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47,265
文化保存-竹籐編(張憲平)-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竹籐編(張憲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繼承祖業,集編織歲月五十載,克紹箕裘勤研各類技藝,手藝突破瓶頸展新機。 祖父母父母二代長期從事藺草帽蓆編織工作,自幼生長過程中,熟習了編織技法,民國六十二年三十歲時,初次體認竹藤編器的優雅,在沒有拜師習藝,很辛勤的到處走訪觀摩,買回古老編器研究,憑著超越前人堅定的意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領域裡,這時候台灣的竹編業者,幾乎已全部出走,為了生產需求,開始長期培育熟練編作人員,多年來不停修改,調整機器劈剖竹篾,終能將竹片細窄定寬,微薄剖篾,倒角整篾等委由機器操作,克服了竹工藝發展的瓶頸。
點閱數21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點閱數2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李秉圭)-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李秉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點閱數23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鄭榮興)-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鄭榮興)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客家八音」是最具客家色彩的純音樂藝術,其音樂風格、演出形式、音樂內容與樂器使用,隨著族群遷徙而融合各地傳統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樂器為主。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絃索樂」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臺灣客家八音最常用於婚喪喜慶等場合,但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有所不同。客家八音演奏的場合與民間的活動息息相關,舉凡廟會、宗教活動或生命禮俗皆需要它;另外它也與臺灣傳統北管戲密不可分。
點閱數32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漆工藝(王清霜)-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漆工藝(王清霜)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漆器為古昔生活用品,王清霜先生所製作漆器除生活運用外,其漆藝高尚精妙,在藝術上具有重要價值,在藝術史上具承先啟後之地位,
點閱數2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歌仔戲(廖瓊枝)-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歌仔戲(廖瓊枝)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為台灣民間目前最興盛的傳統戲曲,廖瓊枝女士更有歌仔戲界台灣第一苦旦之美譽,自12歲參加子弟班學戲迄今,廖老師投入歌仔戲藝術已有六十餘載,期間榮獲「民族藝師薪傳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獎項肯定,現更全心投入歌仔戲教學推廣。除了個人的藝術成就,廖老師更在意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市場沒落與薪傳的斷層,為了貢獻自己的力量,廖老師在1999年成立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藉此平台整合社會各界關注歌仔戲的意見與資源,並著力保存歌仔戲史料文獻及重要劇本,廖老師儼然成為台灣歌仔戲最重要的代言人。
點閱數27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泰雅染織(尤瑪.達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泰雅染織(尤瑪.達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泰雅族染織工藝為原住民族群中最具特色者,獨創的織布圖紋具有其文化性、傳統性,且形制豐富深具藝術性。染織工藝以苧麻為原料,天然植物為染料,其取材、技法與圖樣皆具其族群特殊文化色彩,技法承續傳統,工序完整並兼具創新,夾織與挑織技法表現尤為優異。
點閱數29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莊武男)-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莊武男)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點閱數30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點閱數24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南管戲曲(林吳素霞)-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南管戲曲(林吳素霞)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南管戲源於11 世紀的南戲,為古老的劇種。以演員的組成言之,因曾由未成年的小孩演出,故閩南地區也稱「囝仔班」或「囝仔戲」,由於該劇種腳色, 保存宋代南戲「生、旦、淨、末、丑、外、貼」的傳統,也稱「七腳戲」。而職業團體之間則因該劇種的源流,也自稱為「梨園戲」,以突顯其古老的歷史與格調。南管戲的表演包括演唱與身段,演唱部分唱腔的幽雅與古樸,成為其中有聲必歌的重要組成;身段動作套式多種,舉手投足皆細膩,部分且有如同傀儡戲以懸絲操弄的古劇。唱腔與科介身段的獨特性,形塑南管戲曲的典雅能媲美於崑曲,而其質樸的特徵,則甚且古老於崑劇。相較於歌子戲或布袋戲,南管戲為相對隱性的傳統戲曲,表演人才較稀少,更難有學習的機會。
點閱數2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