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73
跟著農夫下田趣-紅豆入校-龍肚國小-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紅豆入校-龍肚國小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今天到龍肚國小採訪這天,校內瀰漫著熱鬧的氣氛,在林文毅校長的支持下,學校營養師也響應大享食育協會與農糧署合作的「學校午餐紅豆泥oishii」活動,將於午餐供應飲食文化工作者-徐仲所設計的「高屏溪紅豆飯湯」,並安排了一系列的食農活動,不僅校內孩子正在認識美濃紅豆的種植、社區夥伴及高雄市多所學校營養師們也前來觀摩。在我們未到校時孩子已種下這一季的茄子、福山萵苣、九層塔等菜苗,龍肚國小的食農教育不只是吃,還要從親手種植開始。自種的稻米和蔬菜成為午餐的一部分,長年實踐下來,校內老師發現孩子比較不偏食,尤其是自己親手參與種植採收的作物,原本討厭的蔬菜都變好吃了。與龍肚國小合作發想這次活動的紅豆應用時,徐仲從同樣是紅豆愛好國的日本出發,將茶泡飯對比臺灣飯湯,融合高屏溪流域物產的概念,設計了今天的營養午餐菜單---紅豆飯湯。飯湯雖然是庶民小食,卻呈現「一方土養一方人」的特性,因為不同米種、肉類或海鮮高湯,搭配在地物產,而產生不同風味的飯湯。
點閱數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面對極端氣候-剩食篇-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面對極端氣候-剩食篇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全球每年約有1/3、約14億噸食物遭到耗損或浪費。環保署統計,每日平均回收的廚餘約為2000多公噸,其中更不乏無法做成菜餚的食材,還有賣相不好看的蔬果。這些浪費,都值得大家重新思考,如何能夠讓剩食發揮更大的效能。浪費食物的國家臺灣為亞洲之冠,我們可以從吃多少買多少、買當季吃當季、清理冰箱及善用分類與保存,來延長食物保鮮期以及減少浪費食物的機率。
點閱數1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妙不可鹽與鹽味人生-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妙不可鹽與鹽味人生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鹽田地景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歷史縮影,更是臺灣鹽民世代守護、默默耕耘的「有形文化資產」。鹽除了提供調味食用外,也是最天然的「防腐劑」,鹽被廣泛運用在加工食品與農畜、水產品等生鮮食品加工醃漬保存上,更是人和動物體內保持鹽份平衡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今天帶您來了解鹽,這個「百味之王」,它如何隱身在我們的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中。
點閱數2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面對氣候的變遷﹣與農民的對話-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面對氣候的變遷﹣與農民的對話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近來,極端天氣引起科學家、政府機關、民間組織的高度關注,不僅嚴重危害到人們的生活品質,而且氣候變遷農民最有感,降雨減少氣溫飆高,偶爾有暴雨產生,這樣高溫、水分不足,造成稻米結實飽滿的比例低,米粒重量減少若高溫又遭逢強降雨,又會引發稻熱病等病蟲害,嚴重時稻米植株會死亡。 暖化趨勢可能會使作物產期提前或延後,進而影響到品質與產量,農業是受氣候變遷衝擊最大的產業之一, 不論是極端天氣或長期氣候模式轉變,農業所承受的風險是其他產業的好幾倍。來聽農民如何透過強化基礎研究、改良品種、降低農損等方式打造韌性農業體系,做到以永續經營為前提,一步步推動食農教育,提升國人支持在地農業發展的意識, 將供應端與消費端串聯起來。
點閱數2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食農教育在特殊學校的實行-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食農教育在特殊學校的實行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自從通過食農教育法,各學校各年級也吹起了一股「食育」風潮。這股風潮正透過各種教育政策、教育訓練與、教育活動,扎根於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學現場中。反觀特殊教育領域的「食育」仍屬 於起步階段,事實上特教班學生更具有汲取食育知能的需求,食育該如何簡單且有效的實踐於特教班的課堂呢?將食育融入特殊教育教學,其中「生活管理」領域著重培養特殊生的健康管理能力及培養孩子的職業技能與態度,這是和一般生最大的不同。種植的過程要翻動泥土、澆水、除草,有助於安定特殊生躁動的情緒;給魚吃還不如教會他們怎們釣魚,食農教育在特殊學校所發揮的作用既深且廣,老師們不一定能教出會種菜的孩子,但至少學會怎麼照顧好自己,這是學校想要的成果。
點閱數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在食農基地上一堂生物課-燕巢國中-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在食農基地上一堂生物課-燕巢國中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老師總希望孩子能像海綿一樣,把自己所教的都吸收進去;學生總希望以最輕鬆的方式,獲得他們所應學的知識。但教學不能只靠燃燒熱情,專業和策略才是關鍵。淑娥老師認為要讓學生感興趣及要如何讓學生持續做著跟課程相關的事,並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方法是讓學生左右腦並用,將知識內容轉化成圖像。自從學校有了「食農基地」學生們在基地裡學種菜、從昆蟲觀察中理解生命教育……原來,最驚喜的解答,都藏在土地裡。這解答,是為了讓我們重新與土地連結,尋找生命真正的答案。
點閱數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帶著孩子到鄉下學做菜-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帶著孩子到鄉下學做菜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璞育文教發展協會-黃雅聖,是個從工程師變成每年五百多個學生的老師,也是個跨領域到地方農產業和社區發展的實踐者。幾年前為了家業而回鄉,卻意外地踏入教育工作,正因為看見地方教育的需求,亞聖和伙伴們把工作之餘的時間用來陪伴地方孩子們的課業和成長,引領他們接觸多元學習並茁壯。今天讓璞育不同領域的老師帶領大小朋友一起探索農村、一起創造與孩子不同以往的旅遊回憶與收穫,讓孩子邊玩邊學!現代孩子「食育」普遍不及格。董氏基金會的食育力調查發現,現代孩子的吃飯、料理、健康及競爭力都NG。吃得不健康的孩子愈來愈多,食物教育、食農教育因此發展成目前重要的教育題材。 食農教育不是叫每個人都要務農,但想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就不能不認識農業和環境!
點閱數1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倒吃甘蔗-甘蔗的甘甜與美味-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倒吃甘蔗-甘蔗的甘甜與美味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臺灣是非常適合種植甘蔗的地方,甘蔗是禾本科的單子葉植物,他不僅是可以單吃、也是製造蔗糖的原料,如果說到台灣的糖業歷史,也是從甘蔗傳播開來。但由甘蔗製成的甘蔗汁,更是早期賴以維生的經濟作物!現在許多人為了身體健康都會定期購買水果補充維生素與纖維,或是到市場購買自己喜愛的現榨果汁飲用。而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賣甘蔗的人愈來愈少?人家說倒吃甘蔗,漸入佳境,那麼甘蔗到底哪邊叫頭呢?甘蔗的頭是在下端,上頭則是尾巴,看過甘蔗、吃過甘蔗,相信很多人都沒看過甘蔗開花,更別說要怎麼種甘蔗。今天心福田生態農場的黃淑娟老師帶您一起了解「甘蔗」。
點閱數1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兩種水果一種瓜-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兩種水果一種瓜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高雄陽明國小以「食農文化」與「食農體驗」兩大主軸,進行「陽明食尚家」主題課程,學校讓高年級的同學在陽台種植草莓,從種植過程中體會蔬果食材來的不容易,該如何珍惜及發揮團隊合作才能共享的概念。另外「一群農夫」的發起人魏宗淇原本在台北一所高中任教,後來辭職歸鄉從農,他把農業轉型變成服務業,把焢窯、抓蟲…把自己的童年經驗轉化為農村體驗。【一日農夫與土地的對話】挖地瓜、採柳丁農業社會時,控土窯是許多小孩最喜愛的活動,撿拾乾柴如何生火,木柴大小厚薄又將如何堆疊,這讓學生學會野外求生多一項的技能;將軍山農場盛產的是台農57號地瓜,皮黃肉黃,而地瓜肉十足綿密鬆軟,蒸、烤、煮都好吃,尤其火烤後能還能聞到獨特的焦香,但要怎麼挖到地瓜?李榮宗老師跳出來跟學生說了一個原則﹣「順藤摸瓜」,他們有的根本沒接觸過農業、家裡雖務農也沒挖過地瓜,老師一一示範讓大家順利挖地瓜挖到不亦樂乎! 農夫老師希望農場不只有影片的介紹還有讓學生動手去體驗操作,這個部分是學校沒有的,但是是學生需要的﹣感受度,知道農夫的辛苦會珍惜食物及提供學生多一種選項。一群農夫在整個活動結束後,感性的說出看著孩子在田地裡成長很有成就感,孩子種下的不是秧苗,而是希望!
點閱數1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阿公為孫子種田-董事長農夫郭明賢-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阿公為孫子種田-董事長農夫郭明賢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11年前阿公郭明賢疼惜孫子的初衷,為小孫子研發吃的安心的米蛋糕,甚至親自在嘉義東石鰲鼓溼栽種友善土地穀物作為自己烘焙工作室的原料。從看天吃飯的農夫到老字號神采飛揚KTV老闆,郭董事長沒有身段、親切待人與原本是調音師的張文仁師傅共同研發製作完全不添加麵粉、香料、泡打粉,單純使用自栽的糙米。糙米粉新鮮現磨、青仁黑豆磨成粉取代麵粉,讓麩質過敏的朋友也能安心享用。郭董事長目前也親自領著幾名年青人,期待更多人參與愛護土壤的行列。一起生活、一起在東石田裡,揮汗堅持著無毒雜糧的種植。
點閱數1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