(Dessau),葛羅培斯為它設計的新建築,徹底體現學校各種功能的結合。此一建築為工廠、畫室、教室、展示場、圖書館、辦公室和宿舍的複合體,建築設計以乾淨、精確、無裝飾但引人的方式,將直邊方塊做非對稱的安排。
點閱數23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101摩天大樓-資源代表圖
web 101摩天大樓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摩天大樓顯然是量體龐大的結構體,而且光是物理性的表現及非自然形成的高密度集區,就成了已開發國家的城市象徵。在許多城市中,摩天大樓已經成為城市核心、商業中心與金融樞紐。另一方面,與其爭論摩天大樓是否適合人類,不如從蓬勃發展的亞洲觀點來看,如何設計這些摩天大樓。在東亞的住商合一城市來說,新建的摩天大樓會破壞原有街景。台北101大樓的位置設在信義重劃區的理由也在這裡。
點閱數321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後現代新女人-資源代表圖
web 後現代新女人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40年前香奈兒的短髮引起爭議,40年後的1960年代俐落的短髮卻是髮型重點之一。當時的英國倫敦超級模特兒Twiggy削著一頭金色的短髮,被認為是「最能表現1960年代女性形象的代表」。1960年代後期「中性意識」和「女性角色轉變」的結合,促成女性穿著「喇叭褲」的流行風氣,更把男性的「西裝」與「套裝」修改之後穿在自己的身上,使得此一時期的女性表現出「成熟、幹練」的形象。而男人則繼續Hippy,因此這時候出現性別倒置的樂團似乎也不會太令人訝異。1970年代以後,女性穿著長褲不但已經被視為平常,甚至發展出所謂「Hot-pants」的熱褲,女人穿著超短的短褲(質材多為牛仔褲)展現其青春活力之一面。「Hot-pants」之取名來自於1970年Women’s Wear Daily雜誌。1990年代以後,受到「多元文化」、「消費文化」、「國際化」、以及「後現代文化」的影響,國際流行服飾之發展呈現風格兩極之發展,而「女褲」元素的運用更加多元,女性的形象不再限於以往強調「溫良恭儉讓」,多元時代有多元形象的女人。
點閱數28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圓明園-資源代表圖
web 圓明園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代的皇家園林主要修於康、雍、乾三朝,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山一帶的五座行宮,通稱”三山五園”,即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和清漪園(瓮山),而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圓明園(明朝時稱清華園),建於康熙48年,經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共六朝營建,前後歷經150年,集結中國皇家園林精華,為世界公認之”萬園之園”。圓明園的特點之一是將宮殿與園苑建築相結合,園內仿紫禁城也呈前朝後寢的佈局,前面建有”正大光明殿”為主的一組建築,是皇帝處理政務地方;後面是以”九洲清晏”殿為主的一組建築,是帝后居住和飲宴的場所。在圓明園裡,不僅有江南的奇園秀景,也有傳統的亭台樓閣,還有西洋的宮殿建築,圓明園也因為這座由當年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法國傳教士王致成及蔣友仁設計籌畫的巴洛克風格西洋樓,而得到「東方凡爾賽宮」之美稱。當年圓明園的建築及維修費共用去白銀2億兩(比頤和園足足多了將近十倍),耗費當時六年的國家總收入,可惜竟然在1860年英法聯軍時,被一把火燒了三天三夜,如今只剩空盪的園林和殘破的遺址,令人唏噓不已。
點閱數484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過去與現在-資源代表圖
web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過去與現在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神木、日出、雲海、晚霞與鐵路並稱阿里山五奇勝景。其中尤以森林鐵路最負盛名。直立式汽缸車頭、之字型折返道、螺旋形爬山道及熱帶、暖帶及溫帶三種林相為其特色。1906年臺灣總督府核准日人「藤田組」開始興築阿里山森林鐵路,以開發其森林資源。因為阿里山森林資源的開發,在阿里山北門車站附近聚集許多與林業相關的行業,帶動了嘉義地區的繁榮,並招來許多外地人來這裡討生活。尤其在林森西路一帶有很多木材商因此而發展致富。早期生活環境不好,許多阿里山沿線的住戶靠著在火車靠站時,在火車外面叫賣維生。這些叫賣的阿婆或小女孩拉高嗓門的叫賣聲,是早期火車停靠時常見的景象。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生活環境的改善,這些景觀已不復見。神木、日出、雲海、晚霞與鐵路並稱阿里山五奇勝景。但也有許多人是為了山櫻花而來,山櫻花成了阿里山除了神木、日出、雲海、晚霞與鐵路之外吸引遊客的另一大美景。花季時,滿山的櫻花讓人陶醉。
點閱數587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10-05-27
清代滿蒙的飲食-資源代表圖
web 清代滿蒙的飲食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代滿族的主食以麵類為主,但是風味變化甚多,這是因為原料乃麥、黍、粱、粟、糜等多種穀物,味道酸黏酥涼。最重要的作物就是麥與黍,加入糖或椒鹽,以蒸、炒、炕等方式製作「餑餑」,餑餑是滿族人對於麵食的統稱。高梁則是用來煮小米粥、黃米飯等。滿人的先祖自古便有遊獵的習慣,在定居從事農耕後仍不忘此習俗,所以滿人的副食仍以各式肉類居多,豬羊為主,烹調方式則以燒烤為主,故有「滿菜多燒烤,漢菜多羹湯」的諺語。清代的蒙古人飲食習慣較前代有著較大的差異,這是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同所造成的,蒙古人分成牧業與農業兩種生活型態。從事農業的蒙古人,生活區域較接近中原,所以逐漸的被漢人影響,飲食也多半以穀物菜蔬為主,肉成了副食。仍然過著遊牧生活的蒙古人,則以奶製品與牛羊肉為主食,蔬菜穀物作為副食,因此奶製品發展出了許多種類的變化。但是活動範圍接近新疆、西藏的蒙古人,雖然仍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活動,也受藏族的影響頗深,青稞粉製的糌粑成為了主食,茶葉中加蘇油與鹽的習慣,也與藏族人相同。
點閱數547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明十三陵-資源代表圖
web 明十三陵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代13個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下。明代遷都北京後,自成祖朱棣起至思宗朱由檢止,共十四帝,除景帝朱祁鈺因故別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於此。依次為成祖長陵、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十三陵共葬有13位皇帝和23位皇后以及嬪妃、太子、公主及眾多陪葬的宮女,為中國和全球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十三陵的的東、西、北三面環山,依山勢建圍牆。正門大紅門開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處建關城和水門。大紅門前有石牌坊和下馬碑,牌坊為中國最大石坊,門南兩側皆有下馬碑;門東北為拂塵殿,為皇帝祭陵更衣所在,今僅存遺跡;門北為總神道,直達長陵。神道南端建有大碑樓,內立”大明長陵神斥t德碑”,碑樓外四隅各立雕龍華表,碑樓北神道兩側立石望柱和巨大石像生18對,相向而置。再北為石柱組成的牌樓式欞星門。神道北端有支路,通向各陵。陵園規模大小不同,形制大致相同,各建在山前,都有圍牆,門前豎無字石碑。十三陵中以長陵規模最大,目前只開放長陵、定陵、昭陵和神道,現建有定陵博物館,展示出土器物。
點閱數3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清華大學-資源代表圖
web 清華大學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華大學的所在地於康熙擴建圓明園時被納為圓明園的一部份,稱為「熙春園」,道光年間分為熙春園和近春園,咸豐年間改名為「清華園」。1900年八國聯軍後,清朝簽訂庚子賠款,1909年美國退還賠款,成立留美的「清華學堂」,於1911年開學,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內的園林眾多,其中以「水木清華」最吸引人,也是清華大學名稱的由來。清華是個”賠款學校”,是美國用中國庚子賠款餘額建立的,美國政府的本意是想在中國培養出一群”追隨美國的精神精神”的知識份子,而學校偏又建在被英法聯軍洗劫過的清華園和近春園。使得學生每天面對著被焚燬的斷壁殘垣,不禁感受到民族恥辱。因此”五四”時,清華學生聞一多貼出以雪恥為主題的岳飛【滿江紅】。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受美國式教育,但在出國後卻深深感受到西方人對於黃種人的歧視,所以他們遠較其他大學的學生對於”民族恥辱”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改成大學後,如何獲得學術獨立便成為清華的主要目標。而現在清華大學在歷經九十多年的歷史變遷後,已成為具有”行勝於言”校風的中國名校。
點閱數3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艷絕唐宋-荔枝-資源代表圖
web 艷絕唐宋-荔枝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楊貴妃愛吃荔枝,讓這種水果帶著一股莫名的風韻,唐玄宗甚至遣專人為其摘取新鮮荔枝,由江南一帶替楊貴妃摘採鮮荔枝送至長安,還說荔枝上尚沾朝露,這可能是則穿鑿附的故事。因「生荔枝留五七日輒壞」,兩地相去何只千里,就算策馬不分晝夜狂奔,一定超過保鮮時限。而且「荔枝過一日,則色味俱變」,已經變質的荔枝,楊貴妃可會喜愛?事實上在四川也產荔枝,巴蜀與長安相去不遠,策馬狂奔一日可到,所以楊貴妃所食的荔枝,產自巴蜀盆地而非江南的可能性較高,但巴蜀荔枝的味道,遠不如嶺南荔枝的甜美,若和福建荔枝相比,也顯得肉少果酸。在宋代航運業相當發達,「閩中荔枝,三日到永嘉」、「四明海舟,自福唐來,順風三數日至,得荔子色香都未減」,福建的荔枝已經可以在短時間內送至京城。宋代的荔枝已經大規模的進行栽種,荔枝產量大為增加,大盤商人購買時需用「以林斷之」的方式簽約購買,可見其規模。除以新鮮荔枝內銷,更以製成蜜餞的方式外銷世界各地「悉為紅鹽者,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莫不愛好,重利以鑄之」。荔枝可說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氣息的一種水果了。
點閱數118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