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0
認識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資源代表圖
web 認識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
謝鴻欽/鹽水區岸內國民小學國小6年級
認識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
點閱數554
下載數33
修改日期:2025-07-28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集錦版-1-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集錦版-1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點閱數272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赤崁署光再現~成功國小製-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赤崁署光再現~成功國小製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成功國小依循歷史尋根足跡,以國定古蹟赤崁樓為主軸,結合新興數位科技,推廣特色課程「賞古.玩今.遊赤崁」計畫。在學校組織、家長、教師、學生與社區資源交互合作下,運用空間環境優勢,發展赤崁文化特色學校,連結有趣、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藉此達到空間活化再利用與學校社區化的目標,打破校園藩籬,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學習。 課程研發由學校老師自行設計,期間由授課教師透過請問專家耆老、現地考察,再配合學校所安排的各項師資解說課程,編輯了與孩子息息相關且適切的教材。這套教材結合了原有校本赤崁樓解說活動,擴展到大西門解說課程,發展出四條解說教學課程,包含「赤崁東街走讀趣」、「米街慢慢走」、「尋找府城靈鷲的故事」與「赤崁樓解說課程」。課程教學由老師們進行實地的探究,配合專業解說員及課程設計者擔任講師幫學校每位師長說明及分享,最後於課堂中將知識層面的教材轉化成有趣的故事教導孩子,讓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各項在地的歷史、文化、傳統、藝術,進而加厚自己的歷史版圖。另外,為活化課程、增加課程的趣味,將課程轉化四條的走讀路線,並且找尋在地的手繪老師,協助老師畫製各課程的主要圖樣,讓整體的課程增添真實且豐富的內容。
點閱數2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佳心舊社調研影片-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佳心舊社調研影片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佳心舊社調查研究暨GIS故事地圖建置計畫」委由中研院史語所團隊以徒步方式,以地毯式搜索的方式踏遍廣達400公頃之佳心舊社區域,遇布農族先人所建立的石砌遺構,即以GPS標定位置,輔以影像、文字詳加記錄。調查成果令人驚艷,共記錄到81處家屋及工寮遺構、19處工作平台、658筆耕地遺構叢集等,證明此一區域過去確為布農族人的生活場域。對於記錄到具代表性的建築遺構,以攝影測量方式,建立3D模型。除了徒步調查,本計畫亦引進空載光達雷射掃描技術,建立此區域光達圖資,以配合調查成果的解讀。在資料呈現的部分,研究團隊進一步將生硬的考古學調查成果,以GIS故事地圖(GIS Story Map)概念,於網頁設計互動式導引架構,轉化為具故事性的空間敘事。更值得一提的是,田野調查過程中,中研院史語所團隊與舊社後裔相互配合,並密集訪問地方耆老,以加強考古學研究成果在地觀點上的詮釋。
點閱數22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落成典禮-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落成典禮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佳心Istasipal家屋位在玉山國家公園境內,自卓溪鄉瓦拉米步道登山口入山,徒步走約5公里路程即可抵達,「佳心舊社Istasipal家屋修復工作」委由臺東大學執行,邀請參與過地景修復試作計畫培訓的族人一同參與,在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這棟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修復前的家屋遺跡,僅餘3面傾圮的石牆、屋內2個三石灶、室內葬及幾塊鋪在地上的大石板等遺構。 布農族石板屋由一組完整木結構、屋頂鋪設石板及四面疊石牆所構成,屋內備有小米倉、三石灶和隔間的臥房等,屋外前庭則會鋪設石板,屋後和兩側建置排水系統等,每個工項都有精細的建築技法和相應的複雜知識系統,此次計畫不只修復石板屋,也整理家屋周邊的2塊耕地及採用生態工法和布農族人的方式手作步道,逐步再現佳心舊部落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地景,並同步紀錄相應的儀式和祭儀,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除是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文化與建築工法的新起點,更是具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點閱數20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文資修復微電影—第三部 RE 街區串門-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文資修復微電影—第三部 RE 街區串門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透過串連臺中文化城中城區域中各修復建物據點,形成民眾理解臺中市文化資產之路徑,以創新之詮釋觀點及導覽活動策劃,提高參訪大眾對文化資產的認知及觀念,亦同時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再生價值。於民國108年(2019)12月28日至民國109年(2020)3月1日辦理「串遊季」成果展,主要展場為臺灣府儒考棚,串遊展場為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臺中刑務所官舍群,獲得2020金點設計獎及2020日本百佳獎。並於民國108年(2019)12月產製串遊季reuse修復工具黑繪樣式文創品:板夾、玻璃水杯2式、線圈筆記本3式、鐵捲尺、圖樣膠帶。 計畫同步以歷史空間再造修復過程或相關活動過程之內容拍攝3部微電影,第一部為《REPAIR修復關係─在歷久與彌新之間,願意一起跳一支舞》,以修復(REPAIR)為原點,探究2019年"REUSE串遊季"展覽背後,如何透過文化串遊帶領民眾認識、接觸城區老建築,再從城區文化資產的積累建構屬於臺中的再造歷史現場。第二部為《RECONNECT創作觀點─重新擾動理所當然,開啟街區生活想像》,以創作連結(RECONNECT)為徑,收錄REUSE串遊季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如何看待修復,並透過創作連結、親近修復。第三部為《RE:街區串門─像一段前進的節奏,帶我們往前方探索》,從修復為起點、創作連結為徑,穿梭舊城,串門交流在城中城激盪出REUSE創作觀點的漣漪。
點閱數26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小飛旅行社開張囉! EP.1 【大鬼瀑布】北海岸最美瀑布溯溪-資源代表圖
民國109年(2020)的「水金九藝術觀光活絡計畫」希望透過Youtube影音平台,將水金九地區介紹給更多人認識,因此結合了博物館年度各項活動,如8月採金之路遊程、8月金工大賽成果展及9月採金之路遊程等,共邀請4位YouTuber到水金九地區配合活動進行影像行銷,藉由YouTuber的影音平台能量,將水金九地區更為廣泛的行銷,期待能將更多旅客帶入水金九地區,將此處的人文歷史風情傳遞出去。
點閱數24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莊明達-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莊明達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莊明達老師──台灣沙畫藝術家代表作為第4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的大型動態沙畫表演他是世界首位在電視上表演沙畫的藝術家也是亞洲第一個做人體彩繪的彩繪師
點閱數23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傳統技藝-回家──紫蝶密碼-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回家──紫蝶密碼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高雄茂林「島給納」同墨西哥「帝王蝶谷」並稱為世界兩大越冬蝶谷,此地見證了人與自然強軔的生存力量,真實撼動人心,我們感受到這股生命的力量,保護棲地,也保護紫斑蝶。
點閱數2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筏子溪淨灘-資源代表圖
web 筏子溪淨灘
傅椲淇/市立六寶國小國小5-6年級
相關課程:因應高年級社會領域認識家鄉與家鄉的自然資源單元,並培養實作綜合領域的團體合作,做統整與延伸學習。淨灘緣由:生態的筏子溪為台中市區重要溪流,即使台中市民日常生活排放用水匯入,因溪流自淨能力優異,使溪流仍舊擁有豐富的生態,然與日俱增的大量垃圾傾倒與堆積,使得與之成一脈的海洋因此而成為垃圾集中庫,將生態導覽與淨溪課程結合,透過現場環境介紹、撿拾垃圾、生態導覽,希冀市民從小培養愛護河川的心志,持續推動水與綠守護河川行動,讓溪流更乾淨、更親民。淨灘範圍:筏子溪朝馬路(虹揚橋)溪段。筏子溪介紹(轉自維基百科)筏子溪位於台中盆地的西側,屬於烏溪水系,主流長度21.25公里,流域面積132.6平方公里。筏子溪地理筏子溪是一條平地河川,河床十分寬淺。目前主要功能為提供沿岸農田的灌溉用水和排水。筏子溪的流向主要呈北北東向南南西,流經行政區有台中市神岡區、大雅區、烏日區、西屯區以及南屯區。筏子溪流域由於腹地廣大,加上開發較少,故許多穿越台中市的台灣南北交流動脈,例如中山高速公路、台灣高速鐵路、台74線中彰快速道路,皆係沿著筏子溪的兩側興築。筏子溪水文其源流出至葫蘆墩圳系統的五汴分流(位於臺中市神岡區岸裡里西北角的「五汴」),後先向西南西沿岸裡里、社口里、社南里西北邊界流,匯集雷公埤圳溝後轉向南流入大雅區境內,沿上楓里與員林、大雅兩里交界,流至與三和里交界處匯入東門支線圳道。東門支線續沿三和里、大雅里交界轉向西流入大雅區街區南側匯集土地公汴的紅圳壩仔埤,後改稱大雅排水,轉西南流至橫山里下橫山聚落,與橫山支線圳道,又稱橫山圳排水的十三寮排水在橫山里振興路埤仔腳福德祠會合後,始稱筏子溪。筏子溪本流轉向南流入西屯區,至中山高速公路台中交流道西北側,與港尾仔溪匯合後一路南流又東接麻園頭溪,沿途匯集了大肚台地山麓各野溪與農田的排水後,經台中市西屯區、南屯區兩區,於烏日區注入烏溪。橫山支線圳道的水源來自於由大甲溪及其支流食水嵙溪取水的葫蘆墩圳本圳,經由軟埤溪及下埤幹線兩次分流後,於五汴再度分流成浮圳、中央支線、南貝支線及橫山支線四條圳道。筏子溪歷史筏子溪溪名的由來,是因為以前筏子溪風光明媚,經常有人在溪岸邊垂釣,並以竹筏為水上往來的交通工具,所以習慣稱它為「筏子溪」。筏子溪流域的開發,與台中盆地的開發歷史有關。在漢人開墾台灣中部之前,筏子溪流域是平埔族的活動範圍。在清廷領台之前,漢人足跡罕至,屬內山地區,長久為巴布薩族貓霧捒社的活動範圍。從清領時期康熙年間開始,至乾隆末年時,係大量開發時期。為了因應墾殖所需,鑄造犁頭與打製農具的打鐵店舖林立,因而現今的台中市南屯區南屯里,舊名為「犁頭店」。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清廷為便於統理,在犁頭店街側邊設立貓霧捒巡檢署,促使犁頭店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機能城鎮,帶動台中盆地的繁榮興盛。墾殖型態主要有兩種,一是「割地換水」,其中以張達京為首的六館業戶於1723年開鑿水圳,利用與原住民換取土地來開墾的方式最為有名。其中,神岡、大雅都是以上述方式開墾而成。另一則是以官方的力量展開有計畫的拓墾,例如清朝台灣總兵張國和藍廷珍先後開墾了南屯、西屯一帶,因而出現「張鎮莊」、「藍興莊」等地名。而筏子溪注入大肚溪的烏日一帶,也於雍正年間,由藍天秀、張嗣徵合資開發,稱「藍張興莊」。
點閱數526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