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藝術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101 筆
web文化保存-南管音樂(張鴻明)
「南管」流傳在大陸泉州地區,以及隨著閩南移民前往的台灣、東南亞等地。南管音樂的特質,因固有的傳承制度,而使音樂的詮釋展演具有高度藝術性。南管音樂採用坐姿奏唱,且都有固定的座次,以琵琶為領奏,率先捻指起音,隨後簫聲加入,三絃、二絃亦自然溶入幫襯。從歌樂的角度看,南管以本嗓演唱,偏重在較高音域的聲腔表現,非常注重字音與音樂旋律的關係,尤其對發音、咬字、收聲的講究,及撩拍起落輕重的拿捏,充分保存中國傳統雅化系統的歌唱風格,而對泉州方言淋漓盡致的美化詮釋,更使得南管兼具民間俗曲歌謠的地域特性。惟南管音樂的古樸、典雅及高度藝術特性,在當前諸多館閣中,已有逐漸失傳之虞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33
下載:1
web文化保存-客家八音(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客家八音」是最具客家色彩的純音樂藝術,其音樂風格、演出形式、音樂內容與樂器使用,隨著族群遷徙而融合各地傳統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樂器為主。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絃索樂」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臺灣客家八音最常用於婚喪喜慶等場合,但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有所不同。客家八音演奏的場合與民間的活動息息相關,舉凡廟會、宗教活動或生命禮俗皆需要它;另外它也與臺灣傳統北管戲密不可分。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78
下載:1
web文化保存-客家八音(美濃客家八音團)
「客家八音」是最具客家色彩的純音樂藝術,其音樂風格、演出形式、音樂內容與樂器使用,隨著族群遷徙而融合各地傳統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樂器為主。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絃索樂」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臺灣客家八音最常用於婚喪喜慶等場合,但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有所不同。客家八音演奏的場合與民間的活動息息相關,舉凡廟會、宗教活動或生命禮俗皆需要它;另外它也與臺灣傳統北管戲密不可分。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38
下載:0
web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64
下載:0
web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45
下載:0
web文化保存-恆春民謠(陳英)
恆春半島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三面環海,一面靠山的地形,再加上其狹長型的半島邊陲地帶,使它與外界的往來不易,地域性民歌的性格易形強烈,因此一提起臺灣福佬民歌,恆春民謠可說是最具獨特性,「恆春民謠」幾乎成了臺灣福佬民歌的代名詞。惟此恆春半島特有的說唱藝術,其即興表演的風格不易傳承,且受環境社會變遷影響,傳唱的人日益稀少,有瀕臨失傳的危機。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23
下載:0
web文化保存-布農族音樂(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
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注重團體間的合群內聚,個體之音色及音高,經與同群環環相扣終至交感共鳴,圓融成一體,是一套完全屬於布農族的音樂觀及音樂系統,為舉世特出之音樂表現。在昔日傳統布農族社會中,歌謠音樂配合著歲時祭儀、生命禮俗與農獵作息進行,是超自然界、自然界與人之間的溝通媒介,也是傳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因外來強勢文化的影響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布農族傳統的生活型態及以小米為中心的歲時祭儀與生命禮俗皆深受動搖,連帶使歌謠音樂受到相當大的衝擊,而有生疏失傳之虞。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皆感驚訝的繁複多音性音樂,於99年指定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為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61
下載:2
web文化保存-北管音樂(邱火榮)
北管音樂為臺灣傳統農業社會之重要民間藝術,亦為臺灣表演藝術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樂種之一。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59
下載:1
web文化保存-客家山歌(賴碧霞)
客家山歌亦稱為「 採茶歌」或「九腔十八調」。「採茶歌」是因為客家民謠與「三腳採茶戲」(客家傳統戲曲)密不可分。以曲調的特性可分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三大調」及其他小調。老山歌、山歌仔、平版合稱「三調」,都有基本曲型,歌詞可自由發揮,和宋詞、元曲相似,為古代樂府遺風。三調以外的客家民謠,俗稱小調,小調有一定的歌名、歌譜、歌詞,詞曲都已固定,一種曲調就是一首歌。客家民謠的歌詞以七言四句為主,風雅蘊藉、平仄協調,有古詩遺風,極具修辭技巧。為使旋律聽來富變化,演唱時多會融入加字與虛字等技巧,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或情愛、或嗟嘆、或企盼、或對罵,諧音、隱喻與雙關語穿插其間,看似平常無奇,實則隱含奧秘、細膩而深刻。客家歌謠的演唱方式,形式也相當多元,能反映臺灣客家聚落常民生活娛樂、社會功能、音樂藝術以及語言智慧,在台灣民間歌謠中具有重要價值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67
下載:1
web自然筆記-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對於台灣人來說,留聲機是一種神奇的玩意兒,其實從人類感官的歷史來看,聲音從日常的聆聽,變成了一種可以再現與傳承的工具,完全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理解與認知。今天我特別邀請到林良哲老師來分享他的新書,透過留聲機來尋找台灣人聆聽的「台灣味」。回到百年前的新聞事件,來鋪陳聲音產業,如何深刻地影響了台灣人的生活日常,比如從一則官員貪污的報導,來了解台灣社會何時有商業販賣唱片與留聲機,又如何從1930年《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一篇關於「農民足多負傷」的新聞,來看到當時蓄音器(也就是留聲機)已經慢慢普及化….也因為閱讀了這本書,讓我對《望春風》的音樂與電影,還有背後如何創造台灣人感官生活的產業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點閱:235
下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