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71
跟著農夫下田趣-「我要開動了」專題報導-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我要開動了」專題報導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いただきます」,華語的意思就是「我要開動了」!農夫老師李法憲談綠色消費觀念,高雄區農改場副場長吳志文博士點出食當季、吃在地農產最新鮮,減少碳足跡;深水國小食農老師的陳錦粧,帶領孩子體會全食概念;農夫老師李榮宗帶領只吃過地看瓜不曾挖過地瓜的南光中學學生全新體驗;南安國小,打造出融入在地產業的「食魚學堂」;新上國小林秀春老師談食農產銷課程的設計理念,深化食物永續觀念,延伸到公益回饋。透過實際接近土地,打開五感,孩子們更能體會溪埔國中王小芬校長所說的:這堂課對孩子來說,是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與經驗,所以更可貴!食農教育以農為本,從產地到餐桌,帶動孩子關注飲食與營養健康、支持在地農產與減少食物浪費。
點閱數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從邱家水育中心了解環境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從邱家水育中心了解環境教育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邱經堯與家人共同經營「邱家兄弟」生態級無毒水產,獲2020年十大神農獎,由於友善土地、維護生態多樣性有成,還受邀到帛琉,提供當地發展水產養殖的專業意見,「邱家兄弟」漁場面積廣大,40公頃,有70多個魚塭,為了打造生態級育成中心,「全程無毒」的經驗,擔任農委會每屆百大青農得主的陪伴師,帶動有心投入友善養殖及經營電商的後進轉型升級。邱經堯說,只要維持生物多樣性,漁場自成健康的生態系,水質就會穩定,所謂「養魚先養水」,而水土相連,魚塭岸邊陸地也已經20年不用除草劑,所以他的生鮮安全性高,鮮度夠,簡單料理就是美味佳餚。
點閱數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螺生門與來去住農場-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螺生門與來去住農場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高雄高工學生在第十九屆全國高職學生團隊技術創造力培訓與競賽大放異彩,因應台灣被外來種福壽螺入侵,創作自動偵測清除福壽螺卵機,有效達環境保育目的,擊敗全國一六○所高職參賽學校,得到冠軍並寫下歷年來競賽最優秀學校。【一日農夫與土地的對話】來自高雄高工電圖、電子、資訊、圖傳四個不同科的學生蔡依凌、林昱壕、楊心和、黃倪倪所組成的「你說的都」隊希望設計出的作品,未來能夠運用在農事、環境保護上,幫助農民守護農作物,同時減輕工作負擔,也為守護台灣本土物種盡一分力。今天除了四位同學及指導老師﹣李秉倫主任,還有農夫代表黃淑娟、邱耀鐘老師,在了解學生的設計重點方向後,提出討論並且給了學生友善耕種及生態平衡的概念。我們來到農田,跟著農夫老師在田裡工作不是為了看同學們驚聲尖叫的娛樂效果,而是希望大家看到其中的教育意義。不然,讓這些學生們下田會淪為一種做作的遊戲。長時間我在現場觀察時,第一個想到的是許多家長關心的『競爭力』,孩子讀的學校有沒有競爭力?而孩子所學的能不能讓他更有競爭力?現代充滿焦慮感的父母通常甚為關心這個問題。
點閱數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食農教育在特殊學校的實行-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食農教育在特殊學校的實行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自從通過食農教育法,各學校各年級也吹起了一股「食育」風潮。這股風潮正透過各種教育政策、教育訓練與、教育活動,扎根於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學現場中。反觀特殊教育領域的「食育」仍屬 於起步階段,事實上特教班學生更具有汲取食育知能的需求,食育該如何簡單且有效的實踐於特教班的課堂呢?將食育融入特殊教育教學,其中「生活管理」領域著重培養特殊生的健康管理能力及培養孩子的職業技能與態度,這是和一般生最大的不同。種植的過程要翻動泥土、澆水、除草,有助於安定特殊生躁動的情緒;給魚吃還不如教會他們怎們釣魚,食農教育在特殊學校所發揮的作用既深且廣,老師們不一定能教出會種菜的孩子,但至少學會怎麼照顧好自己,這是學校想要的成果。
點閱數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接近土地打開五感-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接近土地打開五感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早期的農業社會,人們的飲食、農業與環境透過人際交流和消費需求不斷地相互影響,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隨著科技發展的一日千里,人和農夫、農村和農業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這幾年因為大家注重食安的問題,也間接再讓傳統而美好的食農關係又被想起。【一日農夫與土地的對話】李法憲有機農園李法憲有機農園的農場主人﹣李法憲老師從種植到行銷,在在體現動植物之間、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提到路竹,它也是高雄一個很重要的農業區,以花椰菜、番茄、水稻為主要作物,其中花椰菜是高雄最大的產區,所以來這裡的學生有部分家裡是務農的,學生對農事體驗並不陌生,但一樣,來到法憲的農場,講的絕對不會只有農業不同的體驗課程,都有不同的認識與體會,在種植花生上,我鼓勵他們不要因為困難而放棄本來喜歡的事情,工作上也是一樣,要做到各領域的頂尖出類拔萃,就一定要比別人更用心,這個過程是辛苦的,但既然是自己喜歡及熱愛的事情,就一定會想辦法克服困難,雖然吃力,心裡是滿足的。而福誠高中許嘉玲老師對農業種植有深厚的興趣,她和農夫老師在學校打造一座農田,他們認為有機生活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我們除了在吃的方面,還包括在大自然環境方面可飲用到無污染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陽光,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保持平衡的心態,避免精神壓力。整體而言,有機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這堂課是讓孩子在這裡可以放鬆,現在的孩子沒有機會接觸泥土、沒有自己動手去做、去完成的經驗過程,對什麼都沒有感覺、對學習也沒樂趣,實在太可惜了!希望透過根土地做深度的連結,讓孩子慢慢去體會。
點閱數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我們一起幫鳳梨搬家-溪埔國中-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我們一起幫鳳梨搬家-溪埔國中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大樹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與生物資源,孕育出「三寶」﹣鳳梨、玉荷包還有水 ,水? 原來大樹是水源保護區,大樹的水,早在日本時代就被列入「台灣名泉」,所以民間有句話說「若食大樹水、無肥嘛會水」。【一日農夫與土地的對話】幫鳳梨搬家溪埔國中的孩子,在不同年級對鳳梨有不同的課程設計,學校希望孩子從小了解自己的特色和優點,未來才能成為社區永續發展的動力。頂著大太陽,這群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互相分工合作、透過課程有系統有脈絡的培養和啟發,相信一點一滴累積增長自信心也對家鄉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更多的感情。【學校沒教的事】怎麼種鳳梨種鳳梨從取苗、整地、施肥、鋤草、灌溉、防曬、催花直到採收共有十個步驟,前後竟然要18個月,而且在種植過程還要注意田裡其牠動物或是蟲類的侵襲,農夫老師說,從鳳梨被吃的樣子可以看出是哪種動物,實在是太有意思了!但是南部天氣炎熱,雖然鳳梨耐熱,孩子在過程中也須及時灌溉及為它們做好防曬,才能享受到豐碩的果子。
點閱數1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妙不可鹽與鹽味人生-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妙不可鹽與鹽味人生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鹽田地景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歷史縮影,更是臺灣鹽民世代守護、默默耕耘的「有形文化資產」。鹽除了提供調味食用外,也是最天然的「防腐劑」,鹽被廣泛運用在加工食品與農畜、水產品等生鮮食品加工醃漬保存上,更是人和動物體內保持鹽份平衡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今天帶您來了解鹽,這個「百味之王」,它如何隱身在我們的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中。
點閱數1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忠義國小眷村美食﹣燒餅篇-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忠義國小眷村美食﹣燒餅篇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是儲備一天體力的泉源。隨著現代化生活的腳步,已很少人在家自製早餐;走出家門,中西式早餐店林立,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令人食指大動。而傳統早餐店依然最受青睞,一杯香濃豆漿、一套香酥爽口的燒餅油條,就可以讓人吃得津津有味,充滿幸福。豆漿、燒餅、油條是傳統的北方飲食,隨國軍來台,從眷村傳播開來;雖然做法簡單,背後都是有故事的。燒餅在古代又稱為「胡餅」,雖然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傳入了中原,但到唐朝的時候,正式成為了人們日常飲食中最不可或缺的主食,因為方便攜帶、存放時間長,不管是出外人還是家裡用餐,都是超方便的食物,今天我們眷村美食就要來做燒餅囉。特別邀請忠義國小陳柏愷擔任今天節目的小記者,由他帶我們了解燒餅的製作過程及大寮的眷村美食。
點閱數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把自己吃的米種回來(5-5活動最終篇)-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把自己吃的米種回來(5-5活動最終篇)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這一系列活動從一月份插秧開始,歷經四個月的時間,大家持續回到農場三次之後,終於在第五次的今天收割了,看得出來大家都非常期待這一天的到來,畢竟從無到有,幾乎都參與到了,原本插完秧苗,有些人還在懷疑這麼小的秧苗這樣插著真的就會長出稻米來嗎?從插秧一開始大家學習觀察、紀錄,今天法憲老師請大家把映入眼簾的畫面牢記在腦海裡:「這是一片沒有農藥與化肥,連有機質肥料也都沒有的稻田」葉片雖然有點偏黃,卻仍然結出沉甸甸的稻穗,打破了傳統上認為一定要噴藥施肥才能有好收成的刻板印象,希望這樣的記憶能夠成為這群孩子們日後的食育教育打好基礎。今天讓人感動的是在割稻前,法憲老師藉由詩人吳晟的詩作﹣【我不和你談論】來表達對土地的感謝,後續還有大小朋友自願上台表演,完美的為這次活動留下永不停止的驚嘆號!
點閱數1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帶著孩子到鄉下學做菜-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帶著孩子到鄉下學做菜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璞育文教發展協會-黃雅聖,是個從工程師變成每年五百多個學生的老師,也是個跨領域到地方農產業和社區發展的實踐者。幾年前為了家業而回鄉,卻意外地踏入教育工作,正因為看見地方教育的需求,亞聖和伙伴們把工作之餘的時間用來陪伴地方孩子們的課業和成長,引領他們接觸多元學習並茁壯。今天讓璞育不同領域的老師帶領大小朋友一起探索農村、一起創造與孩子不同以往的旅遊回憶與收穫,讓孩子邊玩邊學!現代孩子「食育」普遍不及格。董氏基金會的食育力調查發現,現代孩子的吃飯、料理、健康及競爭力都NG。吃得不健康的孩子愈來愈多,食物教育、食農教育因此發展成目前重要的教育題材。 食農教育不是叫每個人都要務農,但想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就不能不認識農業和環境!
點閱數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