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279
擂茶的工具-資源代表圖
web 擂茶的工具
李聰超/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擂缽(碗):擂米的器具,陶土燒成,通常一只擂缽可長期使用,故通常一家只有一個。但有共同特色就是,在缽內面有向中心輻射狀的溝紋,擂缽亦有兩種,一種溝紋較租,適合用於擂較粗的穀類如米,玉米等。另一種細牙,才適合擂茶,因為擂茶要擂的配料是芝麻,因芝麻細小,因此需要用細牙之擂缽,才可勝任,但擂缽在台灣由於使用量少,且製作擂缽須完全以手拉坏才可完成,因此除非特別找到師父訂作,否則不易購買。台灣型碗型,在台灣客家莊最常使用的形式缽內有如輻射狀溝紋,有細紋及粗溝紋兩種,但使用擂茶必須以細紋為主。台灣型碗型,在台灣客家莊最常使用的形式缽內有如輻射狀溝紋,有細紋及粗溝紋兩種,但使用擂茶必須以細紋為主。大陸型缽型,在大陸日常廣泛使用的型式,有兩種溝紋,一種如台灣之擂缽,是輻射狀溝紋,另一種是交叉網型溝紋。大陸型 缽型,在大陸日常廣泛使用的型式,有兩種溝紋,一種如台灣之擂缽,是輻射狀溝紋,另一種是交叉網型溝紋。擂棍:是一支直徑一寸半至兩寸,長度約兩尺之木棍,是以芭樂樹為最佳 ,油茶樹、布驚頭次之,其他樹木則不可用。因為在擂茶時其擂棍在研磨時同時擂棍之成份也同時加入其中,因此選擇對健胃整腸最佳材料之芭樂之樹木,但芭樂樹要採集整支常度在二尺以上筆直且直徑適當的芭樂樹不易,因此數量甚少。芭樂樹:擂棍最佳材料,右邊芭樂樹
點閱數124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社會文化 - 佛教淨土-資源代表圖
web 社會文化 - 佛教淨土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唐代的敦煌壁畫許多以淨土為題材,但唐代的畫家想像的淨土是以大唐皇帝的宮殿為範本,於是這些壁畫與印度佛教無關,反倒成為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豐富資料。淨土不是幻想出來的樂土,而是現世生活幸福快樂的反映。世俗畫大量進入敦煌壁畫,反映社會風俗。
點閱數1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日本閉關自守到明治維新的過程-資源代表圖
web 日本閉關自守到明治維新的過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1853年,日本在美國培理艦隊壓迫下,被迫打開閉關自守的門戶。由於日本國內對於政治與社會現況的不滿再加上外來的威脅,興起一股「尊王攘夷」的風潮,這股風潮迫使幕府大將軍在1868年將權力交還給15歲的明治天皇,此一政治運動稱為「王政復古」或「大政奉還」,結束了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統治時代。1868年3月,明治天皇率領公卿諸侯祭告天地,宣讀「五條誓文」: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共展經綸。三文武百官以至庶人,務使各遂其志。四破除舊日陋習,一切從天地間的公道。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明治維新」從此開始,日本此後就在以天皇為國家精神象徵、五條誓文為改革基本綱領走向西化改革的新政。
點閱數475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07-12-04
教學指引-資源代表圖
web 教學指引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試著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你對絲路了解多少喔!(答案請看下一頁)(一)陸上絲路是自西漢時代才開始的嗎?(二)漢代時所存在的陸上絲路,就學者的研究,目前主要的為哪四條(三)海上絲路自唐代開始發展,往後愈來興盛。其原因除了是海上交通工具的改善之外,另外與陸上絲路發展的關聯性是什麼?(四)明代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大致為何?此舉對中國的影響為何?
點閱數21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7-12-04
茶的起源 - 中國飲茶起源-資源代表圖
web 茶的起源 - 中國飲茶起源
李聰超/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從茶樹的發現、種植一直到今日,「茶」儼然已經成為大眾的飲品。中國產茶歷史已達千年之久數百種茶葉一直被世界人民所享用。中國茶葉種類之多為世界之冠,茶葉行家有句話《茶葉喝到老,茶名記不了》,足見中國茶類豐富多彩的程度。《柴、米、油、鹽、醬、醋、茶》,更凸顯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創造出中華民族特有的茶文化,更形成茶藝、茶道、茶葉知識、茶的神話故事...等,更因商業行為,研究出茶葉栽培、烘焙技術及茶葉購買技巧、茶壺技術...等,充實了中華文化。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以下分別說明之:˙神農說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嚐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嚐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 ,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秦漢說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西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餔。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斲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鰲。烹茶盡具。餔已鄞獺C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六朝說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係王肅提倡茗飲而始 ,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係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央A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 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於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然因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地位。『資料提供:坪林茶葉博物館』中國茶道源流傳說遠在神農嚐百草的時代,即已發現了荼的妙用,歷經唐、宋的盛行,及明代的改革至今,茶仍是華人所喜愛的飲料或用之解渴飲用,或用之品茗賞趣。對這有益身心的茶飲,我們有義務將之推廣流傳。追溯中國人飲茶的源流,若依文獻來推敲,可上溯至西元前二千七百三十七年中古時代的神農氏,陸羽的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關於神農氏發現茶樹的傳說有二﹕一是神農嚐百草身中七十毒,正當口乾舌燥,五內若焚時,忽見幾片葉子飄落眼前,習慣地拾起送入口中咀嚼,其汁液苦澀,氣味卻芬芳,且有解毒之效。另一則傳說是,有一天神農氏用鼎鑊煮水,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色微黃,苦澀中帶甘甜,喝入口中生津解渴,且提神醒腦,以神農氏過去嚐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說神農時即已發現茶樹,然而也只是推測的口吻,並未十分肯定確實,雖說神農氏發現茶樹的傳說不一定可靠,然而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即發現茶樹卻是不庸置疑的事實,且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的西藏高原東部,即川滇一帶,也已獲得證實,據報導原始茶樹的茶葉碩大,且是高達二、三丈的喬木。據中國風俗史記載﹕「周初至周之中業,飲物有酒、醴、漿、湆等。......此外猶有種種飲料,而茶其最著。茶發明於殷周時,周人多用之者。」前面提到神農將茶當作藥用,至殷周時才有當做日常飲料的用途,而不只是一種藥而已,但因其飲法相當粗略,茶味大概頗為苦澀,不是每個人都愛喝,所以茶至殷周時為日常飲用之物,然其弁鄐揪顑鬊艦峞A至漢茶已提昇至酒之上,可能因造茶技術的進步,而使茶較普遍。茶經原文「茶至魯之周公旦而有名」,從其各種別名看來,當時仍以葯用為主,直至漢代才有從葯用轉變為飲用的文獻記載﹔趙飛燕別傳有云﹕「姜后見帝,賜座命進茶左右奏云﹕向侍帝不僅,不合啜此茶。」由此可見茶已是漢窒的飲料,且不是任何人隨便可飲到的。據王褒所以寫「僮約」一文中記載,知當時的社會有「客來烹茶」的習慣,但這種風氣並未相當流氣行,這也閉O因為野生的茶樹相當難得,產量又少的緣故,所以一般庶民很少能享受茶飲,而只限於富家或皇室,因此在漢代飲茶還是相當「貴族化」。又據三國志吳志的韋曜傳所載﹕「孫皓飲?臣酒,率以七升為限,曜飲不過二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由這段文字,我們可得到兩點啟示﹕一是當時上層社會飲茶風氣甚盛,二是在三國時代已有以茶代酒的風尚。世說新語記載﹕「王濛好茶,人至輒飲之,士大夫輒以為苦,每欲侯濛,必云﹕『今日有水厄』。」由這裡可知道在南朝時代已有好茶成癖的人士了。 由魏晉南北朝(公元三世紀起)到唐代(公元七世紀起)是茶飲的「轉變期」,這可能是因為茶樹的發現愈來愈多,製茶技術愈來愈進步,尤其唐朝更是由貴族化漸納入民俗的時代,因此飲茶的風氣才逐漸的普遍流傳開來。唐代飲茶的風氣已頗盛行,不僅貴族們喜愛啜飲,民間飲茶之風也大為流行。當時陽羨唐貢山所產的「貢茶」,是皇室喜愛的珍品,產量不多,非常名貴,那時陽羨茶得在清明前送到長安,做好的茶,即快馬加鞭,日夜奔行數千里,到朝廷必先薦宗廟後賜重臣,以茶開清明大宴,茶的身價由此可知。因受到宮廷的重視,才由官府培植茶樹。於是茶樹由野生而成農物栽種。接著民間再種植,因此有了「茶稅」的出現。 陸羽,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疪,對茶有很深的造詣,時人稱之為「茶神」,他俸詔著茶經,茶經一出對飲茶之風,尤有推波助瀾之勢,全文分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個單元﹕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等十章,對茶有全盤的介紹,是中國茶道的先聲,也是中國茶道最原始最俱體的指導原則,以後的茶書皆依此改良。唐代諸多名家也都是嗜茶者。繼陸羽之後的茶道名人當屬盧仝,隱居少室山,自唬玉川子,著有「玉川子詩集」,嗜茶如命,所著的「走筆謝孟柬議寄新茶」詩妙趣橫生其中的「天子須嚐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及「盧仝七?茶」更為後來品茗者傳誦不已。 唐時不僅國內飲茶,也輸往各國。由「榷茶使」司掌,(宋稱為「茶馬司」),當時前往中國的留學生也以日本為多,日本僧人「最澄」,學成後將茶苗帶回日本,於是日本開始植茶。至宋代日本榮西禪師前往中國留學,就所學心得寫成「喫茶養生法」,日本的茶經於是誕生,日本的茶道開始宏揚,至江戶時代產生無數流派,且注入日本人的精神,再賦與宗教及禮教意味,成為「日本茶道」。 宋人飲茶,基本上仍依循唐朝的準則,又從高雅的享受更發揚光大,這與宋代理學的清談也有關係,於是士大夫爭相講求茶品、火候、煮法及飲效等,並已經不再茶中添煮薄荷、茱萸、橘皮等物了。有關於茶的吟詠更是藻墨豐富、舉之不盡。而當時茶禮及奠茶兩種習俗的存在,是使茶更為民間重視的原因,至今民間相親,還是有讓女方奉茶予男方來相親的親友的習俗。宋朝文人也都?品茗行家,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司馬光、蔡君謨.........等,也?有詩句讚茶,甚或著文立論,其中東坡與君謨的鬥茶及東坡與司馬光的墨茶之辯更傳為佳話,而民間也常以鬥茶為樂。元朝對於茶文化最大的貢獻,應是將茶推廣到四大汗國的領域,北達俄國,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東之地。雖史料無元朝茶事擴展的記載,但元人本為蒙古遊牧民族,唐朝以茶安撫,對茶應有份好感,只是沒那份品茗的風雅罷了,隨著領域的擴展,而將生活必須的茶發揚於外,並非不可能。而民間品茶之風,或可由元曲中「坐燒丹忘記春秋 ..... 淡飯一杯茶去。」略見避世隱居的寄情山水之趣,與茶、飯並列的普遍。明代,茶的形狀已漸由團茶變成散茶,於?唐宋飲茶的準則也做了增補或刪除。由原來的煮茶改為泡茶,程序也因而縮減,同時也發明了「炒菁法」,在未發明炒菁法之前,茶葉是採「自然醱酵」,在炒菁法發明後才開始有了綠茶及紅茶的製造。不過當時除了使用「泡茶」的方法,乃沿襲著「煮茶」法,只是在器具及過程上較為簡化罷了,就正如我們現代又比明代較為簡化一樣。而此時茶肆經營已很普遍,品茶活動由戶內轉向戶外,時常舉行「點茶」、「鬥茶」之會,互相比較技術高低,一時蔚為奇觀。茶飲之風頗有日漸風行之勢。「炒菁法」與「散茶」的流行,使飲茶的方式日趨簡化,不若唐、宋的繁複,現今的製茶方法與泡茶法即是延襲明代的方式,至今巳有六百年的歷史。如要斷代茶史,明代應是最明顯的段落了,除了製茶與品茶方法,在明代大事改革外,壺器尚陶而輕瓷,都是相當合理之論,而在茶供上,也沒有了唐宋貢茶的嚴肅了。清朝至皇太極入主中原及多爾袞攝政以來,雖仍沿舊明之制,但法規尤為嚴密,且又興「文字獄」,文人精力與思想遂而受挫,已無心吟詠「茶」了,再加上經鴉片、英、法、甲午諸役後,民心士氣危弱,民族自尊心也大損,茶飲也為洋水所沖淡了。民間飲茶的風氣大不如前,坊間幾無所見有關茶的書冊,文人談及茶事者亦較少,而達官貴人往來間,竟有「端茶送客」的陋規,這和以前「客來烹茶」、「以茶待客」的情?,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了。但自民國成立後,飲茶已蒙上濃厚的商業氣息了,各地茶肆皆有?色,如福州茶館兼營浴池生意,貴州茶館的說書,江西茶館前的道情,四州茶館花樣最多,氣象萬千,廣東茶館的工夫泡茶等,皆各具地方色彩及特殊風味。故重新喚了人們對茶的注意,頗有漸受重視的趨勢,茶樓也開始出現,這是一種好現象。『資料來源:Professional Consultancy for Chinese Healthy Kung-Fu Tea』
點閱數1433
下載數18
修改日期:2007-12-04
印度-資源代表圖
web 印度
楊鎧銘/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西元1498年達伽馬航抵印度的加利庫特港,成功地為葡萄牙開闢了印度的貿易航路。葡萄牙對於印度的貿易政策,採用武力,取得在印度的貿易優勢;先後派遣加伯拉爾、達伽馬、薩爾丹等將領,率領龐大的武裝艦隊到達印度,利用印度當時小邦林立,缺乏團結的多國混戰局勢,建立起在印度的貿易據點,將珍貴的香料、寶石、象牙等貴重物品,以低廉的價格購買,運回歐洲換取暴利。雖然葡萄牙成功地建立印度的貿易航路,然而以阿拉伯商人為首的伊斯蘭勢力,仍不時影響葡萄牙的貿易活動。為了能擊退阿拉伯商人的競爭,成為印度洋面上的航海霸主,葡萄牙派遣駐守在印度的殖民總督,處理在印度的軍政與商務。在亞爾美達(Francisco de Almeida,1450-1510)以及阿布奎基(Alffonso de Albuquerque,1453-1515)兩任總督的領導下,葡萄牙擊退南印度的伊斯蘭國家與反抗的勢力,摧毀了印度洋上的伊斯蘭教勢力,並且成為南印度的海陸霸權。在葡萄牙總督阿布奎基的任期中,葡萄牙在印度的貿易與殖民事業獲得大幅進展。阿布奎基在東非沿岸、葉門南部、南印度沿岸地區,建立起無數堅固的軍事要塞,運用葡萄牙強大的海陸軍事力量來保護商業上的貿易活動,同時更以此為基礎,進而控制當地的印度土著,確立葡萄牙在印度殖民的統治基礎。
點閱數74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注重實用的中等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注重實用的中等教育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1896年5月,成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以培養公學校師資及實業人才。國語學校下設兩部:國語部及師範部,曾增設實業部,但不久即告廢除。1919年,國語學校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並陸續增設臺南、臺中、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師範教育扮演培育師資及精英塑造的搖籃。總督府有鑑於中等教育以實用性為主,故首重臺灣地區環境衛生的改革,決議在臺培育醫療人才。1899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為日治時期臺灣醫學教育的開端。「臺灣教育令」頒佈之後,醫學校升格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28年併入臺北帝國大學,改名為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增設醫學部。為了配合開發殖民地臺灣的需求,殖民地當局特別重視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負責培育及拓展實業所需要的人才。當然,這些人才必須具備應有知識及相關技能。總督府先後設立農業實驗場,糖業、林業、工業等講習所,數十所農業、工業及商業學校,更在各地設置職業補習學校。總督府不僅著重於一般性男子教育,更顧及女子教育、蕃童教育(原住民教育)、特殊教育(殘障族群)等。專為女性設立三年制的女子普通學校(中等教育)、高等女學校等,為原住民設立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更為肢體障礙者設計盲啞學校,供殘障者就讀。這些教育可說是前所未有的變革,近代化教育制度徹底在臺灣生根及發展。
點閱數52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本地歌仔的形式-資源代表圖
web 本地歌仔的形式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日治時期以前,臺灣的傳統戲曲多是隨著移民而來,或是應民間廟宇、社團邀請,來到臺灣演出,進而在臺灣民間流行。由於當時移民大多是來自泉州(包括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漳州(包括龍溪、平和、詔安、南靖、雲霄、東山、海澄、漳浦、長泰),而潮惠及其他地區較少,所以清代臺灣流行的戲劇,便是以泉州、漳州、潮州地區的戲劇為多。泉州、漳州、潮州這些地區流行的戲劇有泉州梨園戲、潮州戲、亂彈戲、九甲戲、四平戲、白字戲、傀儡戲、布袋戲、皮影戲,以及民間歌舞小戲如竹馬、車鼓,所以傳入台灣後,造成一股流行,成為當時台灣民眾的休閒娛樂,而這些戲劇也是信仰上的重要儀式。上述戲劇當時雖然頗為盛行,但是當臺灣土生土長的戲劇-歌仔戲進入舞台後,便逐漸與上述戲劇形成分庭抗禮之姿。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有一群愛好演唱歌仔調的子弟,主要以男性為主,他們白天從事其他工作,空閒時間聚在一起唱戲。若是遇有村子寺廟舉行酬神慶典儀式,子弟們便義不容辭為此共襄盛舉,當時是站在板凳搭成的舞台即可演戲。只是劇目不多,常見為『山伯英台』、『陳三五娘』、『什細記』、『呂蒙正』這四大齣戲。戲齣中主要角色已有小生、小旦、丑角三種基本角色。當時的表演內容是以唱腔及肢體動作呈現,唱詞是四句為一個段落,形成『四句聯』,例如『五娘底刺繡在大仔廳,聽起外口叫磨鏡,我叫益春出去看,若是師父請來磨』,唸起來順口且有韻味。除歌謠、念白外,還會加上土俗小戲的身段,讓演出增添釵h趣味。在裝扮上,只有旦角必須綁頭巾、插珠花,其餘角色都是穿著日常衣服。常使用的曲調以『七字調』、『大調』、『雜唸』為主,其他還有『背思調』、『送歌調』、『留傘調』、『撐渡調』、『狀元調』,曲調並不多,以『七字調』使用最普遍。後場使用的樂器也十分簡單,主要有殼仔絃、大廣絃、月琴、笛子等。由於這些子弟們大多不認識字,所以並沒有劇本,戲先生由子弟班中擅長表演的演員擔任,負責教授子弟們唱腔及身段,以及排演戲劇。
點閱數663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07-12-04
什麼都管的土地公-資源代表圖
web 什麼都管的土地公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早期農業社會,土地的收成是人們最大的經濟來源,土地公保佑農作物豐收,農民順利賺錢而致富,隨著環境的變遷,土地公從掌管土地之神兼職轉化成「財神」,民眾除了祭拜土地公祈求發財,有些土地公廟也可以讓人們向土地公「借金生財」,土地公廟從祭祀的場所,轉換成類似銀行的性質,信徒跟土地公借錢做生意,討個好彩頭,一年後再來還錢。人們相信土地公的錢,能帶來好運,保祐大家賺大錢。這種特殊的「借金生財」習俗把土地公的慈悲、有求必應發展的淋漓盡致!土地公是掌管土地的神明,土地與人民生計的關係最為密切,凡事都會為請求土地公幫忙。土地公的神格並不高,類似於村里長兼管區警察,幾乎每一村里皆有專屬的土地公廟,甚至有些市街,也有設立土地公廟,所以有「庄頭庄尾土地公」的諺語。土地公是地方守護神,人們都希望土地公能發揮神力,庇護地方平靜,保佑人們平安順利,闔家順利平安。人死後的墳墓建造與維護,均有賴土地公的首肯,因此墳墓旁均會設立土地公神位祭拜。早期只有以石碑刻上「后土」為土地神,現在比較講究者則會雕刻土地公神像的造型。在掃墓時,也會先祭拜土地公,再祭拜亡者,表示對土地公的尊重與感謝。
點閱數4217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07-12-04
羅盤的使用-資源代表圖
web 羅盤的使用
楊鎧銘/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羅盤具有指示方向的功用,利用磁鐵與地球南北磁極的特性,做為方向指引的依據。羅盤為中國人的發明,最初在中國稱為司南,很早即運用於航海。十二或十三世紀時透過阿拉伯人,羅盤乃傳至歐洲, 1450年時歐洲已普遍使用。天體觀測儀為利用觀測星體的位置和高度,來測定船隻所處的緯度位置與時間的儀器,為西元前二世紀希帕爾赫(Hipparchus)所發明,後來傳至阿拉伯人,經過他們的改良,成為一種萬能的觀測儀器。
點閱數598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07-12-04