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音樂-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46
認識貝多芬-資源代表圖
web 認識貝多芬
陳慧如/市立四育國中國中7-9年級
貝多芬的生平介紹跟作品分享
點閱數494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20-12-17
北管我就是要亂彈-資源代表圖
web 北管我就是要亂彈
楊竣傑/市立觀音國中國中7-9年級
學習力: 1. 引導同學認識北管樂器、音樂及演奏形式。表達力: 1. 能夠透過影片欣賞,表達北管音樂的特色。 2. 能勇於向職人提問。實踐力: 1. 實際演奏樂器,並能與同學合奏樂曲。探索力: 1. 藉由體驗課程,探索自己的音樂興趣與專長。2. 透過職業達人分享,認識真實工作世界。
點閱數41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4-01-15
關於歌劇這件事-資源代表圖
web 關於歌劇這件事
王若薇/桃園市立自強國中國中8年級
藉由課本P.110的資訊,再加上網路影音資料,利用電腦與教室觸控螢幕使用來介紹歌劇,讓學生能了解歌劇,並能自行尋找素材,也學會如何去欣賞歌劇。
點閱數385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23-10-21
九年級班級成果發表會-資源代表圖
web 九年級班級成果發表會
張馨芳/桃園市立自強國中國中7-9年級
透過辦理班級成果發表會,使同學能了解成果發表會的辦理流程,並能體會上台演出的樂趣及培養尊重他人喜好的態度。
點閱數36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3-10-30
小小蜜蜂及節奏三重奏-資源代表圖
web 小小蜜蜂及節奏三重奏
許家芸/桃園市立自強國中國中7年級
應用電子白板五線譜上音符,讓學生瞭解音樂要素,學習Do-Sol的音符及直笛指法,配合節奏練習,讓學生能吹奏出正確旋律及打出節奏三重奏,並上台表演三部合奏
點閱數43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3-10-30
文化保存-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極為活絡且普遍的戲曲,傳入台灣的時間因為缺乏記載,難以判定,根據邱坤良教授在《野台高歌》(1980年)書中推斷,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隨移民陸續登陸。其內容繁雜,並非單指一項劇種,幾乎在1912年以前引進台灣本島而被保存,除閩南語系及客家語系以外的戲曲,全被涵括在北管範疇內,又依傳台先後,而有古路的福祿與新路的西皮。「北管」是台灣特有的稱呼,和「南管」是相對稱的名稱,二者除在表演型式、樂器曲調等方面均異外,最直接區別莫過於出在語言上,絲竹婉約的南管使用「閩南土腔」;鑼鼓喧天的北管則使用「變質京音」(或喚官話)。北管究係何時傳入宜蘭?根據文獻記載,約莫於清道光年間自彰化引進,一時間豐沛的戲曲音樂促使年輕子弟趨之若騖,於是學習者日眾,子弟館亦紛紛成立。至咸豐年間,傳有蘇普、簡文登分以西皮、福祿不同曲風設立曲館;另一說法稱簡文登分兩組授徒,一傳西皮,一習福祿,其徒遂分兩派傳藝下去。姑且不論真相如何,日後北管史上著名的械鬥事件,確實是因分了派別而埋下衝突的因子。但究竟這兩大系統在蘭陽地區有何不同?實際上使用的樂器、奉祀的神明及曲牌、劇目上均有所差異。基本辨識法,福祿社團稱「社」,專用殼仔絃擔任頭手絃,與台灣其他地區的「雙教」子弟班及亂彈戲班一樣供奉西秦王爺;西皮社團則稱「堂」、「軒」,以吊規仔為頭手絃,並與歌仔戲、四平戲班同樣奉祀田都元帥。清同治年間,宜蘭之西皮與福祿分派拼陣,夾雜地方政治角力,終致械鬥流血場面。當時,西皮派以溪北舉人黃禶緒為首;福祿派以溪南墾首陳輝煌為首。對峙局面除延燒至光緒年間,並還擴展至基隆、台北、花蓮等地。光緒21年因清日甲午戰爭失敗,台灣自此進入日治時期。這時的北管音樂在異族統治下,武力對抗稍減,取而代之是排場的炫耀較勁,如行頭的增添與力求裝飾華麗、成立西樂部奏演西洋音樂、禮聘戲先生教授粉墨登台的北管子弟戲等。如此風光的場面,在日治末隨著「禁鼓樂令」的實施與中日戰況的日益激烈,亦不得不暫時劃下了休止符。1945年二戰後,北管社團又如雨後春筍般復甦。1970年間,社會轉型,娛樂型態轉變,北管因老成凋謝又缺乏新血輪參與,而走入灰暗期。1980年間,女子紛紛投入與本土意識抬頭,對北管界之振興燃起希望。但好景不常,依據1997年「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資料顯示,蘭陽地區雖有八十餘團子弟軒社活動,但均瀕臨傳承延續窘境,今日,更因時代變遷使傳統戲曲失去原有的空間,包括職業戲班,能搬演亂彈戲人才已寥寥可數,藝人凋零、後繼無人,北管戲曲的存在與發展產生了嚴重危機。是故以積極作為輔助優良北管劇團傳承推廣,確實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點閱數30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點閱數2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單一活動教學示例-國中小音樂 005-資源代表圖
web 單一活動教學示例-國中小音樂 005
王美善/臺東縣立關山國民中學國中7-9年級
以數位工具進行音畫創作。
點閱數271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4-07-10
單旋律型態-資源代表圖
web 單旋律型態
黃一軒/市立平鎮國中國中7-9年級
利用系統化學習基本的音樂理論與元素,如節奏、旋律、和弦、和聲進行等,並透過習唱課程學習正確演唱高音、節奏及表現性,深化學生音樂專業技能。
點閱數16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1-02
從國民到現代-資源代表圖
web 從國民到現代
王香燕/市立永豐高中附設國中國中7-9年級
1.透過介紹能認識國民樂派到現代樂派的特色。2.藉由樂曲欣賞了解作曲家創作的背景。3.透過習唱歌曲感受樂曲與生活的連結。
點閱數302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