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綜合活動-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511
跟著農夫下田趣-把自己吃的米種回來(5-5活動最終篇)-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把自己吃的米種回來(5-5活動最終篇)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這一系列活動從一月份插秧開始,歷經四個月的時間,大家持續回到農場三次之後,終於在第五次的今天收割了,看得出來大家都非常期待這一天的到來,畢竟從無到有,幾乎都參與到了,原本插完秧苗,有些人還在懷疑這麼小的秧苗這樣插著真的就會長出稻米來嗎?從插秧一開始大家學習觀察、紀錄,今天法憲老師請大家把映入眼簾的畫面牢記在腦海裡:「這是一片沒有農藥與化肥,連有機質肥料也都沒有的稻田」葉片雖然有點偏黃,卻仍然結出沉甸甸的稻穗,打破了傳統上認為一定要噴藥施肥才能有好收成的刻板印象,希望這樣的記憶能夠成為這群孩子們日後的食育教育打好基礎。今天讓人感動的是在割稻前,法憲老師藉由詩人吳晟的詩作﹣【我不和你談論】來表達對土地的感謝,後續還有大小朋友自願上台表演,完美的為這次活動留下永不停止的驚嘆號!
點閱數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面對極端氣候-剩食篇-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面對極端氣候-剩食篇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全球每年約有1/3、約14億噸食物遭到耗損或浪費。環保署統計,每日平均回收的廚餘約為2000多公噸,其中更不乏無法做成菜餚的食材,還有賣相不好看的蔬果。這些浪費,都值得大家重新思考,如何能夠讓剩食發揮更大的效能。浪費食物的國家臺灣為亞洲之冠,我們可以從吃多少買多少、買當季吃當季、清理冰箱及善用分類與保存,來延長食物保鮮期以及減少浪費食物的機率。
點閱數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我要開動了」專題報導-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我要開動了」專題報導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いただきます」,華語的意思就是「我要開動了」!農夫老師李法憲談綠色消費觀念,高雄區農改場副場長吳志文博士點出食當季、吃在地農產最新鮮,減少碳足跡;深水國小食農老師的陳錦粧,帶領孩子體會全食概念;農夫老師李榮宗帶領只吃過地看瓜不曾挖過地瓜的南光中學學生全新體驗;南安國小,打造出融入在地產業的「食魚學堂」;新上國小林秀春老師談食農產銷課程的設計理念,深化食物永續觀念,延伸到公益回饋。透過實際接近土地,打開五感,孩子們更能體會溪埔國中王小芬校長所說的:這堂課對孩子來說,是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與經驗,所以更可貴!食農教育以農為本,從產地到餐桌,帶動孩子關注飲食與營養健康、支持在地農產與減少食物浪費。
點閱數2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在食農基地上一堂生物課-燕巢國中-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在食農基地上一堂生物課-燕巢國中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老師總希望孩子能像海綿一樣,把自己所教的都吸收進去;學生總希望以最輕鬆的方式,獲得他們所應學的知識。但教學不能只靠燃燒熱情,專業和策略才是關鍵。淑娥老師認為要讓學生感興趣及要如何讓學生持續做著跟課程相關的事,並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方法是讓學生左右腦並用,將知識內容轉化成圖像。自從學校有了「食農基地」學生們在基地裡學種菜、從昆蟲觀察中理解生命教育……原來,最驚喜的解答,都藏在土地裡。這解答,是為了讓我們重新與土地連結,尋找生命真正的答案。
點閱數2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紅豆入校-龍肚國小-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紅豆入校-龍肚國小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今天到龍肚國小採訪這天,校內瀰漫著熱鬧的氣氛,在林文毅校長的支持下,學校營養師也響應大享食育協會與農糧署合作的「學校午餐紅豆泥oishii」活動,將於午餐供應飲食文化工作者-徐仲所設計的「高屏溪紅豆飯湯」,並安排了一系列的食農活動,不僅校內孩子正在認識美濃紅豆的種植、社區夥伴及高雄市多所學校營養師們也前來觀摩。在我們未到校時孩子已種下這一季的茄子、福山萵苣、九層塔等菜苗,龍肚國小的食農教育不只是吃,還要從親手種植開始。自種的稻米和蔬菜成為午餐的一部分,長年實踐下來,校內老師發現孩子比較不偏食,尤其是自己親手參與種植採收的作物,原本討厭的蔬菜都變好吃了。與龍肚國小合作發想這次活動的紅豆應用時,徐仲從同樣是紅豆愛好國的日本出發,將茶泡飯對比臺灣飯湯,融合高屏溪流域物產的概念,設計了今天的營養午餐菜單---紅豆飯湯。飯湯雖然是庶民小食,卻呈現「一方土養一方人」的特性,因為不同米種、肉類或海鮮高湯,搭配在地物產,而產生不同風味的飯湯。
點閱數2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忠義國小眷村美食﹣燒餅篇-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忠義國小眷村美食﹣燒餅篇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是儲備一天體力的泉源。隨著現代化生活的腳步,已很少人在家自製早餐;走出家門,中西式早餐店林立,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令人食指大動。而傳統早餐店依然最受青睞,一杯香濃豆漿、一套香酥爽口的燒餅油條,就可以讓人吃得津津有味,充滿幸福。豆漿、燒餅、油條是傳統的北方飲食,隨國軍來台,從眷村傳播開來;雖然做法簡單,背後都是有故事的。燒餅在古代又稱為「胡餅」,雖然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傳入了中原,但到唐朝的時候,正式成為了人們日常飲食中最不可或缺的主食,因為方便攜帶、存放時間長,不管是出外人還是家裡用餐,都是超方便的食物,今天我們眷村美食就要來做燒餅囉。特別邀請忠義國小陳柏愷擔任今天節目的小記者,由他帶我們了解燒餅的製作過程及大寮的眷村美食。
點閱數2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你要跟我們買菜嗎-新上國小農銷課-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你要跟我們買菜嗎-新上國小農銷課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新上國小位於人口稠密、交通繁忙、商圈密布,可說是都會中的都會,一般而言,孩子的活動空間極為受限,高層建築也不利於自然體驗教育;但是學校就把劣勢轉為優勢,帶著孩子在都市高樓當起「教室小農」,將走廊觀賞用花台變成一塊塊農田,帶著學生一起動手農作、觀察學習、餐桌料理、行銷義賣到公益回饋及社會共好。這門產銷課,還真的很不容易,高年級的同學複製現實社會公司行號裡,公司與公司的良性競爭、老闆與員工相處共事的方式,一來加深體會父母工作的不容易;二來提早接觸社會,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不斷修正自己及發揮所長。【一日農夫與土地的對話】陽台菜園新上國小幾年下來在校內種植超過70種以上蔬果,就在教室外面走廊上的各班花台,因為健康植物會吸引昆蟲、鳥類進駐,孩子想盡辦法在農穫與生態之間,以「創造新的美感經驗」與動植物共生共好,透過實際參與,發現蔬菜與蟲鳥之間如何取得共存平衡的問題與討論。這堂課從種植蔬菜開始,師生遇到各類問題、尋求解決策略與方法,發展成不同課程,整個課程讓學生們能學習生態平衡,與不同物種共居於校園,讓學習歷程化身一幅美感生活學習地圖。
點閱數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食在幸福的樂園-官田國小-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食在幸福的樂園-官田國小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臺南市官田國小推動「食農教育」結合家鄉產業文化、文明素養(科技農業和國際接軌)、鄉本課程,成功翻轉孩子的視野和人生,多次獲跨界創新的教學獎肯定。學校有系統的食農課程帶孩子從校園教育的課堂知識與實作活動,培養起一生可帶著走的「食農素養、科技素養和國際素養」,讓學生健康快樂和永續發展並12年國教核心素養。【一日農夫與土地的對話】種櫛瓜、採櫛瓜及大麥常逛超市的朋友,一定有在架上看過一盒寫著「櫛瓜」的蔬果,深綠色外皮、細長狀的外型,乍看之下讓人容易將它誤以為是小黃瓜,不過你若買回家,只要一下刀,就能感受到櫛瓜肉質的柔嫩與細緻,與小黃瓜的清脆形成強烈對比。櫛瓜怎麼吃?跟小黃瓜一樣切片用炒的?煎蛋?焗烤?農夫老師也提供歐美的吃法。另外「大麥」這項作物大家較少見,但喝過「麥茶」就知道,它就是大麥。而且大麥的膳食纖維是白米的31倍、糙米的5.4倍,不過官田國小今年開始種大麥,最主要是今年南部缺水,大麥是一種旱作,它只要露水就可以;也要讓孩子了解在缺水的時候也可以有這個選擇。【美食小神農】大麥饅頭把大麥磨成粉,揉成麵糰做成饅頭,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初體驗。大家分工合作、發揮創意,把每顆饅頭捏塑成不同造型,過程中也是一種食農教育的學習:食農教育應該要讓孩子理解耕作知識、食材來源、食物供應鏈的運作、健康飲食的營養觀念,並且要學會烹飪技能照顧自己,更要認同農村產業文化,相信自己有無限潛能!官田國小以食為媒介,認識在地風土與先人智慧;以農為老師,學習大地之母和自然四時!
點閱數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從邱家水育中心了解環境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從邱家水育中心了解環境教育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邱經堯與家人共同經營「邱家兄弟」生態級無毒水產,獲2020年十大神農獎,由於友善土地、維護生態多樣性有成,還受邀到帛琉,提供當地發展水產養殖的專業意見,「邱家兄弟」漁場面積廣大,40公頃,有70多個魚塭,為了打造生態級育成中心,「全程無毒」的經驗,擔任農委會每屆百大青農得主的陪伴師,帶動有心投入友善養殖及經營電商的後進轉型升級。邱經堯說,只要維持生物多樣性,漁場自成健康的生態系,水質就會穩定,所謂「養魚先養水」,而水土相連,魚塭岸邊陸地也已經20年不用除草劑,所以他的生鮮安全性高,鮮度夠,簡單料理就是美味佳餚。
點閱數2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
跟著農夫下田趣-食農教育在特殊學校的實行-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農夫下田趣-食農教育在特殊學校的實行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國小5-6年級
自從通過食農教育法,各學校各年級也吹起了一股「食育」風潮。這股風潮正透過各種教育政策、教育訓練與、教育活動,扎根於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學現場中。反觀特殊教育領域的「食育」仍屬 於起步階段,事實上特教班學生更具有汲取食育知能的需求,食育該如何簡單且有效的實踐於特教班的課堂呢?將食育融入特殊教育教學,其中「生活管理」領域著重培養特殊生的健康管理能力及培養孩子的職業技能與態度,這是和一般生最大的不同。種植的過程要翻動泥土、澆水、除草,有助於安定特殊生躁動的情緒;給魚吃還不如教會他們怎們釣魚,食農教育在特殊學校所發揮的作用既深且廣,老師們不一定能教出會種菜的孩子,但至少學會怎麼照顧好自己,這是學校想要的成果。
點閱數2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