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每逢瘟疫流行,人們認為是瘟神散播這些疫癘,於是舉辦王醮,用船送走災殃。完成於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王禮主修、陳文達編纂的《臺灣縣志》記載:「臺尚王醮,三年一舉,取送瘟之義也。附郭鄉村皆然,境內之人鳩金造舟,設瘟王三座,紙為之。延道士設醮酒畢,將瘟王置船上,凡百食物、器用、財寶,無一不具。十餘年以前,船皆木製造,風篷、桅、舵畢備。醮畢,送至大海,然後駕小船回來。近年易木以竹,用紙製成,物用皆同,醮畢,抬至水涯焚焉。」記載康熙時期臺灣王醮已頗盛大,船為木製,後來王船的材質改為竹紮紙糊,其他物用也改以紙造擬真,最後船隻擡至水邊焚化,送走了瘟神疫鬼。到現代木船多用在大區域、大型王醮,範圍小的鄉里聚落,多數用紙糊船。二十世紀後期王醮越舉辦越大型,王船越多樣化,糊紙與木製紛起並陳,各放異彩。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